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长河中,文化繁荣,思想碰撞,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各自着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其中,商鞅及其所着的《商君书》无疑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其人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
商鞅早年修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深受李悝、吴起的影响。
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
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既然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公叔痤死后,商鞅投奔秦国,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书》其书
《商君书》也称《商君》《商子》,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该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可能还包括其后学)的着作汇编,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内容概述
《商君书》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商鞅的变法思想和具体措施。
在政治上,商鞅主张加强君权,建立赏罚严明的法治制度,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军功爵制,使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
在经济上,他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以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和财政收入。
在军事上,他强调耕战结合,认为只有强大的农业基础才能支撑起强大的军队。
此外,《商君书》还涉及到了社会改革、文化教育、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商鞅全面而深刻的变法思想。
主要观点
强国弱民:商鞅认为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控制本国的人民,使之成为“弱民”,而不是“淫民”。
他认为国家的强势和人民的强势是对立的,只有使人民遵从法律、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
人性本恶:商鞅主张人性本恶,必须承认人之恶性,治理国家要以恶治善才能使国家强大。
他认为加重刑罚、减少奖赏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竞争意识,使国家更加强大。
重农抑商: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认为农业是国家之本,只有发展农业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财政收入。
他限制商业活动,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以维护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耕战结合:商鞅强调耕战结合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强大的农业基础才能支撑起强大的军队。
他推行军功爵制,鼓励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以获取爵位和奖励。
影响与地位
《商君书》作为法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军事战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商君书》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政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它展示了商鞅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卓越才华和深邃思想,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