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丈还在等着狄阿鸟喊他,直到马队马车带着一股深入骨髓的压抑开拔也没有等到。
狄阿鸟像是忘记了马车,忘记马车里还有他这个人。
他偷偷掀一下帘子,看到了狄阿鸟,狄阿鸟身穿和士兵一样的制式铠甲,骑在马上,就走在马车的旁边。
为什么他不叫自己?
董国丈心里一阵烦躁。
是忘了?
还是以为自己在睡觉?
自己该不该掀开帘子给他说话?
呆在马车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不睡着,不吭声,人家岂不是越发认为自己在偷看他东夏的秘密?
他一阵头疼。
外边。
狄阿鸟却是陷入了沉思。
他既不是把董国丈忘了,也不是故意不去喊,董国丈撵他出去,定是犯困,这敌人来袭,又碍不着他一个老人,喊了干啥呢?要是人在睡觉,一觉睡醒便已脱险,不是连惊吓都没有吗?而且,他现在确实有很严重的事情要思考,这拓跋巍巍聚集一、两万乌合之众,甚至撇清和他们拓跋氏的关系,暗衙已经摸得清清楚楚,确实没关系,就连两个拓跋千户都没有参与。
暗衙也在着手分化这些小部族,虽然没有直接混到联军中下手,却找了一些原本草场比较近的小部族,威逼利诱。
不该有这样极为突然的军事行动呀。
狄阿鸟本来当作拓跋氏的试探,但有了这波直接绕过包兰,深入腹地的入侵,试探反倒成激怒了。
激怒东夏,对他拓跋氏有什么好处么?
是中原战场已经打得如火如荼了?拓跋氏战场军事上占据优势,骄傲膨胀,不在乎东夏站在谁身边?
不对。
是自己的意图被拓跋氏识破了?
拓跋氏原本是在麻痹自己?
还是拓跋氏就是让自己认为他们是在麻痹自己?
拓跋氏的奸细肯定也在包兰。
如果单纯从兵力来说,现在的包兰并没有比以前多出多少兵马,这一点他狄阿鸟亲自布置的,就没有存弄虚作假的心思,他早已将多出来的一万军队调往南方夏州方向,远离包兰,藏兵在外……
战争就是这样。
没有人能完全破解敌人的阴谋。
有时,即便是从战略上抓住了敌人的目的,但是一个偶然,一个意外,甚至是对手的一个失误和愚蠢,都会构成一团新的迷雾。
起码现在的狄阿鸟是糊涂的。
虽然他已经不像是第一次指挥上万规模的大仗时,弄不清敌人的意图会汗涔涔的,但心里也极是不安。
要知道,这可是灭国大战,有可能战争升级,东夏征调全国青壮十余万与敌人决一死战,一个不小心,死亡人数就要增加数千。
实在猜不透敌人的意图,他也不猜了。
就目前来说,敌人的这波入侵是不会给东夏带来多少危害的,他还有着歼敌于国门之内的自信。
他已经在构思接下来要干什么呢。
而就在他们的目的地下八户,八户中的铁匠还没有停下手里的活计。
东夏像是一夜间不缺铜铁了,民间对器物的需求就在他这样的铁匠手里实现。手边上有个图谱册子,这是打草镰刀的制式图样,撒力罕撇了一眼,又是一笑。他没想到这些器物的图样,东夏国的乡录都会下发,怪不得人家说狄阿鸟在中原的时候打过一段时间铁,不然为何连铁匠的事情都要管?
说管也不是管,这图谱就是给铁匠们参考的,这个镰刀就算了,知道怎么打,就是打出来不是图上的模样罢了,倒有一些还真不知道怎么打,像勒勒车上的铜销构件。
用途广泛的马掌子,一个小小的铁片,图上都往大里画,分解出掌眼,前蹄,后蹄,真是不知道让铁匠们如何评价。
撒力罕身边的伙伴也是他以前的巴牙喇,现在他主动还给奴隶、巴牙、百姓自由身,和那些不愿意走的一起安顿下来,这才有了他们这八户人。
他们平时一起放牧,一起打铁,但是称呼还是没变,其中一个在一旁说:“主人。你说这狄阿鸟到底是什么意思?连打铁他都给图?他莫非无所不知,非要把天神所知道的东西撒给所有人知道?这要是告诉人们怎么打铁呀,没打过铁的人有了这个图册子,都能自己一点一点儿学会打铁。是的,没有兵器的图,但是画了打铁的炉子图,画了各种物件,打铁的能打出这些复杂的东西,还打不出兵器么?他不知道谁会打铁,谁能得到铁,谁就能打造兵器呀,谁能有铁的兵器,谁就可以打败敌人?”
撒力罕打断说:“可是敌人呢?杀人者死,劫掠、奸淫、欺诈、偷窃者罪,自有狄阿鸟的马快风一般地追捕,你还有敌人吗?”
撒力罕的弟弟撒玛尔说:“有。可是我们有。”
萨力罕用力地敲打着烧红的铁块,直到它黯淡下来,又把它伸进炭炉,这才轻声说:“我们也已经没有了。狄阿鸟不再是我们家族的敌人,自他放过我们开始,恩怨已经一笔勾销。他的大夏律不允许恩仇必报,不允许民众私斗。”
他的弟弟激动地说:“大夏律是他写的,他当然不允许我们找他复仇。”
撒力罕两眼通红地说:“没错。大夏律是他写的。但是没有一个可汗写完自己的法律公布给百姓,问你们同意不同意。只有他做了。东夏国没有人不同意,或者说一百个人里头只有一个、两个不同意。”
众人都沉默了。
过了好久,他的弟弟才说:“那我们去告诉他。我们不同意。”
撒力罕说:“你跟着我打了多少仗,杀了多少人,这些人的亲族要是先向你复仇呢?”他说:“他父亲和他的叔叔都死在中原,他也没有去报仇,因为他记得中原皇帝给他的恩惠,想要中原的粮食,茶叶和盐铁养活东夏的百姓,让东夏人富足。为了东夏的百姓,他可以不报仇,也不曾怕人笑话,现在笑声是越来越少,几乎已经消失,因为你不能给一个喂养你的人一个耳光。”
他们说着这些话,就见远远来了两骑。
这两人离他们打铁的棚子越来越近,也许是赶来打器物的,撒力罕他们都没有在意,可是其中一个走近了,开始唱歌:“尊敬的撒力罕坦达。你的旧友来看来啦。那个叱咤战场的巴特尔,那个百姓上千户的一部首领,是选择了在忍耐中攒足气力,还是安心把铁块敲打?”
撒力罕一扭头,看个清楚,不敢相信地问:“巴依乌孙。你怎么来的?你怎么在这儿?”
为首的骑兵跳下马来。
他将缰绳一扔,撩开斗篷,一步一步走近,张舞双手,像是在吟哦,也像是在歌唱:“我为什么不能来呢?难道这东夏,注定就是他狄阿鸟的了?要知道,拓跋汗的几十万铁骑随时都会踏进来,将包兰踏个粉碎,这是我们的机会。是的。机会。我带着两百骑兵作为先头,就是要联络你们这些旧人,拉起一支反抗他的军队。”
他看到撒力罕拉出铁块,又一次敲打,就笑道:“你还要打铁吗?我英勇的坦达,我的两百骑兵就在那边树林里歇息,离这儿只有几十里。如果你非要把手里的器物敲打成型,那你就打吧,给我打吧,给我打一把能够杀死狄阿鸟,毁灭他国家的利刃。”
撒力罕和自己的伙伴交换眼神。
撒力罕的弟弟撒玛尔先一步笑了,苦笑说:“巴依乌孙,你在奄马河之西生活太久了,你是不是还停留在过去。如果能够复仇。我和我阿哥。我们何必要在这里打铁放牧为生?东夏国,已经是他狄阿鸟的了。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你的两百骑兵能够干什么?”
他眼泪都笑出来,反问:“我们的机会?用两百骑兵打败狄阿鸟数不清的虎狼一样的军队吗?”
他又说:“我去了包兰。我听说夏侯武律的儿子常常出入包兰。我想呀。让我见见他,也许我应该看看这个仇人长什么样子,结果到了那包兰,繁华得像是蜜蜂的蜂巢,我在里面迷了三次路。”
另外一个骑兵也已经下马。
他大声说:“可是他占有东夏,打了不少仗,杀了那么多的人,他有数不清的敌人呀。我们不是疯子,我们没想过用两百骑兵打败他。可是拓跋汗爷呢。他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巴依乌孙首领说是我们的机会,是说拓跋汗爷会出兵打败他。我们现在就把他那些数不清的敌人号召起来,成就我们自己。”
撒力罕嘴角抿成一条线,手一抖,铁块敲打不下去了,就把铁钳一甩一松,将铁块抛到角落里,给身边的人说:“打废了。”
他沉沉地说:“尊贵的巴依乌孙首领。那个起伏在马背上,总是举起马刀的撒力罕已经不在人世,活着的只是个牧民,是个铁匠,你找错人了。趁我还没有改变主意。你还是赶快走吧。东夏国已经没有狄阿鸟的敌人啦。那些敌人都死了。像我一样死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但是在东夏,他已经没有敌人。他赢得了东夏,整个东夏。你们所有的想象都来自你们在的时候,你们一走就变了,你们根本就不知道变化有多大。”
巴依乌孙一下杀气腾腾,反问:“你宁愿在这里打一辈子的铁?”
他踮脚望望,发出嘲讽的大笑:“你连百姓都没有了,都被东夏王夺走了。你看看。除了你的妻子儿女,几个不离你左右的昔日兄弟,你还有什么?你能吃饱饭吗?你放牧?你的羊上百吗?我邀请你,那是敬重你,即便你像是落了水的鸡,我还是在用对待一部首领的方式对待你……想为你找回你昔日的一切。”
撒力罕眼睛眯缝在一起,低声说:“谢谢你还能像对待一部首领一样对待我,我的确能吃饱饭,而且我有上千只羊,四十多匹马,一个昔日的兄弟在跑马帮,那是我出的钱,我有八成的收益,我的妹夫有爵,拿到了采状,有了铺子,我也入了不少钱,可以拿到五成的收益,而且我还能打铁,我打铁器最少的一天也能换两只羊。”
他带着轻视又说:“三个月前乡录请我去渔阳参加国试,说州里有我的名字,但凡州里有名字的,只要学会书文,回来大多可以做县旗的旗主,一个县旗有上万户人,那可就是万户。可我没去。因为我不愿意为狄阿鸟卖命。一个月前一个盗贼偷了我一匹马,夜里清点的时候才知道,第二天我还说去周围找找,看看是丢了还是被狼掏了,谁知道到了第三天,狄阿鸟的马快就把马给我送了回来,告诉我是被人偷了,那个盗贼卖马的时候禁不起盘问被抓住,要去矿山做三年苦力。前天我女儿满岁,我给她穿了丝绸,她胖胖的,脸蛋像苹果一样红润,当天给她吃得太好,晚上拉的是稀的,她阿妈只花了二个东夏币,乡旗的郎中就给煎了一副草药,一副吃完,今天就好了。你也是一部首领,希望你能明白一个道理,谁能让他的百姓富足安定,百姓的心就在谁那儿。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会再回来,永远也不会再贪图东夏,因为东夏已经没有你的立锥之地,你永远也不会有称汗的资格。”
巴依乌孙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手已经伸到刀柄上。
但他不会轻易动手,他的骑兵不在旁边,他没有信心战胜撒力罕,就轻哼一声,说:“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他一转身,就向身边的人喊道:“他会后悔的。我们走。”
撒力罕看着他二人走不见,回头就跟身边的弟弟说:“巴依乌孙就是条恶狼,他是喝着人血长大的。你们看着家,准备好兵器把家护好。我去乡旗一趟,巴依乌孙带着兵回来,乡旗肯定还不知道,要是他们还不知道,不能把男人集中起来迎敌,又调不到兵,会不知要死伤多少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