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威对赵兴的问题早有准备,胸有成竹地道:
“来得及,咱们还是搞成龙骑兵,驻扎在成都,一人配三匹马。”
“一人三马的机动性,无论是汉中还是永安,敌人若是来犯。”
“前线的部队先顶住一段时间,成都的新军快速奔赴战场再歼灭敌人就是了。”
赵汉作为骑兵统领,想了一想,又掰着手指计算了一番,一拍大腿:
“妙啊,完全可以做到。”
刘禅对于具体的骑兵运用也不熟悉,又问了一遍赵汉:
“确定能做到?”
赵汉见刘禅严肃,立即站起来回答:
“现在大军从成都到汉中行军需要二十天,如果一人三马,最多七天,六天也可以。”
“七天时间,魏军还没有走出秦岭。”
“永安和云南方向就更近了,永安三天,云南五天。”
这时赵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花的钱同样多,多三万人和少三万人区别不大吧?”
这个问题挠到糜威的痒处,谈到经济那可是老糜家的强项。
糜竺投资刘备的钱就是经商赚来的。
“赵大人,区别大得很!”
“裁下来的三万人,那可是三万壮劳动力啊。”
“叫他们去种田,兴修水利,挖矿,煮盐,一年下来那可是一千万石粮食的收入。”
众人一听,都觉得很有道理,这方案可行。
于是都对糜威竖起了大拇指。
糜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心里也是春风得意。
我再也不是那个废材了。
赵室和身边的赵复在小声地讨论着什么,一番交头接耳后,赵室想要发言。
在刘禅的鼓励下,一向不爱说话的赵室立正后对全场敬了个军礼。
“马,去哪里为三千人搞九千匹西凉战马?”
众人一听,立即像泄了气的皮球。
三国乱世,战马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都严禁出口。
蜀汉的西凉战马有的是战场缴获,有的是靠走私花大价钱买来的。
诸葛亮也想在益州繁殖西凉战马,但是水土不服,益州繁殖的第二代西凉马身体素质就远远达不到第一代的质量。
到第三代就算彻底废了,没有一点西凉马的神骏。
刘禅对这个问题早有研究,对大家说道。
“全部改用滇马!”
前世的刘禅在看《鹿鼎记》的时候,对其中一段讨论滇马的对话记忆犹新。
吴应熊当时夸奖韦小宝的坐骑是大宛良驹,滇马比不上。一个叫王进宝的武将认为:大宛出好马,短途冲刺是极快的,甚么马也比不上。云南马本来并不好,只不过胜在刻苦耐劳,有长力。
滇马不用来上阵冲锋,而是用来作长途运输使用是极好的。
驼得重,能爬山,吃得苦,耐力好,饲养成本低就是云南马的优势。
一匹西凉马的花费至少可以养三、四匹云南马。
滇马矮小,骑在上面一点都不威武,职业骑兵是耻于骑滇马的。
刘禅继续对大家讲道:
“朝廷未来的军事战略会进行调整,就算是新军也只配备少量骑兵。”
“就是为了省点钱,多组建点步兵。”
“而且让步兵都骑上马,上马机动,下马作战。”
“糜威的这个方案我看能够搞起来,而且一定能搞好。”
“接下来就成立一个小组由糜威当组长,赵兴任副组长,你们再确定三四个组员。”
“宫里再派一个小黄门任联络员,搞一个方案出来。”
“需要查什么数据如果不方便或者有衙门不配合就叫联络员去协调。”
“小组的名称就叫‘强军研究小组’。”
为了不引人注目,刘禅给小组取名字的时候避开了“裁军”,“新军”这些敏感词。
糜威没想到自己的方案不但得到了认可,还立即就成立了小组,当了组长。
前段时间,他看着张绍、赵统甚至不在新军圈子里的李遗都获得了重用。
而自己还只是一个新军的普通参谋,心里也很着急,盼望着做出一番成绩。
糜威也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军事上没办法和赵兴他们竞争,关系上不如张绍是皇帝的小舅子。
赵统、赵广更不用说,赵云的儿子,刘禅对他们的使用也是在利用赵云在军中的威望。
别人占优势的赛道就不要去挤了,只能重新寻找赛道。
糜威虽然纨绔,但生长在勋贵之家,从小就有很灵敏的政治嗅觉。
在阅读了《大汉时报》有关新年讲话的报道,结合前几期。
糜威判断出了刘禅的战略重心会从军事转向民生。
但在裁军的大背景下又如何扩编新军呢?
糜威经过分析得到了答案。
而且很快就得到了回报,糜威没想到能有机会在会议上把分析得到的结论展现出来。
刘禅赞许地看着糜威,只要有合适的平台,普通人也能变成大将之才。
当初跟着刘邦造反的几个沛县人,不都是这样吗?
大耳贼当初三顾茅庐,也不是觉得只有孔明才能当军师。
而是两人一起做秀,打造刘备礼贤下士的人设。
不过对于整个国家,仅仅裁军三万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禅让大家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人口和粮食问题。
这一次,糜威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刘禅的大脑在飞速地搜索前世的历史,古今中外,连看过的穿越网文也想了个遍。
但所有的金手指都受限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数量稀少的人口。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技术无法保密,就拿马镫来说,技术上并不复杂,熟练的骑手和工匠只要看上一眼就能仿制出来,刘禅相信马镫很快就会传到曹魏和东吴的。
还是要依托现有的技术条件寻找突破口,而且是一个让敌国无法快速复制的生产技术优势。
不知不觉,大半天的时间过去,刘禅宣布散会,放假会餐的时候他再来和将士们一起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