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出了慈恩塔,又拜了大雄宝殿,还遇到一位僧人,友好的请他们摇签。
顾晚风先摇了一只签出来,是只上上签。签文上写着:天门一挂榜,领定夺标人,马嘶芳草地,秋高听鹿鸣。
那签文交给僧人一看,他立刻露了个笑,合掌行了一礼:“恭喜施主,贺喜施主。”
那僧人将签文放回签筒,又将签筒交给了林修竹。
林修竹便也顺势摇了一只签出来,仍然是只上上签。签文上写着:愿君勿问心中事,此意偏宜说向公;一片明心清皎月,恰如晧月正当中。
那僧人解了签,照例向林修竹恭喜了一通,然后将签筒递给了顾九天。
顾九天的签文上写着:茂林松柏正兴旺,雨雪风霜总不摧;异日自然成大用,功名作个栋梁材。
顾晚风看完心中大喜,这可太应景了。
顾揽月也很快摇了一只签出来,她惊奇的咦了一声,也是上上签。
签文上写着:当春久雨喜初晴,玉兔金鸡渐渐明;旧事销散新事遂,看看一跳过龙门。
顾晚风看着一连出了四个上上签,心中极为高兴,大大的捐了一笔香油钱。
等出了金山寺门,走在下山的台阶上,顾晚风忽然顿住,她惊疑不定的问身边人:“刚才的摇签是不是有点什么不对头?”
林修竹眉眼含笑,不答反问:“你说呢?”
顾晚风:……
从寺庙里回来,他们第二天去了西津渡口,在这里他们就要转为水路了。
西津渡口在城西的云台山麓,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这首古诗就是在说西津渡的繁华之景,顾晚风他们是坐着马车过来的,到了西津渡口,也忍不住下了马车,驻足良久。
江面宽足有三十多里,据说前朝的时候还要更宽一点。前朝大诗人就曾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
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据说天武十年,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绍兴六年时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四十多名渡客无一生还。更有甚者在万安十年的时候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
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前朝早早的将此视为了漕运咽喉,当时镇守此处的郡守,直接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
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本朝。
顾晚风和顾九天,顾揽月三人,一边听林修竹讲古,一边极力的在渡口的船只里面寻找救生会的红船,果然十分醒目,他们一眼都看到了,顾晚风不由的心生感慨。
离开渡口之后,他们顺着一条街市往前而行。
走着走着见到了一座过街石塔,据说是前朝的前朝的前朝建造的,当时的皇帝,找了一个手艺高明的工匠,建造了一座白塔寺,工匠由此而扬名,后来有人请了那位工匠,来此建造石塔。
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听说京口本地人也叫做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
昭关石塔高约五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顾晚风他们远远的看到那座塔的时候,就在惊呼,随着马车的一点点靠近,他们更是忍不住下了马车,在塔基那里仰望昭关的字样。当将手放在那塔基上的时候,由不得人不感叹,人们的建造智慧,真是让人惊奇。
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莲瓣座,仰莲瓣座上有法轮,法轮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呈瓶状,特别令人称奇的是: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有两个“曼荼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
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库的,抓住了金库的门卫——老鼠,也就是抓到了钱财,抓到了发财的机会。
想来这也是那位商家前去邀请刘工匠建造石塔的用意,求得一个风水加持,财源滚滚。
顾晚风在塔旁看着,好些人十分虔诚的经过这座石塔,有些惊奇,林修竹便在旁边跟她解释,在佛教里面,塔就是佛,有一种说法,当我们从塔下的卷门经过的时候,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
顾晚风瞬间便就悟了,哪怕是在已经离她遥远的现代,还有很多人前去礼佛,寻求心灵的宁静和慰藉。
而她这一路行来,发现在京口这个地方,佛法真的非常盛行,不知道是因为有着大名鼎鼎的金山寺,还是这里的人们特别崇佛,已经将礼佛敬佛给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
他们过了石塔之后,便找了一家客栈,先休息了下来。到了下午,听人说起附近的五十三坡,休息了一番的众人,又兴致勃勃地前去五十三坡赏景了。
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醒悟,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五十三位高知者。
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京口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顾晚风他们到的时候,看着那青石台阶,顾晚风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对于她来说,五十三阶的台阶,真的可以说是小意思了。
自从到了古代之后,她发现虽然没有了现代爬几十层楼梯的痛苦,但是这里的台阶那真是又长又远,又多又密,走到她怀疑人生。
好在五十三坡对她是十分友善的,她和两个孩子以及一大群人一阶一阶的走上台阶,仿佛在一一参拜圣贤,而走过了台阶之后,再往上走便可以看到寺庙的大门向人们敞开。
顾晚风几人虽然已经去过了金山寺,但是见了新的寺庙还是进去了,拜了佛之后,晚饭便在寺庙里吃的斋饭,夜晚更是直接宿在了寺庙里。
在寺庙里,那佛法故事就更多了,顾晚风也在这里听到了关于观音洞的由来。
有一句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
据传在前代,西津渡由于“鱼龙互闪烁,黑浪高于天”,风灾与水患连年发生,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于是从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西观察使李德裕起,便一直派兵在西津渡巡防守护。
在此时,民间已经流传了南海普陀山观音菩萨的传说:据传后梁贞明二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然而在归日本国途中,在普陀山突遇暴风雨,船附在礁石上,无法前进。众人焦急万分,只得祈祷道:“若尊像因海东机缘未熟,便留此山罢!”
祈祷完毕,船竟浮动起来,可继续前行,众人皆叹惊奇。
但慧锷却哀叹观音菩萨像无法同去,便将其安置在洞侧张氏家,后又建造观音院,俗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于是这里香火日盛,普陀山也成了“海天佛国”。
西津渡的一位巡防士兵便是浙江定海人,回家探亲时听见了口口相传的观音菩萨的故事,便心生想法:蒜山渡口,津横蒜石,这里终日银涛滚滚,和家乡普陀山十分相似,倘若在这里建一座普陀寺,对风灾水患时常发生的西津渡来说,也许能保佑来往渡客平安。
这位巡防士兵立即请了雕工仿照普陀禅院的观音大士像雕刻,并用船装运到西津渡,供奉在渡口庙中。
从此以后,经常有附近的老百姓说看到一位白衣观音飞腾升舞,救苦救难,过江旅客也连连称赞“有求必应”。蒜山便又被称为北普陀。
到了本朝,京口人钟仁卿便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
进入寺内,在巨石高耸的山岩上有一天然石洞,洞口供奉着一尊脚踏鳌鱼,左手持净瓶,神态慈祥端严的白石观音大士像。据传,古时每逢香期,京口人都要赶到西津渡烧头炷香,常常倾城而出,万人空巷,可见其盛况。
西津渡江阔浪险,过江旅客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渡江,从前代起,先后在此建有众多寺观教堂。
除了观音洞,还有玉皇殿、天后宫、云台仙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