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战争即将来临,最先反应的自然是无辜的百姓。
永乐十四年7月初一,草原上大批的牧民拖家带口的,再次跑到了距离土家堡不过10里的空地,再次安营扎寨,住了下来。
他们不是经商的商贩,此时也非缺粮少食的严冬腊月,按理说他们都该忙着放牧为生,哪有时间跑这来偷懒?
林川端坐在城楼,用电子高倍望远镜看着远处的营地,里面不光有鞑靼服侍的牧民,也有瓦剌的民众,他们两家向来水火不容,这是闹哪样?
“乌兰。”林川一声招呼,红毛短发的乌兰上前听令,“带几个弟兄,去摸摸他们的底。”
“明白,要把他们轰走吗?”乌兰摩拳擦掌道。
“叫你摸底,不是掀桌子,弄清楚他们想干嘛就行。”林川拍了一下乌兰火红的脑袋瓜子,这家伙就是太久没打仗,欠的。
无奈,乌兰带来大约20名林川卫骑兵狂奔10里,来到新出现的牧民营地,大约只逗留了半个时辰,就把一切弄清楚了,又是火急火燎的跑回来禀报。
看他急切又兴奋样子,林川知道准没好事。
“要!要打仗啦!瓦剌与鞑靼都在调兵遣将,据说双方都凑了不下十万兵马,双方的可汗都是亲自领军,看来是要打个你死我活出来啦!”乌兰那跃跃欲试的眼神,仿佛是在说,我们也去凑热闹吧!
“别人打架关我们屁事?你哪凉快哪歇着去,通知辎重官,拖点货品去他们营地转悠转悠,既然来了,可不能让他们白避难,不刮出点油水来,哪像我土家堡的待客之道?”林川明显是看中那些牛羊马匹了,那可都是嘎嘎硬的硬通货。
林川转头在回家同好会的群里发起了知乎提问,话说瓦剌和鞑靼的这场大战,在正统历史里有没有什么讲究?
回答他问题的,自然是博学多才的院长大人沈青萍,据蒙古史料《黄金史纲》记载,此场大战彻底改变了草原上的势力格局,鞑靼太师阿鲁台特地遣人征朵颜等卫兵帮助,在阿剌忽马吉一带与之发生了正面混战。
结果马哈木居然战死在了这场战役之中,就连瓦剌的可汗答里巴也被杀死,巴噶木更是被阿鲁台所擒获,再次过上了为他放牧的牛马生活。
也是从那以后,史书上正式称呼他为绰罗斯·脱欢……
听完沈青萍的介绍,林川就纳闷起来。通过玄机盟的何人欢的情报供给。这三年的瓦剌发展可谓如日中天,大量吸纳西亚人才的哈拉和林,其发达程度都在追赶京师了,商业规模已经不是鞑靼可以比拟的。
现在瓦剌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有资源,怎么看都不是鞑靼一众零散部落联军,可以抗衡的存在。
以林川对巴噶木的了解,也就因为对手是大明,换第二个来,对于他来说都是手拿把掐,怎么会被鞑靼打得这么惨?搞得爹死可汗死,自己还被抓过去放牛放羊,实在是太不科学了。
不过林川与他们都算有点交情,但不多,你们打生打死和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也就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大明自有国情在,对于这种狗咬狗的战况更是喜闻乐见,双喜临门。
心情不错的朱棣,在听取了户部一轮财务汇报之后,心情更好了,7月初,宣布了一项重大国策,“迁都”。
朝廷六部都要执行双京管理模式,在顺天府修建更大更完善的行政机构,而皇宫的营造也不能马虎。虽然过去民间已经捕风捉影,感受到了朝廷的迁都意味,毕竟国师姚广孝一直在管理顺天府的建设工作,把他忙得头上一根头发都不剩了。
但朝廷却一直没有正式宣布,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各部官员的反对,还有捉襟见肘的财政情况。要知道那可是修建一座首都,从皇宫到城墙,甚至是路面硬化工程等等等等,所要耗费的工匠,银两,还有时间都不是一般的帝王可以承受了。
不过林川引导建立的明联储,则成为了给朱棣兜底的勇气,为了迁都,明联储决定每年发放,2000万两迁都国债,一共发行10年,10年后,第一期国债才开始兑付,年利率5厘,可每年先行支付利钱。
然后,工部突然发现,自己他妈穷得居然只剩下了钱啦!不过修个首都而已,洒洒水啦!只要钱管够,扫地大妈都能扛几袋水泥,跟玩似的。
朱棣也由此发布了那条流芳百世的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林川是算过细账的,迁都虽然耗资巨大,但变相带动了民间各项生产物料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今时今日的大明所有人都忙得热火朝天,就连看家护院的狗都变得供不应求。虽然国债看上去一时间负担不轻,但带来的长尾效应能让明联储的借款业务,井喷式增长,收回的利息,足可抵扣国债的利率,还有盈余。
况且方仓手握大明重点外贸项目,资源充足,也能从迁都营造中赚得盆满钵满。
在百姓眼中,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日子有盼头了,简直就是已经走到了,中华民族制霸天下的康庄大道上。
土豆的大力推广,让耕者有其食;蓬勃的金融业,让劳者有其银;发达的各项工业,让织者有其衣,谁不是在玩命的生娃?
林川更是给太子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为大明创造更多的高级人才,就必须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林川建议由朝廷牵头,明联储兜底,在各大城市开设公办学堂,只要适龄儿童,就能享受免费的6年文化教育,为后世的大明储备栋梁之材。
为这事,朱高炽被林川感动得差点泪目,深感朝中文武百官,多考虑的都是眼前之蝇营狗苟,而林川的视线,却已经考虑到百年之后的大明了,自然是满口答应,极力推广。
正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经过这么一折腾,日后大明一水儿的于谦们,估计也不会闹出,皇上要去瓦剌留学生子的窘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