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里,因为外朝的的“小人”宣传,李进忠可谓是气愤得很,据说他的府上,每天都要被他摔碎不少东西。
虽然不知道传言真假,但很明显,李进忠是真的被这些传言,给逼得生气极了。
想想也是,本来就是爱面子,哪怕是输钱输得倾家荡产的李进忠,也不想因为被追债丢了面子,所以李进忠走投无路之下,卖了妻女,然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打算去京师闯荡的。
只可惜,李进忠到了京师,才发现事情不是他想得那么容易的。
说来,李进忠自从掌控内廷之后,对于外朝中人,也是十分有礼对待的,特别是对于其他人送入司礼监的奏疏,也是除了少数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送入司礼监的奏疏扣留以外,其它的奏疏,可都是一点儿也不拦截,就送到朱由校身边的,没想到事到如今,连司礼监老大的位置来没坐热,就成了外朝文臣口中的小人,这如何能让李进忠这个刚刚登上高位的本身就十分爱面子的人受得了?
至于传言中的另一个“小人”王体乾,却是对于此事没那么多在意,大概是待在宫里的高位上,经历得太多了,所以对于外界的这些污蔑的传言,王体乾是看得非常透彻,同时他也并未有什么过激的举动。
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大多数太监可都是历史的负面人物,坊间百姓不清楚情况,只要被随便宣传误导下,哪怕你什么都没干,但在有心人的刻意宣传误导下,你就是一个“小人”,无论你做什么,也都改变不了别人对你这个太监的评价。
当然,外朝这番话,突然针对内廷的攻击,在张璟想来,恐怕其中也是有两个原因促成的。
其一,自然是因为皇帝朱由校死死拒绝外朝要求的出内帑钱财募兵的建议,使得外朝群臣觉得很有必要找个理由给朱由校一点儿提醒,让朱由校知道他们是都为国为民做事情的臣子,他们的提议朱由校必须要接受,否则,朱由校定然就是昏君无疑。
其二,想来是看出外朝很多文臣需要找到人来发泄他们被拒绝的心情后,那些因为王安倒台后,在内廷得到的帮助,明显不如王安时期的舒服的东林党人,希望能把李进忠这个皇帝的亲信作为枪口,赶出司礼监,之后再想办法把和他们亲近的太监,安排进入司礼监。
只能说,高处不胜寒,一旦到了高位,总有人会为了一些目的,让你没惹上事情,也让你摊的上事情。
这不,宫里突然又传来消息,内阁首辅叶向高,竟然主动上书提到了远小人的话题。
并且,在上书的时候,叶向高还把他的奏疏在上书的同时,给京师其他百姓他奏疏,而叶向高上书的内容,张璟也是从李进忠哪里知道一些。
反正,通篇的弹劾奏疏里,叶向高就没说过太监的好话,这可和当初王安在司礼监时,叶向高对王安的态度完全是天地之别。
其中,奏疏里最严重的,张璟觉得,便是叶向高奏折里的这一段话。
“陛下,臣闻,自古君王治天下,皆以道德教化四方,以文武为臂指治理百姓,故选贤任能、亲贤臣远小人,则成圣君。而亲小人,远贤臣则嬉戏游乐,疏于政事,致使小人当道、朝政昏庸。
昔汉灵帝宠信十常侍,耽于游乐,朝政被一班宦官权歼所把持,阴冒于阳,臣欺其君,小人擅权,下将叛上,引致亡国亡身,此当为后世者戒!今我大明,隐有十常侍者,万望陛下认清身边小人面目,引以为戒。”
在史书中,特别是在大明民间如今疯狂流行《三国演义》的时候,众所周知,汉灵帝宠信十常侍,甚至到了称呼太监为爹娘的地步,而十常侍也在历史风评不好,直接被说成后汉亡国的主要原因。
当然,具体如何,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反正,张璟就觉得汉灵帝宠信十常侍,也许过于信任,但用十常侍所代表的内朝,去压制后汉党人文士的策略,明显是极其高明的手段。
这一点,在后汉光辉的历史上,早有证明,最出名的便是和宦官“五侯”一起扳倒梁冀,并且开疆拓土,最终结束汉羌百年战争的汉桓帝了。
而为什么到汉灵帝和十常侍的手里玩脱了,只能说某些党人研究吸取了前人的教训,隐忍了二十多年,准备的太充足了,这在后世一本名为《汉末皇戚》的小众书里,写得很清楚了。
言归正传,反正,叶向高这次有些高调的上书,实在是让人猜不到他到底想要如此。
毕竟,作为东林党魁,内阁首辅,叶向高就算想要弹劾李进忠,好好整治他,那也不该他直接自己高调出面,起码也该让他们东林的其他人,给他摸摸皇帝朱由校的想法,再想想该怎么弹劾才是。
最常见的套路,那就是先让一个东林党先锋,先上书弹劾李进忠试试水才对,远远不需要叶向高这么激动,直接以自己私人名义上书朱由校了。
毕竟,这样做的话,就代表双方直接撕破脸了,这可是根本不会在他和李进忠之间,留有任何的缓和余地了,对于叶向高这样的一个仕宦多年的老政客而言,如此冲动弹劾,这是极其不智的。
更何况,叶向高这么一上书弹劾,就算他没其他想法,但他的上书弹劾,却由不得其他知道的人猜想,那就是叶向高上书弹劾,还在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东林党正式向内廷在政治上宣战了,
张璟觉得,恐怕这件事情里,另有猫腻,逼得叶向高不得不直接上书朱由校,弹劾李进忠,,来对付他了。
说不得,是李进忠这位未来的九千岁,搞得什么幺蛾子,来报复东林党了,毕竟,要是他做了内廷老大,竟然被外朝如此欺负,却不还手,这很明显让他脸上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