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以岛民们现在的实力来看,造两艘小木船是没什么难度,可他们这是在远离大陆的海洋之上啊,鬼知道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会面临什么样的凶险。
他们没有钢材,没有发动机,没有导航,更不懂航海技术,想要造艘能够回家的大船岂不是天方夜谭?
退一万步讲,哪怕真的侥幸让他们给造出来了,你就敢保证它一定能够下水成功?就一定能够抵得住海洋上的风吹浪打?
这么看起来,研究造船甚至还不如留在原地等救援更靠谱。
“俊哥你确定我们要造船?”秦华吃惊的问道。
“嗯,确定!”李俊笃定的说。
事实上从很久之前他心里就有了造船的打算。
当然目前还只是停留在想想的阶段,也没说非得要造成,更没想过一下就能回到咱们熟悉的华夏大地。
在李俊的构思里,造船不一定意味着直接回家(伙计们先别骂,容我慢慢解释),但是不能直接回家却并不代表着间接回家也不行。
他们在荒岛上已经生活了整整一年时间,这一年里包括李俊在内的所有人都认真观察过,在荒岛视线所及范围内并未看到过任何船只身影(那艘神秘兮兮的核潜艇不算)。
如此是不是说明,荒岛可能并没在固定的远洋航线上?
那么咱们换个思路来看这事儿,你说他们可不可以造艘差不多大的木质船舶,并借着这艘木船在荒岛周边的洋面上进行短距离搜索?
没准就能通过探索找到期盼中的航线,或者遇到路过的船只呢?
到了那时候还会担心回不了家吗?
当然由于这些想法实在不够成熟,也担心引起人们躁动,所以李俊在之前并未跟他们述说过自己的打算。
如今营地建设已经基本上完事儿,近段时间很多人心里越发感觉到无所事事,日子若是这样过下去准得让大家变得懒散,失去精神动力,所以是时候给大家注入一点新的希望了。
于是就在背着番薯赶回新营地的路上,李俊将自己内心想法完完整整说了出来。
“哥,我觉得你这个想法有很大的操作性,我赞成!”王雯一早就成了李俊的小迷妹,对这个亲哥的任何提议她都无条件表示赞成。
而且这姐儿们胆子大,本身就很具有冒险精神,她一早就想着要去周边海域看看了,此时见李俊提出同样想法,她怎能会不支持。
“我觉得还是不要了吧,万一咱们船没造成,再沉了海怎么办?”另一位李俊的小迷妹刘青颖却罕见的提出反对意见。
在她看来贸然去海上探索,面临的风险实在太大。且不说别的,单就一条,你造的船只用什么来密封隔水?
隔水做不好的话,只怕大船刚一下水就沉了底,那么他们结局除了去喂鲨鱼外,还能有其他选择?
经刘青颖这一提醒,其他人也都意识到李俊造船的想法似乎并不是那么靠谱。
纵然他们真的成功将木船做了出来,可是谁能懂航海,谁能在茫茫大海上准确识别方向?
这两样不行的话,你造什么船也是白吊搭。
想想到时候,跟群没头苍蝇一样,驾驶着脆弱的木船在茫茫大海上漫无目的的晃荡。根本摸不清东西南北,到时候万一再找不到返回荒岛的路,那么他们只能在海上渴死、饿死,而后变成一群孤魂野鬼。
眼下岛民们虽然还没寻到回去的方式,但是营地里好歹有吃有喝,安全上也有保证,所以实在没必要舍弃这来之不易的平稳生活而去追求那未知的风险跟渺茫的收益。
最后除苏敏跟王雯之外,所有人都对李俊这一大胆提议给出了反对意见,本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他只好被迫暂时中止了这一讨论。
争议虽然搁置了,不过李俊心里可没放弃这种想法,倘若以后有机会的话,他还是会努力试上一试。
走到半路上多变的天气似乎又要开始耍脾气,重新变得阴沉沉的,整个天色瞬时暗了下来。
“这鬼天气,怎么说变就变!”幸玉兰被阴晴不定的天气搞到心烦,吃力的背着半篓番薯在队伍中间慢腾腾的跟着。
“兄弟姐妹们加把劲,咱们得紧赶着走两步了!”苏敏主动站出来号召大家。
随后大伙儿不得不紧咬牙关,吃力的小跑起来。
差不多半小时后等岛民们气喘吁吁的刚进院子,急促的雨点便跟不要钱似得一股脑落了下来。
既然已经进院儿了那就不用太着慌。
于是在李俊安排下,大家陆续将竹篓背到物资仓库里,他们准备先将番薯晾在这儿,然后等天晴了再慢慢转移到地窨子里去。
至于地窨子那边则完全不用担心会被雨水浸湿,因为前几天刚挖好的时候他们便做了个很大的木盖子,有了盖子便能够将入口处给完完整整的遮盖住。
这样做既是为了防止人不小心踩上后陷落,也是为了遮挡雨水,好防止窨子底部被灌进水。
等收完番薯后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们还可以搁外围再修间小一些的仓库,好将地窨子完全围在里面,彻底解决上述担忧的两个问题。
将番薯都倒出来晾好后,大伙儿回到厨房,各自拿鹿皮毛巾擦去脸上雨水。
陈婉婷已经将其中两个柴炉的炭火扒拉开,让火势变得小一点 ,随后在炉火里各埋了七八个番薯。
炭火余温炙烤下,只需等上二三十分钟,一炉喷香的烤番薯便能大功告成。
“咱们今年的番薯种植比较理想,保底估计能收获一千多斤,这样吃的话是足够了。”曾姐跟陈婉婷介绍了上午的番薯挖掘情况。
当得知大伙儿背回来的这十几篓(有好几篓仅装了一半)番薯才仅是地里一半时,陈婉婷也对这东西的高产感到很不可思议。
“怪不得都说番薯多养活了清朝几亿人呢,原来它们真的那么高产啊!”刘青颖慨叹的说道。
随后她给大伙儿讲起番薯传入我国的经过,并特别强调了陈振龙将番薯藤带回国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