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平一席话顿时又将围观者的热情调动起来,原本有些一边倒支持孟离的呼声逐渐减弱,开始分成两派。
甚至很多围观者都开始不由自主的讨论起来到底的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这一过程之中,也有许多人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
齐紫书和洛黎甚至听到有些人正在讨论,已经准备待到散场之后前去拜读一下这儒家贤者的典籍。
洛黎不禁感慨道:“此时胜负已然是最不重要之物了,这番辩论无论今日他们二人谁获胜,都是有大功德一件啊。”
齐紫书微微颔首,看向最中央那两位泰然自若,虽然浑身上下看不出修为,但气势有些伶俐逼人的儒生,开口道:“正是如此,教化众生,传播学说,为百姓开智,这已然有些许圣人气象了。
更何况我观这二位胸中应该都养了一口浩然之气,虽然并无修为不得长生,可这口浩然正气一出,那可是鬼神辟易啊。”
两人正在说着,这时孟离也已然想到了对策,朗声道:“说来说去,陆安先生认为教化的目的是为了掩盖或者说改变心中的恶,而在下认为教化的目的是将被掩盖的善激发出来。
咱们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不妨换个说法如何?”
荀平微笑颔首:“今日能与先生思辩,实在是痛快,先生但说无妨。”
“好!所谓礼义之道,乃是当年几位人皇以及后来至圣先师孔子一代代制定并且完善的。
若是像先生说的一般,人性本恶,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大凡是礼义,产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
而积累后天人为的礼义,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圣人才能制定出礼义来。
况且,人能够自然的选择趋恶向善,去主动学习善的,能够让自己更加优秀和完美的事物,这难道不是人发乎于心的善吗?”
这一番话虽然简短,可却是给周围原本支持性善论的观众加了一剂强心药,纷纷高呼喝彩。
而支持性恶论的则很是希冀的看向荀平,期待他能给出亮眼的答复。
荀平并未被孟离一席话难住,只是一卷袖袍,也是昂首开口:“
先生所言虽然有些道理,可还是过于片面。
既然日一次我就细细与诸位分析一二。
首先,先生方才说,人会主动学习能够令人变得好的事物,这就是人性的善,这一点是错误的!
仅仅从先生这一番话,就能看出先生对人性了解还是太少,不了解本性与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
这本性,是天生的,是学习不来的,也不是后天人为的。礼义,是圣人制定的,通过学习人们就能得到,经过努力就能做到。
这其中,不可能通过学习,也不可能是人为,而是先天自然生成的,这就是本性。
而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经过后天人为的努力实现的,就是人为。这就是本性与人为的差别。而很显然,礼义不是人为的吗?”
一席话说完,围观者顿时纷纷叫好,荀平略一思索,不等孟离开口,继续详尽分析道:“既然如此,不妨再说的详尽些,也好让先生心服口服。
这一般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看东西,耳朵可以听声音,看的清楚离不开眼睛,听的清楚声音离不开耳朵,这诸位没有异议吧?
所以,眼睛看得清晰、耳朵听得清楚,不是可以学习到的,这是很清楚的了。
这也推翻了先生方才所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作恶只是由于丧失了本性的缘故。’
如果人的本性生下来就脱离了它固有的性质和特性,那就一定会丧失本性。
那么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清楚了。
所以说,人本性的美和心地的善良,就像视觉清晰离不开眼睛,听觉清楚离不开耳朵一样。
如果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本质,一定会丧失它的美和善,这样人性本恶就是很明显的了。”
此话一出,齐紫书微微颔首,向洛黎轻声道:“虽然我并未研究过儒家典籍,但所谓大道殊途同归,这位荀平先生已然是近乎于道。
那位孟离先生虽然也算是博学鸿儒,而且能言善辩,但相比于荀平先生,对于儒家典籍终归是在理解上低了一层。”
洛黎并未认同,却是笑着问道:“此话怎讲?孟离先生条理很是清晰,礼数也周全,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怎么就不如荀平先生了?”
齐紫书看着洛黎很是皎洁的双眸,无奈笑道:“洛姐姐,你明明看得出,又何必试我?
你我都并非循规蹈矩之人,这位孟离先生固然是谦谦君子,可终归并未形成自己的理解,依旧是走在往日先哲的道路上。
而这位荀平先生能融会贯通,走出一条并不同于传统儒学的道路,在我看来自然是要强上三分。”
洛黎眼神悄然间融化了三分,不知是为何,只是微微颔首后就继续听那两位的辩论,没有再继续发问。
此时的孟离和荀平并未听到二人的评价,还在全力思索对方提出的观点,并想尽办法驳斥对方。
孟离灵机一动,心中大喜,表面仍然不动声色,淡然开口道:“先生所说,确实有些道理,可在下还有一问,圣人曾说,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上古人皇和圣人那样有品德的人。
若是人本性就是恶的,无论怎么教化,终究是无法完全将恶的一面隐藏起来。
而恰恰相反,若是人性本善,只要不染尘埃,或者将俗世污秽擦去,就有机会成为圣人那样的人。
就比如人皇大禹,他成为圣人那样的人物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并且推行天下。
这样说来,仁义法制就是可以被常人懂得,也可以做到的。
然而这是一般人都具有的素质,也是可以做到遵守仁义法制的条件,这便是人性本善。
所以,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也就很明显了,如果仁义与法制不能够认识,也不能够做到,那么,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懂得仁义法制,也不能实行仁义法度。
这难道不能说明人性本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