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之前白铁英也并不是不着急,而是问了好多人后得知,历年冬至后一定会下大雪。那时候行商也都返程了,路上也不拥挤,她便想出了雪橇这个法子。
照她计算,快的话三天便能到府城了,跟单独骑马是一样的速度。毕竟她有空间作弊,只要路上没人,她就可以自己往前走,那还不是想多快就多快?
是以柴老大除了给白铁英做了一百二十套马车雪橇,五十副滑雪板,还接下了羽绒摇毛机的定制。
铺子里的工匠往年这时候大都猫冬了,但现在却全都能上工。自己做不完的还得把活儿分出去,柴老大也隐隐成了上安的木匠行首,就连县衙有什么活儿都是先来找他。
柴老大只道是自己幸运,在白孺人需要做东西的时候,先找着了自家的铺子。后来她来询问能否大量做水车时,自己不忍心乡亲的田地因为缺水而枯萎减产,咬着牙喊出了大话,这才结了一份善缘。
但他不知道是,有空间认证的招牌才是真正的原因,这也是白铁英敢折腾得越来越大的秘诀——每个合作伙伴都是值得信任的,这是天下的商家都梦寐以求的。
另一个合作伙伴项掌柜,从南方捎来的茶树也终于到了。
白铁英欢天喜地地把三十二株不同种类的茶树种到了空间泥巴房里,又去铁匠铺定了口上等炒锅,决心要让叔爷尝尝炒茶的美味,也不辜负项掌柜这位泡茶发烧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能是没天份吧,她折腾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只能又将那些茶树从泥巴房挪了出去,把地方还给了果树。
但是她也不忍这些千里迢迢而来的茶树糟蹋了,便单独给它们放了个山头,调了背景和温湿度养着。现在看着还都挺好,没有水土不服。
但是居然有人声称自己水土不服了,说什么也不同意到青牛村去,那人自然就是老曾头儿了。
他对白铁英用那么好的宅子来养鸡很是不理解,但最后还是败在了白铁英加七个葫芦娃的一起鼓动下,答应现在先占了偏院儿的倒座房,等来年开春儿再盖养鸡场。
之前经丽说有两户人家处于走不走都行,白铁英后来去的时候,就发现他们也决定要走了,那她自然就没拦着。
虽然听着孺人的名头挺大,那天也借着二皇子的人,来狐假虎威了一把。但她到底是一个小姑娘,这种东家真不见得比其他地主靠得住,人家自然就想走了。
一个佃户,给谁家种地不是种呢?还是得找个靠谱点儿的东家。
白铁英也不想留有别的想法的人,有个万一还麻烦,便如当时所说,给了粮食让他们走了。
这五家人搬走,正好空出来五栋房子,那四户流民和爷孙七加一就住了进去。白铁英问过他们的意见,都说还想要养鸡,她就让杨二把其他十二家当家的都叫了来,商量好后把那五家的地分了出去。
佃户手里的地多了,自然高兴,叫东家都带了几分诚意。但是当听到白铁英只让他们种高粱和小麦的时候,面色就不太好看了,最后鼓鼓秋秋地让杨二出来说这事儿。
白铁英便说她是按每家的亩产量多少收租的,第一名收三成,第二名收四成,第三名收五成,剩余的依旧收七成。
而且她会以立冬当日的高粱售价收购佃户手中剩余的高粱,且绝对不踢斛淋尖,可立字为证。
这条件一开出来,谁都明白日子要比以前好过了。能拿到前三名的,说不好一年就翻身了,而后面那十家也不亏啊!
那是立冬时的粮价啊!正是行商来收粮的时候,不说是最高的吧,但绝对比平日里高出许多。况且新东家还说要按售价收购,那岂不是能多卖出好多钱?怕是比种自己的地都划算吧?
其实认真算下来,他们想得没错。白铁英家没人有官身,她又不打算偷税漏税,那么春役秋税折合下来,一亩地顶多就能到手五成。这些佃户交到她这儿的越少,她承担的就越多。
要知道,佃户交的租子里是含税的。也就是说,即便人家只能拿到三成,那也是实打实的三成,而她还要包管畜力、农具、劳役、缴税,这么一算下来,还不知道谁给谁打工呢!
但白铁英是想要空间的粮食有个正经的来路,所以也不介意让佃户多些实惠。她是不敢在众多地主中鹤立鸡群,但是悄咪咪地给些好处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且她还神秘兮兮地给这些人讲了些原世的农业知识,例如育苗移栽、灌溉追肥之类的纸上谈兵的东西。就说是自己在书里看的,不知道对不对,谁愿意试,谁就去试试。
谁能不想拿第一呢?再说这些才是真正的庄稼汉,有些话一听就知道说得是在理的。即便不敢全都按照新法子尝试,拿出来一分两分、一垄两垄的地试试总是可以的,万一那第一就落到了自己头上呢?
待新的契书到手,佃户们忐忑的心也算是放回了肚子里,甚至还有些摩拳擦掌的,恨不得现在就能去把苗都育上。
对待新来的老曾头儿他们五家的态度也明显缓和了,有啥顺手的事儿也愿意帮着做做了,至少见面能点个头,招呼一声了。
原来城里做养鸡场的房子,白铁英干脆买了下来。地方虽然偏了些,但是好在够大,她想做的公益园也可以动工了,不然一旦下雪,就会有人受不了冻饿。
虽然酒厂还没影儿呢,她也不差这一冬的钱粮了,只要车队走起来,空间能量还不是大把大把地赚?
只是能负责管理这里的人不好找,还是她去找艾县令批准建立“上安公益园”的时候提了一嘴,艾县令给她出的主意——出钱雇佣附近的人照顾,朝廷的其他地方也是这么做的。
这么一说,白铁英就想起来住在附近的苟三儿媳妇了,那还是个识字的呢,可不能埋没人才!于是便亲自登门去请,没想到苟婶儿十分乐意,还说不要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