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那平坦宽阔的道路之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众多身影,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不仅如此,每位战士所能背负的物品重量更是有了惊人的提升,直接从原来的负重水平增加至原本的三到五倍!
这般显着的成果一经展现,就如同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绚丽烟火一般,瞬间吸引住了众人的目光。其中,自然少不了李政委、苏副政委以及程参谋长等高层领导的关注。就连那位因伤正在休养中的战神副师长,也被这一成果所深深吸引,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关切之情。
见此情形,陈振华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迅速将库存里整整三百五十辆自行车全部集中到一起。这些自行车犹如一支整齐待发的钢铁队伍,静静地等待着使命的召唤。随后,它们被毫无保留地配备给了特战团,成为了战士们新的得力装备。
与此同时,李战龙精心挑选出一个实力最为强大的特战营的全体官兵。他深知,要让这支队伍尽快熟练掌握自行车的使用技巧并非易事,但他依然充满信心。于是,一场紧张有序的教学活动就此展开。李战龙亲自上阵,全神贯注地向这些官兵传授着骑自行车的要领和技巧。经过连续三天的高强度专项培训,这个连队的官兵终于逐渐熟悉并掌握了这项全新的技能。
在这三天紧张而充实的培训结束之后,陈振华果断地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拉力赛。让这一个连的官兵携带着同样多的物资,与另外一个同样规模的骑兵连展开竞赛。
在这场拉力赛中,骑自行车的官兵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优势。众所周知,一匹马承载一个人时还算轻松自如,但当承载两个人时,战马的负担陡然增加,往往难以保持持久的耐力和速度,无法长途奔袭。
而且,战马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喂养,一旦过度劳累或受到伤病,恢复起来需要较长的时间。
而自行车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像战马那样消耗大量的饲料和精力去照顾。其次,两个人可以灵活地交替骑行,充分发挥人力的优势。
只要道路相对平坦,自行车就能如风一般疾驰。即使道路崎岖不平,充满了坑洼和石块,战士们依然能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熟练的技巧,驾驭着自行车奋勇前行。
毕竟此时的整个晋东南的道路大多都是土路,这样的情况也在情理之中。试验的结果让战神副师长对自行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就拿这次300公里的拉力赛来说,起初,骑兵连凭借着战马的爆发力,暂时处于领先位置。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战马的体力逐渐消耗,速度开始减慢。而自行车连的战士们则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节奏,轮流骑行,节省体力。
在赛程的后半段,自行车连逐渐超越了骑兵连,并将优势不断扩大。最终,自行车连以明显的优势率先抵达了300公里之外的终点。
他们不仅速度更快,而且所负载的战士数量更多,原本一个骑兵连的战马数量有限,能够搭载的战士数量也相对固定。
但自行车连却能够通过合理的安排,让更多的战士同时快速行军。这一番尝试下来,凭借64辆自行车的那个特战连,竟然比骑马的骑兵连更加快速地抵达了五十公里之外的场地。
而且,自行车连所负载的战士数量更多,所携带的弹药、粮食物资也更为丰富。同时,对于战马来说,经历这样的长途奔袭,损耗不可谓不大,而自行车则几乎没有太多的损耗。
相对于传统的步兵来说,自行车行军的速度无疑得到了大幅提升。距离越短,提高的效率相对较小。
然而,只要行程超过300公里以上,那么意味着行军的时间能够大幅提前,这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这场拉力赛不仅验证了自行车在军事行动中的潜力,也为部队的战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振华深知,在未来的战斗中,合理运用自行车这一便捷的交通工具,将为部队的作战行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为夺取胜利增添一份有力的保障。
战神副师长在亲自考察了试验结果后,对陈振华的创新举措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在部队中进一步推广自行车的应用。
而陈振华也信心满满,准备带领部队在实战中充分发挥自行车的优势,为抗战的胜利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战争的胜负常常取决于军队的机动性和物资运输能力。当李战龙满怀热忱地将整个特战团当中的广大官兵,都成功教会使用自行车之后,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悄然来临。
陈振华在目睹了初步的成效后,方才将后续的行动计划告知李战龙,经过简单的测试,使用自行车进行行军所带来的改变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在行军速度方面,原本步兵们靠着自己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大地上艰难前行,每小时不过几公里的速度。
而当自行车引入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战士们骑上自行车,犹如一阵疾风,快速穿梭在道路之间。
平均时速达到了十几公里,这是步兵速度的2-3倍,就以一次二十公里的行军为例,步兵可能需要耗费数个小时,汗流浃背,疲惫不堪。
但骑自行车的战士们,却能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轻松抵达目的地。再谈到运载物资的能力,普通步兵由于体力的限制,每人所能背负的物资重量十分有限。
通常,一名步兵所能携带的弹药、粮食和其他必备物品加起来,不过二十斤。这在长时间的作战中,往往难以满足需求。
然而,有了自行车的助力,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行车坚固的车架和后座为承载更多物资提供了可能。
一辆自行车能够轻松装载上百斤的物资。一个由五十辆自行车组成的连队,一次就能运输3吨的物资。这相较于一个同等规模的步兵连,简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就拿一次紧急的物资运输任务来说,需要向几十公里外的前线部队提供弹药和粮食补给。如果依靠步兵运输,不仅速度慢,而且能携带的物资量极为有限,很可能无法满足前线的需求,从而影响战局。
但换成自行车连,他们能够迅速出发,凭借着高效的速度和强大的运载能力,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物资准确无误地送达前线,为战斗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这样显着的成果,瞬间吸引了包括李政委以及参谋长的关注目光,甚至是正在休养的战神副师长对此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目前可供调配的自行车数量有限,仅仅只有 350 辆。即便如此,在日常的军事行动中,这些珍贵的自行车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常常有骑兵或是通信兵前来借走几辆,用于执行远距离的通信等任务。
尽管当下自行车的数量捉襟见肘,但陈振华满怀信心。他坚信,在未来的战斗缴获中,必定能够获取大量的自行车,以满足更多独立旅官兵的需求。
他甚至已经在心中勾勒出宏伟的蓝图,计划未来将那 1500 多辆自行车和500辆黄包车全部交付到独立旅手中,组建一支强大的具备机动能力的特战团。
他深知,一旦这个目标实现,部队的行军速度和运载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就在陈振华沉浸于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自行车部队,以提升其在与小鬼子战斗中的作用时,386旅旅部突然传来了一声报告。
这声音犹如一道亮光,瞬间驱散了他脑海中的思绪,让他的内心涌起一阵期待。因为他知道,这声音很可能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情报。
当听到这声音的瞬间,陈振华的脸上立刻绽放出喜悦的神情。他心中期待着,来人正是自己日日夜夜、辛辛苦苦等待的徐虎。
徐虎来自侦察营,他的到来,想必是对小鬼子收押战俘的地方进行了新的关键了解,在得到段鹏的认可之后,陈振华毫不犹豫,大声说道:“请进。”
话音刚落,徐虎立刻笑容满面地走进房间,来到了陈振华的面前,他身姿挺拔,敬礼后高声报告:
“旅长,好消息,我们侦察营的兄弟历经艰辛,有了重大发现,小鬼子在多处矿藏地方设置了关押战俘的场所,其中一处,就是位于不远处灵石县富家滩煤矿。“
“据我们深入内部的侦察营的同志透露,那里至少有500多名国军战俘,那些战俘的来源十分复杂,涵盖了各个战场的战俘。“
“有来自二十九军的英勇战士,也有晋绥军的铁血儿郎,甚至还有一部分曾在淞沪战场上奋勇杀敌的36师的国军将士。“
“他们如今被困在那暗无天日的煤矿之中,被全部解除了武装,每天被迫从事着极度繁重且危险的煤炭挖掘任务,生存状况极其悲惨。”
陈振华表情凝重,双眉紧锁,急切地问道:“好,那你说说,这一处小鬼子的驻扎兵力有多少?”
徐虎立刻挺直腰杆,目光坚定地回答:“旅长,经过我们细致的观察,这一处小鬼子的驻扎兵力并不算多。“
“在煤矿内部,大概只有不到两百名的小鬼子和伪军,他们分布在各个关键位置,企图以此来控制数量众多的战俘。但我们认为,通过精心策划和勇敢的行动,这一处可以作为我们优先进攻的目标。”
陈振华微微点头,继续问道:“那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徐虎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当然,旅长,还有一处是在太原城外,那一处是小鬼子的秘密监狱,据我们的侦察,貌似那里关押着更多的国军被俘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