望着殷清风远去的背影,长孙氏也不知自己内心是什么滋味。
虽然殷清风有仙人的指点,毕竟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他和二郎谋划削弱诸等世家,固然是为了二郎、为了李唐江山,但其中险恶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尽的。
郑氏现在固然衰败,固然看不到崛起的迹象,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世家知道郑氏女遭到形同虐杀的流配,兔死狐悲之下安知会有什么样的举动。
“哎~~~再与二郎好生商议才是。怎么也得好生看护好他...”
殷清风跟在宫女的身后想着自己的心事。
后世人大多听说过“满床笏”和“郑半朝”的荥阳郑氏,也可能知道郑氏在唐朝时的辉煌:六状元、八驸马、九宰相,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辉煌是郑氏在唐的中后期创下的。
荥阳郑氏兴于北魏,族中几代子弟出仕高官,其中,郑幼儒娶了高阳王元雍的女儿,让郑氏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但是,随着元雍死于河阴之变,郑氏受到极大的牵连。
人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北周时,郑氏又出了郑孝穆和郑诩嗣父子,但郑氏的辉煌就此告以段落。整个隋朝和唐初时期,荥阳郑氏都躲在祖宅里『舔』伤口。
直到郑幼儒的五世孙郑曾成长起来,郑氏才开始兴盛起来。六状元、八驸马、九宰相,大多是郑曾的后人。
“但是,郑曾现在还没出生呢!
没出生怕个『毛』线啊!
再说了,小爷只管出主意,采不采用,采用之后造成什么后果那是李世民的事儿,干嘛要小爷来当背锅侠?”
殷清风心里嘿嘿一乐,心情立马好起来了。
“这就是不入仕的好处,你们爱咋折腾咋折腾,小爷只负责躲在旁边偷乐看热闹~~~”
李世民看起来好像没受到突厥侵边的影响,一见面就乐呵呵的说道:“朱雀大街修得真不错!就算我事先得知了,那天依然有些震撼。怎么样,这个月底前都能铺完吗?”
殷清风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熟能生巧,什么事儿有了经验就好办。小侄相信能在预期前完成。”
李世民哈哈大笑,“那好,等全城都铺好之后,咱们一起去逛逛。对了,你那个叫任五的家奴不错,要不,你把他给放良了,我任命他在工部某个官位,如何?”
任五被殷清风使唤得滴溜转。
参与完棉纤维造纸后去主持新村和学堂的建设,忙乎完水泥窑没休息几天就被扔去修路,现在又被派去修建火『药』工坊。
水泥的应用前景,从听说到亲自体验,李世民全程经历了,估计他现在正盘算着如何扩大水泥的使用范围呢。所以,任五这个熟练工被看重也就不稀奇了。但是,殷清风还真不打算放人。
“其实,任五掌握的那些还真不难,叔叔派人在旁边学习,用不了多久就能上手。水泥还有很多应用技巧他还没掌握,所以,小侄打算再把他留在身边一段时间。”
“哦?你说说看。”
李世民来兴趣了。
“比如,建桥。”
“建桥?”
“对!在河道上架桥。”
殷清风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小侄冒昧问下叔叔,一万人的军队想要渡过大河需要多久?”
李世民放下好奇,认真思索起来,“若事先架好浮桥,半日可过;若没有浮桥,短则两天,多则五天,这要看河水的盈枯。”
殷清风说道:“浮桥要时常修缮,更容易毁于祝融,还不能架设得太宽,但是用水泥建桥就不同。不但不易毁坏、不用修缮,还可想建多宽就建多宽。”
李世民急切的问道:“在大河大江上也可以?”
殷清风点点头,“应该可以。”
“呼~~”
李世民兴奋的说道:“那岂不是天堑变通途了~~~没有大江大河的阻碍,大唐的军队岂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殷清风说道:“建城可以派其他人去做,任五还要跟随小侄学习建桥的技术。但是,任五此人不擅言辞,让他为官小侄属实不放心?”
李世民豪气的说道:“由我照看他,他只管做事就事就好了。”
殷清风道:“叔叔领兵多年应该知道,军中将领分为两种,一种是帅才,一种是将才。帅才坐后方指挥,而将才冲锋陷阵。
文官系统也是一样的。
一种文官叫政客型官员,一种叫技术型官员。技术型官员又包括胥吏,负责具体处理政务,政客型官员嘛...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和晋升官位。”
李世民直皱眉头。
“技术型官员多数『性』情耿直,不擅专营,很容易因为得罪政客型官员而遭到排挤和诋毁。
如果任五出仕,定然是不次而擢拔,这一点就招人嫉恨。再有,若他职位低了,会有太多牵绊,若职位高了又难以服众。”
李世民怒了,“他们敢!”
殷清风说道:“不是敢不敢的事儿。官位就那么多,谁都不希望被别人得去。如果得到那个位置的人,是各世家的子弟,谁也不敢言语。但是寒家子或任五这种奴婢出身的,只要他骤升高位,谁都想上去踩一脚的。”
李世民攥了好一会儿拳头,神情又放松了下来。他似笑非笑的说道:“你小子对官吏的任用,是不是有什么好建议。”
殷清风俩手一摊,“现在还没有。不过...对科举有些小谏议。”
李世民眼睛明亮亮的,“你说。”
殷清风说道:“现在各世家子弟自持家世非凡而不屑于参加科举。对他们来说,荫封出仕才能彰显家世。这,就是机会。”
李世民默默地点了下头。
“所以,以后再进行科举考试的时候分三科,一科考明字、明经和什么诗赋、一科考算学和策问、一科考明法。”
李世民张了张嘴,但又没说。
“笔书再好、明经再好、诗赋再好,与治理地方无益。参加这一科考试的,可以分去教书、校书、整理文案;参加算学和策问的可分派到各县出任主官;考明法的,可分去大理寺和刑部等官衙任职。
技术型官员多出自参加算学和策问考试的学子,政客型官员多出自考试明法和明经的学子。
叔叔想得到更多的技术型的官员,就多录用参加算学和策问考试的学子;想得到更多的政客型的官员,就多录用参加明法和明经考试的学子。”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殷清风两辈子也没进过官场,但对古代用官制度还是有了解的。
古代用官制度,首先不分文武。出将入相是仕人最高目标。其次升迁系统混『乱』。掌治安捕盗的县尉可以当县令、在司法体系里混的,可以混到负责土木工程的将作监去...
总之呢,厘清官僚制度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刚才的建议呢,只是一个小动作,给李世民提提醒。等时机到了,他一定会拿出一套结合古今的行政体系出来的。
李世民对刚才的内容以前还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但是从接触到殷清风以来,尤其是每每得到不小的益处之后,他会反复思考殷清风的“见解”为什么与他认知的会不同,或者截然相反。
每当找到差距,他就愈发认定殷清风是经过仙人传授的。
他本来只想把任五要过来,谁知无意间一问,却问出来一个官员的分类和科举的改革,以及如何使用官员的谏议。
他现在脑子里想的不是殷清风说的对不对,而是要反复记忆生怕哪里有遗漏的地方。
身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不会把每件不明白的事情都拿去问殷清风,他宁可生搬硬套,也不想在殷清风面前没了颜面。
他说道:“那,任五学会了建桥之后,建桥的事情还是由你来做?到时候,你就不怕他指使不了地方?”
李世民这话问到点子上了。
古人认为,没官就没权。任五想以白身或奴仆的身份在各地建桥,粮食、工人等如果得不到地方的配合,他只能干瞪眼儿。
殷清风说道:“有一个变通的方法:任五可以为官,甚至高官,但是他的官职前面要加一个“同”或者“权”的字样。”
李世民问道:“这是何意?”
殷清风解释道:“比如叔叔任命他为工部尚书,但是他的官职任命书要写“同”工部尚书。这个“同”或者“权”,是权同意思。既不领取俸禄也不在工部里具体视事,只是为了方便他与各方打交道用。”
李世民点点头,“这个权宜之计不错。”
殷清风又说道:“对于工匠的使用,小侄想起一个谏议来。
以修路为例:叔叔可派人修一条通往潼关的水泥路,小侄派人向陈仓方向修一条距离相等的路,然后各自统计花费的钱财和时间,看看谁用得更少。”
李世民迟疑的问道:“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不成?”
殷清风说道:“这是小侄的一种恶意的揣测。小侄认为,钱财每过官员一道手,他们便会盘剥一部分去,经过官员之手越多,最后剩下的越少。
潼关到长安大约是三百里,小侄猜测一下,那些官员最少要贪墨三千贯左右,也就是每里地要贪墨十贯左右。”
李世民脸『色』很平静的说道:“好。等十月份你我各修一条路,我倒要试一下他们会贪墨多少。现在你说说你对工匠的使用有什么谏议吧。”
殷清风说道:“如果工部的官员有贪墨之举,小侄谏议:以后朝堂上某些工程可交民间去做。
具体的做法是,工部计算所要花费的钱财,然后对民间进行昭示。若有人愿意承揽这个工程,工部只需派出监督的官员和最后验收的官员即可。
这样做,不但能削减工部官员的数量省去一部分俸禄的开支,还能避免贪墨的事情发生,更能让工匠脱离贱籍。”
李世民心说,“这个法子好!若真是这么办了,节省俸禄只是一小部分,避免出现贪墨才是重要的。”
李世民微笑着说道:“恐怕,你更多的是想给那些工匠放良吧..”
殷清风也笑了下。
“不过...你想没想到,工部的官员会和那些承揽工程的人相互勾结呢?”
李世民紧接着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殷清风说道:“勾结之处有二:一,修这个工程到底需要多少钱财、二:以劣充好、偷工减料。”
李世民点点头。
殷清风回道:“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成立一个预算部。针对第二个问题,聘用第三方进行质量评估,以及在大理寺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
接着,他就讲起了什么是预算制度。
中国的预算制从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中提到:九赋九式都规定着专门的来源和用途。即,规定着分配关系。也就是,周公以式法制财,确定了“量入为出”的财政预算编制的原则。
古汉语中的“国用”和“国计”,是制定财政支出计划的意思。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财政供需矛盾突出的历史条件下,财政管理者为防止入不敷出、对百姓造成破坏『性』掠夺以至百姓造反,不得不制定财政收支计划。
中强调:冢宰制国用,必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之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这句话的意思是:宰相编制国家预算,在前一年粮食收入完毕后,才编制第二年的预算。按耕地多少、年成的好坏,参照三十年的收支情况,量入为出。在水旱频发的情况下,要保证灾年的开支有来源,就必须量入为出并多加储备。
中国历史上的预算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周朝的式法制财、汉代的公私划分和唐朝中规定的复式预算。
是李隆基时期修撰的,距离现在还早,殷清风提出预算制也不怕在李世民面前『露』出马脚。
中规定:一年一造记账,三年一造户籍,县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领焉。
这就是说,预算自下而上,层层编制,户部编制总预算。
当时的户部尚书李林甫将预算项目分为两种:稳定和不稳定的。稳定的部分编入“长行旨符”,不再每年编制。变化的部分单独编造。
嗯...很接近现代的预算制度。
殷清风对于预算制只有大概的了解,毕竟他不是课本出身的。好在他生活在信息时代,糊弄一下李世民还是没问题的。
李世民聚精会神的听了好久,有闭目思索了好久,才说道:“这个事情慢慢来。你说下你今日的来意吧,毕竟你才离开没几日。”
殷清风将武士让的建议和他与长孙氏的对话说了一遍。
李世民想了好久,搓了一把脸后,他说道:“这件事,就像你婶婶说的那样,郑氏已经衰弱了,但那些世家若是认为我在虐杀郑观音,他们就会明里暗里的与我作对。
但是...”
李世民笑了笑,“...郑观音可以不用去天竺啊~~~我们的本意是让李建成远走他国,成全我这个做弟弟、做儿子的孝悌。让他带着心腹去天竺,既清扫了他的势力又保证他能在天竺活下来,还敲打一下那些有心要和我敌对的人。
所以,郑观音也好,李建成所有的子嗣也好,还有李建成不愿带走的女人和那些子嗣的母亲都可以留下嘛~~~哈哈哈...”
“呃~~~”
殷清风想想,也是哈,把『妇』孺们都留下了,李世民也就没有了口实,看谁还跳出来蹦跶。
他佩服的说道:“小侄对叔叔的敬仰,那真是...”
李世民等了半天也没见殷清风往下说,他眼睛一瞪,“那真是什么?”
殷清风无辜的样子说道:“那真是敬仰啊。”|
李世民有些泄气了,他还以为能在殷清风面前『露』下脸呢。
不过他也知道殷清风是在诙谐他,他嘿嘿一笑说道:“鉴于郑观音的身份不同,也为了照顾皇家血脉....”
他拉了好长一段长音,才说道:“...我决定!让,她们,都,住到梧桐山庄去!”阅读最新章节请关注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