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微微点头;他听过所谓“人气”一说,不过对此并不完全理解,忍不住问了一句:“师父,人气能防害虫吗?”
瓦匠师傅轻笑出声。“有些关系,但也并非全部,人气其实是人的活动带来的气息。人经常居住的房子,气息活跃,确实会减少些害虫侵害的风险。不过更重要的是及时修缮、保持干燥通风。”
听完瓦匠师傅的话,何雨柱心服口服。
这时,何雨柱的父亲何大清走近,望着忙碌的工人皱起眉头:“柱子啊,这块瓦前年不是换过的吗?现在又换了?”何大清略带不悦地说。
何雨柱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爸,我记混了。”
何大清理了一下眼角眉梢间不满的神色:“你怎么这么毛糙,就不能多长点心吗?”
何雨柱搓着鼻子 ** ,明知道父亲是害怕他花钱不当,心里想:更换这些旧瓦确实是必要的。
在一旁听到了他们对话的瓦匠师傅笑了几声:“老哥说得没错,可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也好。虽然老房子看着破旧,确实也需细处用心照料呢。该花的钱还是应该投。”
听闻此话,何大清无言。毕竟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说了需要,那也就换了吧。
换瓦的过程顺利极了,连邻居们也被动员过来了帮忙。为了表达感谢,何雨柱准备了红包给每个人,每户给到5000元。虽非巨款却也是他的诚心意。
然而钱大爷却不以为然:“柱子你这太客气了,大家都同在一村帮衬下而已。”
尽管略尴尬一笑以自解嘲, 但何雨柱回答道:“我刚搬来这里,真的不好大家义务帮忙……”
甘大爷拍了拍他肩表示理解:“局气(大气)。”
对于这些质朴的好人们, 他感激万分。同时,他坚持觉得这么做是对的人之常情——不只是需要劳动力, 更是一份感激之情的表现。
何雨柱最初打算找几个年轻人帮忙运输建材, 可实际来到的却是一众热心的大妈们,这使得他略微担心这些女性是否吃得起苦耐得住劳。
好在瓦匠师傅看出疑虑安慰道:“别着急,小伙子。这些大姐们个顶个的手艺人。”
听罢,他也放下心来,认同专业人士的意见后就放心地继续工作,也不再多言语。
接下来的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大妈和婶子们果然是行家。她们利落地搬运着材料,与瓦匠师傅齐心协力,忙碌不已。何雨柱站在一旁,目睹这一切,内心感到无比欣慰。
这一天里,何雨柱深刻感受到了老北京人的热情与豪气。他意识到,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有些事情无需全面了解,但关键是要尊重专业人士,感恩他人提供的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晨光洒满四合院时,大妈早已在院子里指挥工人换瓦。她目光如炬,像雷达一样扫视每一位工人,确认他们都是可靠之人,没有不良习性。在她眼里,虽然换瓦是体力活,但仍需遵循老规矩,特别规定妇女不能参与,这是先辈传下的传统。
“老何家的柱子,怎么今天有空来咱这儿看看?”大妈带着戏谑的眼神笑着说道。
何雨柱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大妈,我就是想来学习一下嘛,听说换瓦也挺讲究的。”
“讲究可多了,就你个小毛孩儿懂什么呢?”一位婶子调侃道,逗得周围的人一片笑声。但何雨柱不生气,他知道这些妇女虽然言辞直率,实则心地善良,爱开玩笑却充满关怀。“对对对,我都听来的,你们别见笑啊。”何雨柱赔笑道。
如果是他哥哥何大清在这里,可能早就跟大妈们据理力争了。何大清为人倔强,不愿轻易认输。但年少的何雨柱作为晚辈,只是接受了玩笑般的嘲讽,并未计较太多。
瓦匠师傅开始工作,边铺瓦边讲述不让妇女参与的理由。据说古代贵族换瓦会请风水先生选黄道吉日,并摆香案祭祀天地以祈求平安吉祥。即使普通百姓不像贵族那样讲究,仍遵守一些传统规矩,如不让妇女上房、屋内不留过多旧瓦等。
何雨柱聚精会神地听着。他注意到妇女们自觉地遵守规则,连经过瓦堆都要格外小心。不禁好奇,为什么妇女们这么自觉呢?
师徒仿佛看穿了他的疑问,笑了笑解释说:“其实就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如同我们吃饭必用筷子,没几个人能解释出原因,但大家都觉得这是正确的做法。”
何雨柱深感其中的道理。接着他提出了新的疑问:“那屋里为什么要保留那么多新瓦呢?”
面对这个问题,徒弟也茫然不知,只能由瓦匠师傅停下手头工作,认真回答:“这涉及更深层次的传统讲究,新瓦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能驱邪避煞,保佑家庭平安。至于具体放置的数量和方法也有严格规定,不能随便乱放。”
这样的对话让何雨柱受益匪浅,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传统习俗和老北京人文化内涵的理解。
### 何雨柱深有感触,如同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窗户。他心中默定,一定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唯有如此,才能深入领会这些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深厚底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午的工作也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屋檐上更换瓦片的任务顺利推进。不到中午,两间屋子已经焕然一新。在明媚阳光的映照下,崭新的瓦片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忙碌的大妈们和婶子们收拾着工具,准备返回各自的家中享用午餐。尽管主家热情地挽留她们用餐,但是她们礼貌地谢绝了。毕竟,在那个时代,生活的条件并不宽裕,妇女不仅需要承担家里的琐事,还要照料孩子和田里的农活,因而她们早已形成了一套适应环境的生活规律。
主家对工人们的努力深表感激,一般会为他们提供一顿丰盛的饭食或以物资作为报酬。可是今天大妈们坚决要自己回去做饭,主家只好依她们。
#### 心态与时代的转变
望着那些勤劳朴实的大妈们远去的背影,何雨柱不禁心生感慨。回想之前对待临时工人时的做法,虽尽量给足报酬,但从未真正设身处地感受他们的处境和情感。由此他决定从今往后要更多关心身边的人,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心愿,以更好地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合院在这天中午热闹非凡。随着改革春风拂过这座古老的街区,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使人们的物质压力减小,生活中的精打细算也不再成为日常议题。大爷坐石凳回忆过去,易中海(即大家称呼的老易)则轻撇嘴:
“这哪是现在的样子了?现在谁还这么讲究啊。”
二大爷却有不同的见解:“也不能这么说话,咱们中国人的规矩确实灵活变通:富的时候,留下客人吃饭自然;但要是不宽裕,哪怕是热汤热水也能显现出心意。”
一旁的何雨柱也加入了对话,并用盘托出几道刚出炉的小菜邀请大家进房里坐着聊天。
“大伙儿都在呢?饭快好了,来吃啊。”何雨柱笑道。他在邻里之间颇为有名,家庭背景殷实且为人豪气,这次为了翻修屋顶特别请了多位专业师傅协助施工。
“你这是大出手了呀,雇师傅翻瓦!”一大爷调侃地说。“有什么可说的呢,人得手艺好嘛,料子得好才行,这钱花得有价值”,老何爽朗回应。
几位辛勤的工匠也陆续进来并带上自家特产——如酒、烟、糖果等,表示对雇主的热情回馈。
通过这次聚会和闲谈,邻里间的氛围更融洽温馨了。每个人的心中既承载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同时也憧憬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怎么可以,真的不可以。”易中海连忙摆手说道,“你们来帮忙我们已感激不尽,怎么能再让你们破费呢?”
何雨柱却不以为意,“易师傅,您不用这么客气。这些工匠们的手艺精湛,我们请都请不来,这点小小的心意只是聊表谢意。”
饭桌上大家推杯换盏,气氛十分热闹。酒过三巡之后,话题逐渐转向了历史。
“你们知道吗?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讲过,我们这个地方当年曾是抗日根据地。”大爷颇为自豪地讲述。
“噢,真的吗?”二大爷充满兴趣地凑了过来。
何雨柱也好奇地插了一句,“有啥故事呢?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啊?”
大爷一拍大腿说:“那可是太多了!我爷爷说过,有一回鬼子来扫荡,乡亲们都躲到了山里。鬼子见不到人就放火烧了村子。后来八路军来帮忙重建家园,并且多次击败了日军。”
大家听得入神,仿佛置身于那个战乱年代。
散席后,何雨柱送走了瓦匠们,又跟两位大爷继续闲聊。
“老何,你这个屋顶翻修的真不错吧,花了挺多钱吧?”二大爷问道。
何雨柱摇了摇头,“没有多少费用,主要是材料和工钱。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工匠们的技艺高超,把屋顶修建得结实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