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明皇家工商学院就在西苑,是从内书堂商务课衍生出来的。
现在围绕着大内内书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已经把司礼监的几个大档头太监们忙得脚不沾地了。
崇祯皇帝只要动动嘴皮子,说一些他们听不懂,很深奥的大白话,他们手下的人就要跑断腿地成立一个部门公司,去贯彻崇祯皇帝想要达到的效果。
崇祯站在二楼,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甭管是表面的还是内里的,都在发生着变化。心中不禁感叹着时间的流逝。
虽然现在还看不出明显的变化,但他能感觉到,一个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框架正在逐渐搭建起来。
就在这时,远处露台上一阵热闹的歌舞声传来,还有杂耍表演也正精彩地进行着。
崇祯的目光被吸引过去,发现那里正是大明皇家剧院的门前。
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地方是专门用来演出的场所。
但让他感到困惑的是,为何他们要在外面搭建舞台来唱戏呢?
崇祯暗自思索着,难道是因为自己那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所编排的几部戏——《白毛女》、《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以及《盛京泣血记》并没有得到观众的喜爱吗?
也许它们的反响并不好,以至于这些剧院的工作人员,实际上都是些年龄较大的青楼女子,尤其是那些来自官办青楼教坊司的女子们失去了收入来源,不得不出来搭台唱戏以维持生计。
对于公司的经营模式,崇祯从一开始就明确规定,它们必须自负盈亏,如果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就只能面临破产清算的命运。
这种制度既可以激励公司努力提高效益,又能够避免资源浪费。
不像朝廷的六部和内阁,不能推倒重来。
等等,好像后世也有内阁下台的说法。
这一下子思路就打开了。
想到这里,崇祯不禁感叹起来,心中暗自懊悔自己的冲动和缺乏实际调研。
他意识到自己犯下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仅仅凭借一时的热情而推行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嗯,不对,是超前的戏曲曲目。
正当他陷入沉思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戏台上,突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是一抹鲜艳的红色,宛如燃烧的火焰般夺目。
她的身姿婀娜多姿,动作轻盈灵动,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崇祯皇帝定睛一看,才认出那个女子正是红娘子。
他忍不住嘀咕道:\"原来那是红娘子啊!
没想到朕的宋院长真是心宽啊,居然让自家妾室出来抛头露面,重操旧业。\"
回忆起当初在街头救下宋应星和红娘子的情景,崇祯皇帝对红娘子的飒爽英姿仍记忆犹新。
然而,作为心怀天下的帝王,他并没有产生夺人所爱的念头,更不会因为私欲而破坏他人的幸福。
相反,他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主要是这红娘子的皮肤远观可以,近看太粗糙了。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在宫中充当月下老人,促成了宋应星和红娘子的美满婚姻。
此刻,那山东巡抚李精白的儿子李岩,对于自己被当今圣上乱点鸳鸯谱、失去未来挚爱的事情一无所知。
他现在已经来到了京城。
这一切都是因为崇祯皇帝下达的一道圣旨:四品以上文官官员的子女,如果年龄适宜,处于十岁至三十岁之间,都有幸承蒙圣恩,可以前往西苑皇家各大院校学习培训,并且食宿和学费都将减半,这也算是官员们享有的一种福利。
而李岩的父亲李精白作为从二品的山东巡抚,自然符合条件。
于是,李岩选择自主报考了大明皇家工商学院。
这位在旧时空如同流寇军师般的人物,最初所喜爱的并非军事。
说回宝和皇店的二楼,一众官员听到了崇祯皇帝关于红娘子的话,都是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毕竟他们可都是陪着崇祯皇帝微服出宫来玩的,要是真的道德水平很高,也不会这么干。
而且这些人里面,除了杨嗣昌之外,其他人的名声可都不太好。
不过大家也不在乎,只要能讨得皇帝的欢心就行。
甚至哪怕崇祯皇帝来了雅兴,想要去逛青楼,估计他们都会跟着一起去。
这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崔呈秀看到崇祯皇帝心情不错,于是赶紧开口说道:“陛下,您有所不知啊!外面的红娘子已经嫁给了宋应星当大娘子了。”
“什么?”崇祯皇帝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一脸不可思议地问道,“朕才离开几天,她就嫁人了?难道那宋应星要演一出陈世美,给朕看不成?”
说完这话,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
“哪能呢,陛下。”
崔呈秀一看崇祯皇帝生气了,连忙解释道。
“陛下看重的人才,又是挂着正五品翰林院编修的官衔,还是大明皇家科学院的副院长,怎么可能会是陈世美那种龌龊不堪的小人呢?
他家老妻突然死亡,没那福分做官太太。”
“这宋应星也是个情种啊!”
崇祯皇帝感慨道。
“他家那位老糟糠之妻也是走得是时候。”
听到这话,崔呈秀连忙附和。
“是啊陛下,听说那宋应星的妻子是在家时听闻自家相公蒙圣眷,骤得高位,一时欢喜疯了,迷了心窍,在屋里蹦蹦跳跳还不够,竟然闯了出去。
一屋子报喜的人,都拦不住一个妇道人家。
她家那里又紧邻着水房,出门便是一条河,她便这般跌跌撞撞地跳进了河里。
待被人救起之时,已然没有气息了。”
崇祯皇帝皱了皱眉:“这宋应星的妻子也真是命苦……”
崔呈秀接着说道:“可不是嘛。一天的好日子也没有享受到,生前却是受尽族里和邻居的讥笑。
对于宋应星宋大人却不是命苦了。
人生有三大乐事,升官发财死老婆,他宋应星可是全都占全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表示认同。
这时,一旁的官员们纷纷露出羡慕的神色,低声议论起来。
“这宋应星可真是好福气啊!”一名官员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