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袁崇焕如同一个好奇宝宝一样,询问着带领自己的导游。李四成就没有那么多的好奇了,在袁崇焕参观棉花田的时候,李四成就已经开始组织自己甲内的各户人开始按照性别年龄分开。孩童通过的速度是最快的,毕竟即使家人再怎么照顾自己的孩子,长途跋涉也不适合孩子。这数多难民中有不到1000孩子,而宣传队换回来的孩子就比较多了登记在册的有380人,这些孩子中16岁以下的将会全部安排到学校,16岁以上的就要到各种技术类的学校进行边学文化边学技能。
李四成的儿子李大郎已经随着自己甲内的孩子进了关口,自己和队内的其他甲长都留在最后进入,以保证自己甲内的人都完全进关。
李四成和另一个甲长俩人和宣传队的副队长一起走进登记屋子,副队长等待工作人员将内容填写完成之后和他闲聊了几句。从表情和语言上来看,两个人都是老熟人了。事实上两个人也算半个老乡,都是陕西人,不过一个是潼关的一个是米脂的。
“老张记着点儿这俩人,人很老实本分。有机会的话可以给你们领导说一声,让这俩人负责关口登记。”副队长一边给工作人员介绍一边指着身后的两个人。李四成和另一个甲长不好意思的挠了挠自己的脑袋。
“孙队你推荐的人没错,就是他们的文化水平怎么样?”这个叫老张的工作人员,隔着口罩还是可以发出清晰的声音。
“没事儿,这个我安排,只要他们通过了考试我就和你打招呼。”副队长一边说着一边从自己随身的口袋拿出一份陕西的特产交给老张。老张开心的摆了摆手,让副队长赶快进去。
李四成和另一个甲长就随着副队长一起进去了,看着长长的走廊尽头是一个挂着厚厚门帘的屋子,从缝隙中一阵阵的热气冒出来。
走廊的旁边临时搭建的棚子内,正在有人给这些进来的难民发放包裹,“走过这条长廊,你们的户口就彻底落在了青州府,好好干!这里不缺活下去的营生。但是也不缺搞死不守规矩的人的手段。”副队长对着身后紧跟着自己的两个人交代着。
“孙队长,我们一定好好干,不给您丢脸。”甲长脸色郑重的说道。
“你们俩人不错,我很少给人推荐的,一会儿进去洗完澡之后,会给有吃饭的地儿。吃完饭外面就有招工的档口。四成咱俩年纪差不多,家里就剩下一个儿子了,以后要娶媳妇儿治家产。压力很大先找个好的活儿要好好干。一边干活儿一边好好学习读书识字,见到刚才和我说话的人了吧。我们是先后脚来的青州府,不过我比他早来半年。这小子脑子不错学文化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通过了考试来到这里上班,家里现在一套房子,婆姨也讨到了还有一儿一女。你俩一个有儿子,一个有老婆,好好干!”副队长把工作人员分配俩的包裹带到他们手里,对着工作人员摆摆手。
三个人陆续脱的精光,顶着一头短发跳进热乎乎的池子里,“进了这青州府不比外头,有什么事可以找街上那些带着小帽黑衣服的。”
“那些都是官府的人……”李四成有些心虚的说着。
“我说了这里不比外边,那些黑制服的都是和你们一样,老实本分肯干活儿的,不要担心欺负你们。”孙队将热乎乎的毛巾放在自己的脑袋上。
洗完澡出来的三人在食堂内吃饭,相比于在难民营时期,每周才能吃到一次的鱼罐头,在这里每人可以领取两块,而相比于外面的稀粥,米饭更是以吃饱了不浪费为主。这也是他们进入登莱青地区之后吃的第一顿饱饭。
虽然自己收入已经很不错了,不过这几个月的奔波也让孙队长肚子里缺油水,因为要和难民同吃同住,等待的这几天也是米粥咸菜,所以他也是吃的胃口不错。三人吃饱饭后带着自己的餐具去清洗一下后,站在门口的孙队长对着两人说道:“你们来的真是时候,马上就要新年了,你们去难民开垦营可以吃一顿饺子,难民营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土地平整和水利建设工作,这段时间公司会给你进行夜校培训,你俩好好学。”
听着孙队长的叮嘱两人如同鸡啄米一般点头,“孙队长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找你帮忙吗?”李四成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说道。
“可以,不过估计碰不到一块儿去。我有一个月的休假时间,不过你们在难民开垦营是封闭式管理,只能在工地和宿舍周活动。出不来,不过我每年正月都在家休假,这里面不会离开登莱。”孙队长一边说着一边从从口袋内抽出自己的笔和一个小小的本子,将自己的地址写下来之后分给两个人。随后两人便离开了。
“我听闻你们对各地的土地都进行了分配,每个农户都能领到自己的土地吗?”袁崇焕很清楚大明的土地兼并情况非常严重,不过他还是好奇在登莱青这三个地方是否有所不同。
“这个土地数量确实不多,但是能保证足够资格的百姓确实可以分配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导游这有所保留的话让好奇宝宝袁崇焕皱起了眉头。
“此话怎讲?”袁崇焕好奇的询问。
“袁大人不知道您是否亲自下地干过活,在我们三府有一句很流行的俏皮话,擅长种地的人和擅长读书的人一样可贵。”导游说完这句话,袁崇焕沉思不语点了点头。
“粮食或者其他农产品的生长基础无非就是好的田地加上灌溉和土地肥力。但是如果要让土地能够产出更多的东西那就需要一个好的庄稼把式。而普通百姓其实并不擅长这件事情,所以在灯莱青三府。有土地的人都是有种地能力的人所有。”导游解释着。
“那没有土地的人呢?”袁崇焕接着询问。
导游说着指向远处类似于村落的一片区域:“自陶大人作为登莱巡抚起,我们一直在搞公有制的农场。也就是通过农业学校出来的优秀人才与那些没有种地技巧的百姓进行培训,会经历三年的时间,根据百姓的能力确定其种植粮食还是经济作物,再经过考核之后对土地进行分配,其实那些有种地经验并且有土地的百姓会自发的建立这种集体的农场。毕竟现在大名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单个农户的能力确实不如团结起来应对灾害的能力要强。”导游解释着。
“那老夫还有两个问题,剩余的土地不会搁置下来,而那些确实擅长种地的人也要吃食。”袁崇焕还是问题满满。
“粮食一直都是我们最大的需求,所以适合种植粮食的区域一直在开垦,我们也在扩大粮食的种类,小麦,大麦,玉米,土豆,番薯都在做,那些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区域都种植了各种经济作物。而不适合种地的百姓也是有去处的,比如养殖业和采摘行业。我们登莱最大的投入是公有制的各种厂,譬如农场,纺织厂,加工厂,这些出来的产品用来和登莱地区的商人贸易,通过贸易商人将粮食送入登莱地区。”导游倒是不厌其烦的解释。
“商人逐利,你们怎么保证商人和登莱的合作?”袁崇焕又问了起来。
“袁大人,商人需要的最重要两点是营商环境和产品质量,我们登莱的营商环境放眼大明应该也算数一数二吧。产品质量,我们以质量和待遇挂钩,好的商品我们奖励,不合格的商品我们惩罚。其次,我们给商人们提供的员工素质也非常高。您清楚的在大名读书确实可以实现自己地位的提高,但是这确实只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多读书人其实并不能取得功名,而因为读书而导致的家庭贫苦,确实实实在在会出现。所以在登莱青三府我们雇佣大量读书人对进入灯来的。难民进行文化教育教他们读书写字。所以很多其实进入这些商人的工厂时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导游也是据实以告。
“那登莱青有这么多银子养人吗?”袁崇焕终于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其实当来地区百姓之间流通的并不是银子和铜钱。”导游说着从自己的口袋拿出一张粮票递给袁崇焕。“银子有多少也是不够使的,但是粮食吃多少是有个定量的。”
“这票据……”看着手中印刷精美的粮票,袁崇焕想到了那臭名昭着的宝钞。
“正如我刚才所说的,粮食是可以再生的而银子却是做不到的。和大明宝钞不同,登莱青三府的粮食发行需要抵押物,而这些抵押物就是我们手中的粮食。大明宝钞为什么会被人们所抛弃?主要原因还是他没有抵押物。或者说他的抵押物并不能保持其能稳定发行和得到人们的使用。我们的粮票可以在登莱青三府的各处农业合作社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百姓基础用到的商品也无非就是柴米油盐以及一些小五金。”导游认真的解释。
看着印刷精美的粮食袁崇焕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