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攻下之后,楚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新郑。
新郑是郑国的都城,宛城正是新郑的南面门户,攻克宛城之后,新郑周边都是沃野,十分适合骑兵作战。
于是,楚将孙念立刻下令让骑兵出动,故技重施,先断了郑国都城新郑与周边城邑的联络。
为了彻底断绝联系,凡是被楚国骑兵碰到的人,不论是郑人还是商旅,一律都要控制起来。
当宛城陷落,两万守军全军覆没的时候,远在百余里之外的新郑,此刻却依旧沉浸在一片看似祥和安宁的氛围当中。
就在这一天,郑国巍峨庄严的朝堂之上,国君郑伯易正主持着一场重要的朝会。
此次会议的议题乃是要在整个郑国范围内彻底废除楚国货币的流通,并强行关闭大楚银行在郑国各地所设立的支行。
郑伯易的这一决策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一时间,朝堂上下议论纷纷,大多数公卿都对这一提议表示强烈反对。
他们据理力争,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其中最充分的一个理由就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渗透,楚币早已深深地融入到郑国的经济体系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公卿贵族,还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乃至那些穿梭于各国之间从事贸易活动的入境商贾,无一不在日常交易中广泛使用楚币进行结算。
楚币共分为金、银、铜三种类型,每种货币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用途。
其制作工艺精湛,外观精美,令人爱不释手,而且,这种货币体系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
对于广大的普通百姓而言,铜币足以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小额交易;而对于那些商贾贵族们来说,由于他们之间的往来交易额往往较为巨大,因此可以直接选择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货币来完成结算。
更为便捷的是,如果考虑到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人们还可以选择使用大楚银行所发行的银票进行结算,既方便又可靠。
郑国公卿们纷纷进言,表示郑国原本通行的货币如今已无人问津,如果强行要求百姓和商人用郑国货币来进行交易结算,极有可能引发混乱不堪的局面。
这不仅会导致郑国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甚至可能会让整个国家的局势变得动荡不安、难以掌控。
郑伯易眼见自己提出的建议遭到诸位公卿的齐声反对,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
他只得长叹一声,语气沉重地宣布此事留待日后再行商议。
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郑伯易怒不可遏地回到自己的王宫之中,随手抄起入眼之处摆放着的一只精美绝伦的青瓷,毫不留情地狠狠地砸向地面。
刹那间,那只价值连城的珍贵瓷器瞬间粉身碎骨,化作满地令人惋惜的碎片。
要知道,这些瓷器可都是郑国先君精心收藏起来的稀世珍宝啊!然而此刻盛怒之下的郑伯易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
“把这些瓷器统统给寡人搬走!从今往后,寡人的宫中绝对不许出现任何一件来自楚国的物品!”郑伯易面色铁青,眼中闪烁着怒火,对着身边的宫人们厉声呵斥道。
“遵命!”那些宫人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应诺下来,随即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郑伯易的宫殿。
就在这时,当宫人们准备将郑伯易桌案上的纸张一并收走时,郑伯易突然脸色一变,显得有些不太自然。
他急忙出声制止道:“这纸乃是齐国的产物,跟楚国无关。”
郑伯易心情烦躁的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心里开始思索该怎么尽快让郑国去楚化,这次废除货币的事情并没有打击到他的决心。
傍晚时分,当郑伯易还在苦思冥想的时候,郑国相和郑国大将军两人脚步匆忙的来到郑伯的宫殿求见。
“发生什么事情了?”,当郑伯易看到郑国相和大将军两人同时求见的时候,心中一突,立刻就有了不好的预感。
“启禀大王,就在刚刚,楚军已经兵临新郑城下了,请君上立刻下令征召国人守城”,郑国大将军对郑伯说道。
听到楚军已经兵临城下,郑伯易感觉自己的腿有些发软,而后用手勉强支撑着才不至于让其失仪。
“宛城有两万精锐大军,如何会让楚军越过宛城,郑段就这么无能吗?”,郑伯易脸色难看的质问这郑国相,当初让郑段负责防守宛城就是郑国相的举荐。
“老臣看错了人,还请君上降罪责罚”,郑国相此时心中也是有苦难言。
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向用兵有度的郑段到了宛城之后会这么拉胯。
郑伯易狠狠的瞪了郑国相一眼,但没有对其做任何惩罚。
“君上,宛城方面至今没有向新郑示警,臣推断要么是楚军不是从宛城而来,要么就是宛城已经失手,导致无法向国都示警,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如今最重要的是保住新郑”,郑国大将军抱拳对郑伯易说道。
“楚军有多少人?”,郑伯易已经慢慢的恢复了几分从容,而后对大将军问道。
“君上,楚军规模不少于五万,兵甲齐备,士气如虹,领军大将正是楚国名将孙念”,郑国大将军回道。
“居然是孙念?”,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楚国上将军征战二十多年,未曾一败,乃是天下间一等一的名将,这次是孙念为主将,郑伯易此时也是有些忐忑。
在这一瞬间,他突然为自己贸然得罪楚国而感到后悔。
“大将军,可有退敌之策?”,郑伯易对郑国大将军询问道。
“君上,如今新郑城中只有一万大军,相对于城外的五万楚军,实在是相差太多,臣建议征召城中国人参战,并召集荥阳、鄢陵一线的郑军回援”,郑国大将军沉声说道。
“寡人即刻给你虎符,许你一切调兵之权,务必击退来犯之楚军”,郑伯易从盒中取出兵符交给郑国大将军,并嘱托说道。
“臣一定击退楚军,保卫郑国之周全”,郑国大将军朗声说道。
“君上,臣以为此时应该向晋国求援,毕竟我们现在交恶楚国都是晋国的缘故,晋国理应相助”,这时,郑国相突然说道。
听到郑国相的话,郑伯易眼睛一亮,立刻对郑国相说道:“国相之言有理,还请国相亲自前往晋国,务必说动晋国来援”。
听到郑伯易的话,郑国相的神色有些不自然,他没想到郑伯是要他亲自去晋国求援。
现在新郑之外都是楚兵,他出了城,哪里能讨得了好?
但看着一脸坚定的郑伯易,郑国相知道他没有拒绝的余地。
“臣领命”,郑国相躬身应道。
郑国大将军看到这一幕,心中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