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廷没有理会杨应龙的求和要求,此时沈惟敬之事尚未败露,大明朝廷之中,对播州的再次叛乱,强硬派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播州方面,杨应龙见大明朝廷没有任何回应,心思也沉寂了下来,之后便是大力的开采矿产资源与制造火器。】
【因为播州长久以来都是由当地的土司进行管理与统治,虽说他们制造的火器较为落后,但得益于他们土司有很大的自主权在。】
【这也是大明朝廷为什么要推行‘改士归流’的原因之一。】
【同时,播州的各族的青壮又是常年以打猎为主,即便是没有大明先进的火器,他们也要以使用普通武器作战。】
【何况他们还有较为落后牛儿铳,青杠炮等,被视为土炮土枪的火器。】
【再加上,上次缴获的大明火器都留了样品,这也加加快了播州对大明火器仿制的进程,并且已经成功的仿制了一批火器。】
【此时的杨应龙,对于大明朝廷没有理会自己求和要求也不是很急,在杨应龙看来,只要自己能将明军打痛,把明军打怕了,那么大明朝廷就会同意自己的求和要求了。】
【由于,播州地区相对于贵州与四川重庆而言,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贵州,加上张时照也逃亡到了贵州。】
【因此,杨应龙让人在边界地区常以武力逼迫,并且派出小股队伍袭扰与播州相临的贵州地区,让贵州巡抚江东之,交出张时照。】
【万历二十五年(1597)正月,在沈维敬事情即将败露之前,贵州巡抚江东之在多次上疏表明不能放任播州土司势力不断坐大。】
【应尽早出兵剿灭叛贼,否则叛贼势力进一步扩大,对大明朝廷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以及朝廷权威不利的影响的折损。】
【最后,明神宗朱翊均在多方因素之下,同意了贵州巡抚江东之的请求。】
【有人说,杨应龙在万历二十四年所发起的大规模叛乱,直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明神宗朱翊均才同意出兵剿灭。】
【在这几个月之中,大明朝廷之中,肯定为杨应龙起兵叛乱一事,展开了一场激烈了政治争斗。】
【因为杨应龙的求和请求之一,就是要求严查杨可栋的死因与严惩凶手。】
【然而,杨应龙这一诉求,在天道历史进程中,并没有得到回应,由于后世人,也无法知道得知杨可栋的死因与凶手是谁。】
【以至于,在杨应龙起兵造反一事,基本上都是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正式出兵攻打草塘宋氏一族记起。】
【而之前的事情,均是一笔带过。】
诸天万界大明朝代。
民间:
百姓甲:“天道也不要是光讲述啊,也一起把死因与凶手给盘点出来吧??”
百姓乙:“天道若是真想要把那杨可栋的死因与凶手,给盘点出来,也不会如此讲述了。”
百姓甲:“也对,越是不把杨可栋的死因与凶手给盘点出来,那么大明朝廷之中,尤其是重庆的官员与贵族都有嫌疑。”
“天道,应该就是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让他们以后再也不敢嚣张行为,不敢轻易的草菅人命,才会如此的吧!”
......
【万历二十五年(1597)正月,明神宗朱翊均是同意了贵州巡抚江东之出兵剿灭杨应龙的请求。】
【但并没有同意大规模的对播州动兵,而是可以让江东之以贵州之兵,进行平叛与剿灭。】
【对于,这一结果,让江东之显得有一些无奈。】
【前任四川巡抚王继光,派出两万四川精兵,都没能剿灭杨应龙。】
【若是朝廷是真心想要剿灭播州的杨应龙,就应该出动各省的联合大军才有机会。】
【不过,江东之认为,若是自己真能以贵州之兵,平定了播州叛乱,同时还剿灭了杨应龙,这必然是大功一件。】
【在经过深思与分析之后,贵州巡抚江东之认为,此时杨应龙再次起兵叛乱后,又主动向朝廷求和。】
【江东之很仍然的认为,这是杨应龙在有想向朝廷服软之意。】
【同时江东之也认为,上一次四川王继光的兵败,就是过度的依赖大明火器,导致行军速度慢,才给杨应龙有了足够的时间与准备埋伏。】
【于是,贵州巡抚江东之不再迟疑,立即命司都杨国柱与指挥使李廷栋率三千精锐人马,轻装上阵,以出其不意之势,突袭播州要地飞练堡。】
【江东之认为,只要能成功占据飞练堡,那就相当打开了播州地区的南大门。】
【只要杨国柱能占领,并能坚守住飞练堡之后,自己再派贵州之兵前去支援,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飞练堡掌控住了,到时再行剿灭杨应龙之事,那会变得简单很多。】
【然而,当贵州司都杨国柱与指挥李廷栋,率领三千精锐贵州人马轻装行动,并在进入播州地界之时,杨应龙就已经得知了消息。】
【于是,杨应龙派长子杨朝栋,其弟杨兆龙,以及何汉良等人,前去飞练堡设伏迎击。】
【当杨国柱领兵袭击飞练堡时,就遭遇了播州土司军伏击。】
【由于播州土司军,早已设伏等待,在杨国柱知道中计时,已被围困重重,在突围无望后力战而死。】
【贵州指挥使李廷栋,因领带后军处在后方,见计不妙,第一时间就领兵撤退。】
【但由于,已经深入杨应龙此时的势力范围,李廷栋仍然遇到了播州土司军的追击,最后似乎在全军覆灭的情况下,贵州指挥李廷栋仅带领少数人马得以逃脱。】
【然而,在贵州出奇兵讨伐杨应龙兵败的消息,还没有传入到大明京城之前,倭寇率领大军第二次入侵朝鲜的消息,就先一步传到了大明京城的朝堂之中。】
【沈维敬之事败露,大明朝廷震动,明神宗朱翊均大怒,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兵部尚书石星,成为大明文官集团的弃子,被下旨入狱。】
【然而,在明神宗朱翊均怒气未消之际,贵州江东之讨伐播州杨应龙失败,三千精锐几乎全军覆灭的消息,也在这个时候传到了京城的大明朝堂之中。】
【明神宗朱翊均再次震怒,贵州巡抚江东之兵,被神宗朱翊均下旨革职为民。】
【两件事情,几乎同一个时间里爆发,大明的京城朝堂也因此发生了大变动与争斗。】
【两处战事的同时爆发,一处是外敌,一处是内乱。】
【这个时候,对大明朝廷或者是说,或者是说对明神宗朱翊均来说,他所面临的决定是:攘内先安外,还是攘外先安内?】
【攘内先安外,就是优先处理倭寇之乱。】
【攘外先安内,则是优先处理播州的杨应龙之乱。】
【然而,明神宗朱翊均最后的选择,却要比数百年后的大清王朝,以及大清王朝之后的某位统帅,所坚持执行的‘攘外先安内’的战争策略,更有具有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