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何大柱瞬间懂了。
以后找个机会,将这幅画拿到小日子那边去拍卖,应该能拍出个满意的价格来。
听这玩意是日货,何大柱也就没有继续当传家宝的念头了。否则,这些古字画按照他家老头的想法,是要传下去的。
可如今得知,这是小日子的东西,还当什么传家宝?不是让人笑话吗?
“得咧!我知道怎么做了。”何大柱咧嘴一笑。
随后,看到楚健从他带过来的七幅画中挑出四幅来。
在场的人,除了沈世杰,何大柱和高起航都以为那挑出来的是精品,或者说真品。何大柱倒也有心理准备,没觉得自己带来的古字画都是真的。
“这四幅是真品对吗?”
沈世杰哈哈一笑:“你们搞错了,这四幅是赝品,另外三幅才是真的。”
说完,他还拿起其中一幅,指点道:“你们看这幅字,很明显的赝品。看这里,看出猫腻了吗?”
李维、何大柱和高起航看了几秒钟,三人相视一眼。
何大柱和高起航不好意思问,只好李维来开这个口。
“什么猫腻?”
沈世杰:“……”
麻了。
“这都看不出?都指出来了。这几个字,出现了两种风格,一位书法家不可能这么干的。”沈世杰解释。
李维还是有点不解。
“一位书法家会两种,甚至几种字体,应该也合理吧?”他不由说出心中的疑问。就好像一名歌手,会几种唱法,不是很正常吗?
楚健笑道:“一位书法家会几种书写体确实正常,但不会在一幅作品上同时展示,那样会显得不伦不类,没什么美感,看着给人乱七八糟的印象。”
这跟唱歌又有所区别。
一首歌中,可以融入几种唱法,比如将传统的戏剧唱腔加进去,加入说唱等等。然而,书法作品却比较忌讳这种做法。
因为书法比较讲究章法。
你用几种写法,那不是炫技,而是给人没有章法的感觉,非常不好。
一位成熟的书法家,通常都不会那样干。
“再说了,除了这一点,该画还有其他破绽,比如这墨迹,这纸张,以及这种书体,都有问题。”楚健补充。
大家顺着楚健手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个特别的字,应该是个“马”字,从外观上看,还像一匹马。
“这个字有什么毛病?写错了吗?”李维不懂就问。
反正他也不是古玩行的人,不懂也不丢脸。
“那是江湖体,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沈世杰解释道。
“江湖体”书法与“丑书”、“印刷体”并称为书坛三大“毒瘤”,它们对书法的复兴与发展毫无益处。
我们都知道,“丑书”的“丑”并非中国美学史上的“丑拙”“宁丑毋媚”,而是纯粹的胡涂乱写;“印刷体”虽然工整严谨,但僵化单调,把气韵流动的汉字写“死”了。
至于“江湖体”,分辨起来较难,也最容易蒙混过关。
江湖体的笔画、结字处理夸张无序,既没有古法来源,又没有严谨的法度,给人的感觉是自由洒脱、花里胡哨。
对书法不了解的朋友看了会觉得这些字很有创意,但真正懂书法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端倪。
“江湖体”书法要么书写工具新奇多变,有的用拖把,有的用木棍,甚至有人用头发;要么就是把书法和绘画结合,比如写一幅“龙腾虎跃”,那么“龙”“虎”两个字就一定能让人看出龙和虎的形状。
还有的“江湖体”相对“保守”一些,但在笔画处理上也有端倪,如捺画、竖画、横画都有一个长长的“颤笔”。
所谓的“颤笔”,也称为“战笔”,书家在写字过程中,笔触呈现出颤动效果,颤动的幅度和形态由提按、顿挫决定,通过加强笔与纸的磨擦,使点画呈现出鳞状飞白和颗粒感,给人以高古奇崛、稚拙丰满的效果。
当然了,书法史上的名家有很多人善用颤笔,这并不是江湖体书家们的独创,但这些人的颤笔过于夸张,出现的也过于突兀。
历朝历代都有人用颤笔,比如唐代张旭、颜真卿、宋代黄庭坚、元代鲜于枢、明代王铎,而清代以来的一些大书法家,则将它发扬光大,比如康有为、沈曾植、马一浮,近代的张大千、李可染等。
“这便是江湖体吗?看着挺有创意的。”李维说道。
他平时刷短视频,看到一些写字的博主,也确实会这么写,看着还不错的感觉。
“不是创意不创意的问题,是直接创造文字了好吗?在历史上,就没有这种写法。”沈世杰说道。
在他看来,这类字体背离传统的风韵和创作精神,用笔缺乏规范,十分浅薄庸俗,而且他们过于追求视觉效果,所写字迹歪瓜裂枣、龙飞凤舞,外形都无法辨认,甚至连汉字都算不上。
还有现代个别网友,用西方审美,评判书法艺术,声称这些民间人士,比专业学者更具创新意识,提早一步另辟蹊径,以西方的“抽象观念”撰写汉字,线条狂逸诡谲,承载感情和自我思想。
他们甚至会说,他们那些字就好像毕加索的绘画一般,形态怪诞,脱离世俗眼光,常人无法看懂,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领悟真正含义。
沈世杰送他们一句话:那都是博眼球的玩意。
书法就应该有书法的样子。
这十几二十年来,书法都被某些人糟蹋成什么样了?
该严肃、严谨的东西,就应该严肃,而不是为了追求时髦乱改,起码得尊重一下那种艺术的传统吧?
还有人会说,历史上也有奇怪的书体呀!人家还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呢!
为什么书法家能做,他们不能做?
就比如着名的“板桥体”,郑板桥独创的书体。
郑板桥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
然而,人家郑板桥并不是乱改、乱创的。
他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准确说,人家是在书法的基础上去推陈出新。
而一些江湖体的发明者,连最基本的书体都写不明白,就开始创造文字了。
一个字——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