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5人坐着一辆212吉普车赶到了山泉镇第一中学。
这里是镇里最好的中学,办学质量要强过钢铁一中,很多优秀的钢铁子弟也想着考入这所中学。
它同样是李元的母校。
一行人走入校长办公室,听说来意后,他们忙找到第五考场的两名监考老师。
“武老师,你来说说,上次卫生站组织的考试,考场作弊问题”,侯校长严肃地盯着来人。
武老师皱着眉头,眼里都是困惑,“什么作弊,我们考场没有作弊啊!”
侯校长瞪了一眼传话之人,目光转向了另一人。
“郑老师,你也是第五考场的监考老师,你来说说”。
郑老师是个黑瘦的中年人,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他巡视一圈周边人的脸色“这个,这个。。。”。
“什么这个,那个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侯校长脸色有点难看。
“这个,好像有吧”,他低着头,不敢看身边的武老师。
“喔,还记得是那位考生吗?”,王科长突然插话问道。
郑老师有一点慌乱,他抬头看了一眼侯校长,又转向武老师,最后再一次低下头,“时间太久了,我不记得了”。
“呵呵,老郑啊,你这记性不可取啊,以后要好好休息,不要总是工作到很晚”,侯校长终于露出了笑容。
“谢谢校长关心”,郑老师暗松一口气,退后几步,躲到武老师身边,悄悄抬手把额头上的汗珠抹掉。
“这事我来说吧,。。。”,侯校长准备说点什么,被王科长举手打断。
“这是透着诡异,一人说有,一人说没有。同一个教室的监考老师,怎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而且,考试只过去了十几天,这位郑老师居然不知道唯一作弊学生的名字。
我好奇,你们是怎么上报上级的。
对了,把作弊报告找出来,我们看看”。
“这个,当时是口头汇报的”,侯校长忙接话。
“你们向卫生所上交资料时,不会也是口头的吧?”,王科长几下追问。
侯校长眼光看向罗所长,罗所长尴尬地一笑,“给我们的是书面的”。
“那我们回去看看这个报告”,王科长一副追查到底的意思。
罗所长心中暗叹,脑海中不断转动着念头。
王科长这次看向了武老师,“武老师,是吧”。
武老师是一名50多岁的中年人,头发梳理地一丝不苟,脸颊清瘦,最为突出的就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被问及,武老师点点头。
“你刚才说没有作弊,是怎么回事?”
“我一直待在考场,试卷也是我收起来送到教务处的,从头至尾,没有发现一名考生作弊”。
“武老师,是不是你中途离开考场时发生的”,侯校长挤出一丝笑容。
“我一直待在考场,没有离开”。
侯校长盯着武老师,片刻后,微微一笑,“你们回去吧”。
武老师想说什么,被郑老师拉了几下衣角,最后转身要走。
王科长一直没有说话,看着两位老师离开。
“侯校长,借您办公室一用”,王科长笑看着侯校长,对方连连点头。
“你们也出去吧”,王科长看向跟着他的两个手下。
校长办公室,只留下王科长和罗站长,二人表情都变得严肃。
“罗站长,我就挑明了说吧,我这次就是为了李元过来的,为什么,你应该清楚”。
“是否有些小题大做?!”,罗站长表情异常难看。
“你觉得呢!”
“这是有人想整我?”
“没人想整你。来的时候,领导和我说了,基层的工作千头万绪,领导同志不是万能的,总有关注不到的地方。
人才选拔非常重要,偶尔出现纰漏情有可原,只要改正了就好”。
“就这么简单?”
“不然呢?这也是为什么是我带队,而不是马副处长”。
罗所长不断转动念头,想到刘公安现在面临的局面,最后一咬牙。
“我想应该是下面的人做事马虎了”,说完他抬头看着王科长。
“那是你的事,我要的是结果”。
王科长的话,让罗所长心中大定。
“这件事,我一定要彻查,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确实是冤枉了考生,我会及时纠正,并严厉处罚出错之人”。
“作为领导,关键就是勇于发现错误,勇于纠正错误。只要做事,就可能犯错,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予纠正”。
“你批评的是,以后的工作,我一定要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那好,这件事到此为止,我等你的好消息,最好明天早上我能够拿到报告”。
“放心,我马上组织人手,保证完成任务”。
双方一阵推拉,终于达成共识。
镇招待所最好的一间房间内,王科长送出罗所长,暗松一口气。
镇里发生的这一切,李元一无所知,他每天的生活异常规律。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早上地面上已经开始结冰,只等太阳出来,才会慢慢融化。
农忙结束,如果没有什么大病,大家也不愿到处溜达。
当然了,有了大病也不会去找张老,至少选择县里,大部分都会选择市里。
只有那些一直信任中医的老人,才不怕寒风,去找张老。
所以这个时间段,李元进山的次数增多,一是为两家准备柴火,而是猎杀一些小动物,增加冬天的肉食储备。
十月中旬,几个小道消息传遍了小镇。
第一个,刘公安由于平时用肾太过频繁,得了尿毒症,已经转院到省城治疗。
镇派出所鉴于他的身体情况,在家属的请求下,为他办理了病休。
系统内已经传出消息,山泉镇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
这等于是变相的辞退。
一些受其欺负的镇内外老百姓奔走相告,更有些人,晚上放起了鞭炮。
第二个,东风采石场被疤脸接手,所有小弟同步被收编。
李家庄李家的小翻砂厂,在关停一周后,重新开业。
为了庆祝,李父在镇里最大的饭馆请了一众好朋友,开了三桌共同见证他的下海创业。
文化站派出记者,对李家庄的翻砂厂进行了采访,写了一篇文章,在文化站周报发表。
如此,李父的勇于下海创业的事迹开始在镇里传播。
镇里领导组织两批学习组,到李家取经。
每批不下20人,每一次都需要接待。
送走第二批后,李母差点崩溃,与李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