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山,朱皇帝的乾清宫,西暖阁内。
“咚咚咚、、”
此时此刻,龙座上的朱皇帝,被气的脸色发青,怒目圆睁,敢怒不敢动手。
大殿的下面,则是一众朝廷重臣,继续玩命磕头,希望上面的朱皇帝,能听从他们的谏言,开放科举。
但是,他们也是很清醒,知道朱皇帝的脾气,因此不敢再大声劝谏,只剩下磕头不止。
“哎”
“都起来吧”
“别再磕了,再磕下去,地砖都要磕破了”
“你们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朝廷就更缺官员了”
沉寂僵持了一会,强势霸道的朱皇帝,气势一坠,深叹一口气。
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都起来,别再磕头了,再磕下去,问题就更多,于事无补。
没办法啊,他是大明的皇帝,但也就是一个人,不能劈成好几瓣。
大明朝廷是一个整体,它的正常运转,少不了下面所有重臣,参与和决策。
当然了,朱皇帝也可以用刀,把他们全砍了,甚至族灭九族,砍掉他们身后的所有人脉家族。
但是,砍完了,朱皇帝还是要去找人,找更多不知底细的人,去接手朝廷的烂摊子。
“咚咚咚”
“陛下圣明”
“皇恩浩荡”
“老臣叩谢皇恩”
“吾皇万岁”
、、、
听到这里,跪在中央的一众朝臣,左看看,右看看,都是满脸的无奈。
迫不得已,他们也不好继续跪下去了,只能磕头谢恩,勉强的爬起来,慢慢站回去。
没错,他们这帮人,都清楚朱皇帝的为人,确实是英明神武,更是武夫杀胚皇帝。
一旦逼急了,其产生的后果,肯定不是他们能承受的。
毕竟,千里为官,也只为财,为了自己的身后名,家族的兴盛,更是为了效忠大明。
“哎”
待众人站好了,朱皇帝再次深叹一口气,脸色暂缓,表情也很无奈。
同时,心中也在默默暗记,刚才站出的官员,是有不少啊。
但是,也有一大堆,没有站出来的,右侧的五军都督府,武将系列,楞是一个都没动。
同样,左侧的文臣,老叔公朱企鋘,刘高宜,金光,王文简等等,他们也没有站出来。
没错,这些都是岷王潜邸之臣,或是两广的官员,也算是朱皇帝的有力支持者。
沉思了一会,工于心计的朱皇帝,才把目光看向左侧,耐着性子,苦口婆心的说道:
“张尚书”
“陈尚书,胡侍郎啊”
“你们都是老臣子了,也算是三朝元老”
“为官几十载,为大明王朝,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劳心劳力”
“朕要是没记错的话”
“在永昌府,磨盘山战役的时候,你们就跟了朕,一起备战杀鞑子”
“你们啊,跟了朕,那么长的时间,应该知道朕的心思”
“朕不是昏君,更不会是暴君”
“朕就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大明国祚的延绵永存”
“这个科举科考,选拔任用官员,才不能现在就彻底放开啊”
是的,在场的所有官员,除了极个别的人,都可以算是三朝元老,甚至是四朝五朝元老。
道理很简单,能站在这里的重臣,大部分都是进士举人出身。
而大明王朝,真正的科举选拔,还要回溯到崇祯王朝,20几年前的事情了。
这里面的重臣们,很多都是经历崇祯、弘光、隆武和永历王朝,妥妥的大明四朝元老。
更何况,张佐宸、程源和胡璇三人,也算是岷王朱雍槺,半个潜邸之臣了。
毕竟,他们几个人,在永昌的时候,就投靠了岷王府。
后期的岷王监国,也是他们鼓吹起来的,带着永历王朝,剩余的几百官员,搞了三次大集会,推举岷王做监国。
所以说,朱皇帝要想做好这个皇帝,肯定不能辜负了他们,更不能下死手,否则人心就完蛋了。
“咳咳”
过了一会,再次环顾大殿,看着一双双充满期盼又无奈的目光。
霸气又老辣的朱皇帝,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继续开口安慰道:
“再等等吧”
“时机未到”
“朕在这里,再次重申一次”
“少则半年,多则一年,这个科举选拔,绝对会如期进行”
说完后,朱皇帝又再次重重的点了点头,目光坦诚,没有一丝的做作和隐藏。
是的,他已经想好了,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大明西南王朝,就要发动东征大北伐了。
到时候,定鼎南京旧都,拿下整个长江以南的所有州府县,地盘够大了,也到了开放科举的时机。
同时,拿下这么多地盘后,开放科举,也能更快的安抚民心,收拢大江南的士族士子之心。
到时候,整个大西南的利益集团,就别想着一支独大了,独霸科举大蛋糕。
正所谓,党内党外,无党无派,千奇百怪。
没错,这就叫利益交换,政治妥协和斗争,权力平衡,帝王心术。
是的,政治就是这样,充满了博弈和斗争,无论是谁,那个派系,都是少不了的。
同样,参与博弈的这些人,这些多派系,也许根本不存在对错问题,更不存在忠心问题,都是有自己的诉求。
就像这个科举,自古以来,自隋唐以来,这就是大问题。
历朝历代,每一个大有为的君主和中央,一直在改革探索,也是一直在博弈斗争。
中华五千年,九品中正制,举荐制,察举制,科举制,都是朝廷中央,王朝帝王,博弈权斗的产物。
后世的东大,搞九年义务教育,全国统考,中考高考,也是波折不断,阻力重重。
一个个学阀世家,高官豪门,找人脉,托关系,搞什么特长生,加分项,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举荐制,固化阶层。
再就是后世的棒子,一个医学院扩招,直接引发了半岛的医院辞职大罢工,全国都找不到医生。
归根结底,任何一个制度的改革,都要触犯原有派系集团的核心利益,改革越大,阻力越强。
“陛下圣明”
“陛下英明”
“老臣遵旨”
、、、
再次得到朱皇帝承诺的众臣,一个个表情各异,只能无奈的站了出来,躬身行礼,高呼拍马屁。
是的,听到半年或是一年的承诺后,在场的大佬们,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精明老辣的张佐宸和龚彝等人,已经彻底死心了,知道朱皇帝肯定不会妥协,让大西南独霸科举大蛋糕。
同样,他们也算是真正了解,朱皇帝的坚韧和决心,为了朝廷将来的平衡格局,能顶住大西南派系的两次劝谏,确实是明君圣君啊。
兵部两个侍郎,还有五军的几个老头子,则是听出了另外一层含义,满脸的兴奋和激动。
朱皇帝是真的准备动手东征了,时间可能就是半年之内,只有拿下了整个大江南,才会开放科举。
“呵呵”
看到一众文臣们,不再纠缠科举了,龙座上的朱皇帝,呵呵一笑,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什么他妈的英明圣明啊,全他妈的狗屁狗屎,即便是手握大砍刀,堆了无数的京观。
朝廷里,照样有一大堆铁头娃啊,尤其是那些文官,动不动就劝谏死谏,理由一大堆。
这就朝廷啊,复杂的派系利益格局,做皇帝的难处,也是一大堆。
一个个好好的占城国,风水宝地,大明王朝刚刚拿下来,又牵扯出一大堆,更多的问题,无穷无尽似的。
“张尚书”
“既然朝廷的基层官员,选拔调配那么难”
“那这一次的占城府,吏部就不要费劲了,一心搞好缅甸和阿拉干就行了”
“至于占城府”
说到这里,朱皇帝顿了一下,环顾在场的六部,五军和五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是的,既然掌管朝廷吏部的大西南派系,三番两次搞事,那就不好意思了,老辣的朱皇帝,也要反击了。
当然了,肯定不是动刀子,那样子不是明君所为啊。
沉思了一下,心有定计的朱皇帝,再次重重的点了点头,金口一开,开始点名道:
“因道侯”
“金侍郎”
“陈寺卿”
“屈寺卿”
没错,如今的中华王朝,不仅仅只有大西南,还有两广呢。
明末清初的两广,不单单是丁口赋税重地,也是人文荟萃,翰墨生辉,出了不少士族世家。
“末将在”
“微臣在”
“老臣在”
、、、
骤然被朱皇帝点名,尚可喜,金光,陈恭伊,屈大均,四个广东派系的重臣。
目瞪口呆,一阵错愕,反应过来后,立马站出来,躬身行礼,等候朱皇帝的旨意。
“这样吧”
“你们都是两广的名人重臣,肯定熟悉那边的官场和士林”
“这几天,你们几个,就草拟一份名单,交给吏部审核”
“落地士子,秀才,童生,在野贤才等等,都可以提出来”
“同样,朕也会传旨广西的郭总督,广东的连总督”
“让他们两个省,也拟出一些备用名单,提供给吏部审核采选”
“反正,两广靠近海岸线,下去就是南海,距离占城府也很近,回家探亲也方便面”
没错的,既然把控吏部的大西南派系,如此不上道,三番两次,骑脸输出。
那身为大明的皇帝,武夫狠辣皇帝,肯定要反击反将军了。
换一个赛道,另起炉灶,让他们体会一下,什么叫真正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