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下庶人,古来有之。
里正和乡民们看着娃娃们也学会了礼,眼中好似看到了将来自己的娃娃也成了大汉的柱石。
让学童们都落座后,窦怀民大致看了看小小的屋中少说挤了四五十个学童。
纸墨砚尚且能够共用,但笔不行,果然还是买少了。
怎么发都不公平,那就且先不发。
一边沾水磨墨,一边道:
“人文初开时,人与兽有别,始于人与人之间可以说话,传递彼此间想法,人,因而协同紧密可立世于万兽之长。
但是人的寿命不过匆匆数十载,仅靠语言难以将先贤的文思永世流传下去,于是便有了文字。
纸墨笔砚,纸以树皮熬煮打浆而成,可书以文字。
不过在纸出现以前,前人们用的是竹简,是龟甲。
墨用的是松烟积于盖顶的烟灰,烟灰越细,墨则越润,刮盖积攒得来的灰再混以皮胶捶打晾晒而成。
百斤松木仅能得烟灰一二两,一块墨锭少说也要用灰一两,得来实属不易。
制笔,笔杆要用竹节长而均匀,质地硬而通直的竹子,笔毫多用兔毛,绵密又细软,写出来的字精细。
最后是砚台,砚石需得挑选质地坚硬细腻温润的石材,墨锭在其上研磨才能发墨快,且墨汁细腻均匀。”
话说完了,窦怀民的字也写好了。
轻吹一口气,让墨在纸上干得快些,拎起来一看。
“窦延平,字怀民。这就是先生的名和字。
纸墨笔砚得来皆不易,先生这里也不多,若是谁能上前写出自己的名,自当知晓应当爱惜,先生就将纸笔先予他。”
等了一会儿没人上前,却是牛车少年上前写出了自己的名。
陈平,很朴素的名字。
领到先生给的纸笔,陈平将高兴都表露在了脸上,只是没有自己的座位,还得等以后自己做一张。
只是除开陈平没有其他人再上前。
“那先生今日就先教你们如何写自己的名字。”
就近与前座的孩童问道:
“告诉先生你的姓名,先生教你写。”
“阿娘喊我糠饼。”
听得不是很懂,窦怀民看向陈平。
陈平:“就是麸糠做的饼子,拿谷壳磨碎了加点米面和野菜熬出来,再晒干。”
窦怀民皱了皱眉头,又跟其它学童问道:“那你们又都叫什么名?”
七嘴八舌地有说叫牛娃,有说叫线鱼,还有叫摸喽骨的。
就算听不懂,但也知道这些大抵不是什么正经名。
窦怀民叹了口气道:
“贱名好养活只是口头俗语,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吃糠咽菜。
名字是要随人一辈子的,叫惯了贱名好似人生来就要低人一等,可哪个父母又不盼着自家孩子成人中龙凤?
先生今日想给你们一一取个好名,只盼你们将来不论际遇如何,至少都能不下于人。”
先从这个叫糠饼的孩子开始。
问过了他姓蒋,单从他父母对他昵称来看,至少是希望他能吃饱。
于是想了想,道:
“黎民有庆,庆生,庆丰,庆余年,今后你便唤作庆年如何?盼你年年有庆,岁岁无虞。”
窦怀民便在纸上写下蒋庆年三字。
听了陈平解释寓意,学童们倒是本分懵懂坐在位置上不动,倒是教室外的乡民们涌了进来抢着让先生给自家孩子取名。
就像先前说的,天底下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不下于人呢?
可是一辈子接触不到文墨,有什么字眼是好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既然贱名好养活,那就姑且相信贱名真的会好养活吧,否则又能如何?
整整一个下午,窦怀民便将时间都花在了给学童取名上。
就事情来说对窦怀民很小,但对这些懵懂孩童来说却是人生大事,所以取名一事上窦怀民绝没有草率敷衍。
陈平:“先生,名取了,那字怎么取?我名取得不好,能给我取个字吗?”
窦怀民:“名为父母长辈所取,纵使平平也是父母对你今生的祈愿。
至于字,随着年龄增长,学识积累,终有一天待你清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你自然会知道自己该取什么字。”
等最后发完了朝廷统一编定的蒙学课本后,天色也不知不觉暗了下来。
课本是类似于后世的《三字经》、《千字文》,也类似于前朝的《仓颉篇》、《博学篇》,都是结合历史、礼法、常识以帮助学童识字为目的的教材。
这一课很简单朴素,也正是因为简单朴素能够听懂,所以对乡民们来说极为吸引人。
这恐怕是他们此生第一次接触到何为读书,也多少明白了读书为何能够启心智、明大理、养性修身。
送别乡民带着各自孩子回家后,全程听着课的里正忽地又给窦怀民行了一礼,言语间还带着颤音。
“小老儿待乡民和娃娃们谢过先生,娃娃们因有先生必定成材,大汉因有先生必定能开盛世!”
“言重了,怀民能够成材也因有先生扶正祛邪循循善诱,怀民所为,也皆因继先生之志。
大汉盛世绝非一人所能功成,是千千万万人。”
……
窦怀民的课就这样一天天上了下去。
早上下午两段课,中午再管学童们一顿饭。
原本里正的老妻担下了做饭这个活,但做这个活抽的是里正家务农的时间,较真的窦怀民便上书县里要求鉴于此事削减里正一家的赋税,而在回复的文书下来前,窦怀民便自己给学堂做饭,别人不让插手。
后来又得知学堂餐食所需的粮食凑到了,但却是乡民们从自己本就不多的口粮里匀出来的。
窦怀民便在上课前和放课后的休息之余,就近烧荒捡石头,自己开了片地。
原意是本着能种就种一点,分担分担学堂餐食开销,但渐渐的学童们上课来得越来越早,家回得是越来越晚,成了一个先生带着一学堂的娃娃一块种地。
这样倒也好,言传有了,那这便是身教。
虽说乡村的娃娃早早就学会种地了,但论精耕细作,掌握天幕传授最多资料的朝廷太学出身,窦怀民在农学一道也有可以向学童传授解惑的地方。
日子便就这样一天天过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