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稳妥起见,改组内阁之前,朱瞻基还是找了徐闻来咨询,商量。
这个改革好不好?
需要怎么执行下去?
徐闻当然知道,就是宣德年间地对内阁的改革,才造成了明朝中后期庞大文官集团的崛起。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能管事的内阁,嘉靖,万历才能玩皇帝离线制。
这个制度在政治手段高超的皇帝手里,能够充分调动朝中官员的积极性,且能有效地推动国家各项政策执行。
比如说嘉靖早年,可一旦皇帝弱势,就很有可能被文官集团所裹挟。
这就不用举例子了,大明后期几乎都陷入了这个巨坑中。
但你如果问徐闻好不好,他只能说符合现阶段的大明。
朱瞻基能够早早地被朱棣确定为继承人,并不是他天资如何聪颖。
对比和他一起长大的徐华和徐谦,越王府的大公子,虽然醉心武事,可是在读书方面,也比朱瞻基强很多。
徐谦就更别提了,一本书在他手上,最多翻两三遍,基本就能记下来。
只是当时为了照顾皇太孙的情绪,他们都表现得成绩一般。
朱棣选择朱瞻基,是因为他是朱高炽的嫡子,且在三代中已经算是资质最好的。
这样一个皇帝,你也不能指望他下的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
好在朱瞻基也有自知之明,在和自己两个童年玩伴,还有永远成竹在胸的越王交往中,接受了自己只是中人之姿。
所以推行内阁改革,把一部分权力让渡出去。
在朱瞻基初步的规划上,徐闻进行了查漏补缺,最后形成的制度。
那就是内阁不再是单纯的秘书功能,而是有了很大程度的自主权。
改革后的内阁,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
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
最后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由六科校对下发。
天子只需要掌握最后的决定权,其他劳心劳力的政策制定,奏章批阅,归纳,都交予内阁。
而内阁的各位大学士们,哪怕是再累,也甘之若饴,这可是实质上宰相才有的权利。
内阁的这番改革,让朝臣们都蠢蠢欲动。
以往大家称内阁成员为相,多少有些调侃的意味。
但有其名而无其实,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经常和天子见面,简在帝心。
所以地位才会高于朝中其他人。
现在当手中有了定策权后,内阁可就是名副其实的相爷。
这哪个当官的不想啊,出将入相啊?
读书人辛辛苦苦十年寒窗,所求的不就这些?
原来已经入阁的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这些人,除了本身的内阁身份外,也还在大封赏中。
杨士奇兼任了兵部尚书、杨荣兼任了刑部尚书,更加让他们位高权重。
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越王府外,常年有人排队等着拜见。
朝堂之上,一堆的人精,早就有消息灵通人士打听到。
现在整个内阁制度改革,就有越王徐闻的参与。
再加上徐闻在山东期间,对于拜谒基本就是一个来者不拒的态度,只是限制了每天会见的人数。
这就让那些有攀附之心的群臣看到了希望。
在济南府可以,那回了京师王府应该也可以啊!
他们纷纷递上自己的拜帖,也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被越王看上,能够介绍给天子,然后一飞冲天。
却没想到,越王府一直大门紧闭,递到门房上的拜帖一律不收。
因为真正的熟人根本不需要这东西。
杨士奇来越王府拜见,就和回自己家一样。
门房见到以后都得恭敬叫一句杨阁老。
不过杨士奇为了避嫌,最近也很少来越王府。
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才让越王府门前的人群少了很多。
当然还是有抱有一丝幻想地继续守着。
门前的情况徐闻管不了,他在山东开门迎客,因为那毕竟自己老家,其中确实有不少当年老关系在,见个面就当怀旧了。
至于现在外面这些臭鱼烂虾也想见本王,怕是白日做梦!
现在徐闻正在王府中,安抚一肚子气的张辅。
今天英国公没有通报,就气冲冲地进了越王府。
看他那样子,徐闻差点以为是不是自家那几个兔崽子惹出什么祸了,才让堂堂的大明国公,整个京城防务的负责人气成这个样子。
想了想,徐华和徐谦一贯老成持重,不至于啊!
徐明跳脱了点,但已经和唐赛儿出发去郑和那边。
徐闻很不解,究竟是什么人或者事,能够把张辅气成这样,连基本的国公风范都没了。
刚进会客厅门,张辅就把一封书信拍在了桌子上,大骂道。
“他朱高煦是不是不想过了,居然把主意打到了我头上,你看看这个家伙都写的什么东西。”
徐闻接过一看。
大致的内容,就和当初朱高煦塞给自己的那张小纸条差不多。
汉王想要拉拢张辅。
给出的条件也大同小异,什么封为异姓王啊,世袭罔替啊。
看得徐闻很是感慨,朱高煦就不能有点新花样吗?
关键书信中还在挑拨离间,说张辅不管是在靖难,还是在北伐中,所起的作用,不会比徐闻少。
可现在徐闻居然受封越王,还是亲王!
这代表了皇帝和朝廷都十分看重徐闻。
可同为国公,张辅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
信中,朱高煦言辞真切,掏心掏肺的请张辅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不要再继续给人当狗了。
张辅最气的就是后面这句了。
当狗?
给皇帝当狗有什么不好?
天子之犬,很多人想当还没这个机会了!
朱高煦他一个被圈养的王爷,凭什么骂自己?
甚至骂完以后,还说了句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天下大势,皆系于他朱高煦一身,早登大宝乃天望所归。
看到这里,张辅就知道。
这个汉王,和他以前认识的朱高煦完全不同了!
当年靖难北伐中,大家并肩作战,那个勇猛无畏的将帅,现在只剩下了刚愎自用以及自我催眠,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所以张辅第一时间来找徐闻。
他很清楚清楚,自己就算找了朱瞻基,最终还是会交由徐闻处理。
说不定还会被皇帝猜忌。
这种涉及皇室的相关问题,直接来找徐闻可能还更好?
宣德虽然不喜欢自己的二叔,大家都知道。
但这种天家矛盾,能遮掩的时候还是遮掩一下,虽然眼看着就要出大事。
看完信后,徐闻对张辅说道:“看来汉王是做好准备,必反了啊,你准备一下,和我一起进宫,向陛下汇报,我们也要开始做准备。”
其实暗卫那边已经有确切的消息,汉王都已经开始绣龙袍。
所有的最新消息,徐闻都在第一时间整理后,交到宫中,给朱瞻基过目。
现在朱高煦既然把主意都打到了英国公的身上,显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已经收买到国公级,那下面还不知道有多少官员收过朱高煦的钱。
这时候,就需要禀告朱瞻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