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山,万寿宫,储秀宫,西暖阁内。
“启奏陛下”
“现在就册封吗?要不要再晚一点”
“毕竟,前线就在临安府,周边有元江土司,石屏土司”
“微臣担心,那知府和龙总兵,会不会有别的想法?”
龙座上的朱皇帝,刚刚下完口谕,要册封宁州土司禄氏。
旁边的翰林院学士刘茞,迟疑了一下,慢慢的走上前,对着朱皇帝小声提醒了几句。
能坐上翰林院学士的人,都是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啊,非常具有战略眼光。
当年,永历朝廷,就在昆明城,争论逃亡路线的时候,朱由榔的心腹们,都支持出逃滇西永昌府。
这个刘茞,则是坚决反对,态度鲜明的提出,要北上川南,汇合联合忠贞营,继续抗清杀鞑子。
如今,朱皇帝要单独册封宁州禄氏,且在这种临阵前线,整合大西南土司的关键时刻。
他是有点担心啊,忧心前线的龙世荣和那崇,毕竟他们两个,对新朝的贡献也不小。
“呵呵”
看着谨言慎行的刘茞,说话小心翼翼的样子,朱皇帝呵呵一笑,大方的摆了摆手。
心中暗道,这个30多岁的刘茞,确实是人才难得啊,才思敏捷。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册封圣旨,就能考虑的那么全面,担心前线的将军,有妒忌异心啊。
“刘学士,多心了”
“你的意思,朕明白的”
“元江那氏,石屏龙氏,朕的恩赐,不少了”
“再有一点”
“朕的中华王朝,转战南北几万里,立过大功的战将,不计其数呢”
“朕的皇家亲军,六大步兵营,二炮营,骑兵营的将军们”
“其他的,邵尔代将军,线国安将军,马雄将军,王辅臣将军,王屏藩将军,夏国相父子等等”
“懂了吧,他们的功劳,也是不小的”
“最重要的一点”
“禄氏的功勋,那是用禄氏几代男丁的血泪,换来的伯爵,那是应得的”
“朕不能让这些忠贞将士,流血又流泪,抱憾终身,郁郁而终”
“朕就是要昭告天下人,特别是大西南的土司官”
“太祖皇帝,就说过,非军功社稷者,不得封爵”
“只要是忠心大明王朝,死心塌地跟着大明走,披肝沥胆,忠贞不渝”
“无论是国公,侯爵,还是伯爵,朕都不会吝啬,会大大方方的赏赐给他们”
刘茞的劝说和担忧,两世为人的朱皇帝,当然听的出来。
这是担心啊,率先投诚的石屏龙氏,元江那氏,心里不平衡,在战场上,出工不出力啊。
但是,老辣的朱皇帝,怎么会没考虑到呢。
元江那氏,朱皇帝给了一个知府,是广西首府南宁的知府啊。
一个元字营,领兵的是那崇嫡子那嵩,是正经的明军编制,足粮足饷,兵械齐全。
再有一个,朱皇帝的皇叔朱禋正,也娶了那氏的嫡女,作为正妻嫡妻呢。
石屏龙氏,朱皇帝刚开始就给了一个石字营,领兵的是龙世荣侄子元承嗣。
如今,在大朝会上,朱皇帝又给了一个鸿胪寺,正三品的寺卿啊。
所以说,即便是利益交换,朱皇帝也算是给足他们面子。
况且,这两个土司,都是沐王府的姻亲,朱皇帝能给这么多,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
再有一点,朱皇帝起兵以来,南北征战几万里,立功战功的将军,还有一大堆呢。
这帮朱皇帝的嫡系将军,光头降将,都等着册封呢,凭什么优先给龙氏和那氏。
如今,之所以给宁州禄氏土司,那也是看在几代人拼杀,战死沙场的份上啊。
最重要的一点,禄氏即便是死了那么多男丁,能再次站到大明这一边,继续干阿迷州的土司。
就凭这几点,大明王朝,就亏欠宁州禄氏不少,必须给点补偿,一个伯爵刚刚好。
如果是侯爵,那就有点多余了,肯定有很多土司官不满,甚至是自己的嫡系大将。
“刘学士”
“继续拟旨吧”
沉思了一会,朱皇帝放下手中的大茶缸,瞥了一眼旁边,正在拟旨的刘茞,点了点头,继续开口:
“传令兵部,五军都督府”
“拟定再建一个营,是正统的明军编制,3000兵将”
“赐号宁字营,主将是宁州土司官禄益,可参照石字营和元字营的建营标准”
“按照以往的规矩,这个宁字营的基层将校,全部从六大步兵营抽调,一个都不能例外”
“宁字营,现在就着手筹建,一边前线打仗,一边抽调人手和兵械,进行改编”
“告诉禄将军,待筹建完成,凯旋回师的时候,朕会在五华山的乾清宫,接见他,还有他的族人”
没错,朱皇帝还要继续扩营增兵,继续夯实大明的根基。
他心里非常有数的,如今的大明,看上去兵多将广,豪横的不得了。
那是因为,他的大明王朝,地处大西南,占尽了天时地利,满清鞑子很难打进来。
不说别的,就是后勤这方面,满清鞑子就该头疼死人,山高水长,道路崎岖。
所以说,大明朝廷,可以用比较少量的兵力,就能守住整个大西南,特别是云贵川这些地方。
但是,大明朝廷要是想打出去,同样也是非常头疼,需要更多的粮饷和兵力部署。
上次大朝会过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就核算过了。
整个大明的军队,皇帝亲军,五大步兵营,骑兵营,各个字号的明军,其他改编的明军等等,总计有20万左右。
其他的土司明协营,有44个,总计兵马,大概是13万左右。
所以说,整个大明王朝,能打仗的军队,就只有33万,其他的州府县衙役和丁壮,能守城就不错了。
如果,再加上最近扩编的几个土司营,也就是34万左右。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也核算过了,将来的某一天,一旦东征南直隶,可动用的兵力,估计也就是24万左右。
至于其他的10万兵马,那都是留守各地了,一个都不能少,甚至需要更多。
广东省,昆明府,四川,缅甸,阿拉干,旧港府,还有后面的占城国,都需要大量的兵马驻守。
所以说,朱皇帝逮着了机会,就会一个个的继续扩兵,反正挖了不少宝藏,先用来扩编吧。
至于将来,东征北伐的计划,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还在继续筹划路线和兵力布置。
他们很清楚,千万不要觉的24万大军,就足够明军东征了。
朱皇帝的野心,兵部的几个人,都是非常了解的,那是有吞天之心。
将来一旦出动,肯定是湖广,江西,南直隶,甚至是福建,全部一起开打,一口气吞了长江以南。
不说别的地方,就一个南直隶,当初郑氏集团,就不少于10万大军,愣是没有打下来。
还有湖广,五省经略洪承畴,这个老土狗,手上的兵力,估计也不会少于5万。
所以说,明军要想拿下南直隶和湖广,就得准备20万以上的大军,才能保证不出意外。
“郭郎中”
“把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关于阿迷州的奏章,都找出来”
“朕要看一看,到底是怎么个章程,拖下去不是办法啊”
眼看着,刘茞他们还在拟定诏书,朱皇帝也没有闲着,对着旁边站着的郭天祯,吩咐把奏章挑出来,自己要亲自看一看。
没错,精力旺盛的朱皇帝,可不会留机会,给下面的人,弄虚作假,蒙骗自己。
所以说,有事没事的时候,朱皇帝就会吩咐他们,抽一部分奏章,他要亲自看一看。
这不是信任的问题,也是一种保护机制,以免有些人,走上歪门邪路的坏心思。
“呵呵”
“有意思,不愧是老将出身,敢打敢杀啊”
拿到奏章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五军都督府的意见,朱皇帝也忍不住,呵呵一笑,喃喃自语。
左军左都督袁宗第,右军左都督秦翼明,前军左都督许名臣,这三个老家伙,戾气很重的。
他们都是意见一致,要求昆明府发兵,尽快增兵,剿灭滇南的沙普余孽,不给丝毫的喘息时间。
这三个老匹夫,都是百战老将军,征战半生,经验丰富的很。
当然知道,除恶务尽的道理,趁着明军能打,先干掉有异心的土司,永除后患。
更何况,五军都督府,也需要战功啊,不打仗,不好战的左都督,屁都不是啊。
至于中军左都督朱禋正,后军左都督王维让,则是没有署名,更没有私自上奏章。
朱皇帝很理解,这两个人,估计是在避嫌呐,尽量少露头,省的被皇帝惦记上。
朱禋正,是朱皇帝的皇叔,册封为骠骑将军,正二品的大官啊。
同样,也是良渊郡王,工部尚书朱企鋘的嫡长子,父子二人,同朝为官,已经够显赫了。
后军都督府王维让,那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收到了王皇后的指示。
他们王家,是前朝的勋贵,是靠朱由榔发家的,能站稳新朝,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当然了,他们两个兄长,肯定知道王氏和朱皇帝的秘密,否则也不会这么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