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将细碎的光影洒落在御书房的青砖地面上。
御书房内,布置典雅,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古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然而,此刻屋内的气氛却异常凝重,丝毫感受不到这宁静午后应有的闲适。
百里中君神色严肃,将所有武将,以及自己最信任的人都召集到了御书房。
经历了先前朝堂上边境噩耗传来的慌乱,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百里中君已然明白,大殿之上耳目众多,任何重要事宜都不适宜再在那里商讨。
御书房,这个平日里他批阅奏章、思考国事的私密之地,如今成了他们商议御敌大计的核心场所。
众人鱼贯而入,按照各自的身份依次站立。
武将们身披战甲,虽然身姿依旧挺拔,但脸上难掩忧虑之色。
他们深知,大雍的五十万大军压境,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百里中君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方长青与贾文毅身上,开口道:
“二位爱卿,粮草之事准备的如何了?”
粮草,是战争的命脉,在这紧张的战前筹备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贾文毅向前一步,拱手行礼后开口道:
“陛下,目前准备的粮草,可供五十万大军打三个月的仗,只是账不是这样算的!”
他的声音沉稳,却隐隐透露出一丝无奈。
“哦?这话何意?”百里中君微微皱眉,眼中满是不解。
在他看来,三个月的粮草储备,虽不算充裕,但也能支撑一段时间的战事了。
贾文毅叹息一声,脸上的神情愈发凝重:
“陛下应该都知道,大雍打仗讲究的速战速决,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连宁国的大军都能打崩溃。”
“所以我军准备多少粮草,还需要看大雍准备如何打这个仗!”
这话一出,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所有人皆是眉头一皱,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复杂起来。大雍军队的作战风格和强大战力,他们早有耳闻。
回想起大雍军队在战场上的凌厉攻势,众人心中皆是一阵发怵,原本因热血而燃起的激情瞬间消散。
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一支强大且作战迅速的敌军,一时间,屋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百里中君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焦虑,在这困境之中,他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足智多谋的方长青身上。
“方爱卿,你一向足智多谋,可有什么好的办法?”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那是对破局之法的渴望。
方长青闻言,挺直了身子,神色坚定地直接开口:
“陛下,越往南对我军越不利,往东也不行,所以微臣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边打边退,拖字决!”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打破了屋内的沉闷。
“哦?详细道来!”百里中君有些迫不及待,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眼神紧紧盯着方长青,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只见方长青继续有条不紊地说道:
“我们出动大军,直接与大雍对战,但我军不能出太多兵马,剩余兵马赶紧转移百姓与粮草!”
“如此一来,我军便要分三路,一路打游击,一路绕到敌军后方,一路转移其他城池的百姓及粮草!”
“而且我军绝不能与雍军长期交战,打完就撤,还不能撤太远,要一直撤离,一直打的状态。”
“只要将雍军吸引到羌国境内,届时他们的战线拉得太长,粮草补给自然跟不上。”
“只要粮草跟不上,他们只有两个选择,继续进攻与撤离,进攻的话越往北,他们越吃不消,而他们撤离的时候,我军绕到后方的那支军队,便继续可以对他们进行游击!”
“虽然这样我军没法取胜,可敌军也只能是白跑一趟,无功而返!”
方长青一口气说完自己的看法,屋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百里中君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复杂。
他的心中原本还怀揣着取胜的想法,渴望能在战场上正面击败大雍,扞卫羌国的尊严。
然而,方长青给他的计划,只是拖到敌军无力,然后被迫撤军。如此巨大的差距,让他心中有些难受。
他缓缓站起身来,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脚步沉重。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战场上的厮杀场景,以及羌国百姓流离失所的画面。
他深知,方长青的计划虽非他所期望的大胜,但在当前局势下,或许是最稳妥的办法。
大雍军队实力强大,正面交锋,羌国胜算渺茫。
拖字诀虽略显被动,但能最大程度地保存羌国的有生力量,减少百姓的伤亡和损失。
良久,百里中君停下脚步,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坚定:
“方爱卿所言,虽非朕心中所愿,但目前局势,或许这是最好的办法了。众卿可有异议?”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众人,期望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哪怕是一丝能带来希望的建议。
武将们面面相觑,最终都默默摇头。
他们心中清楚,在大雍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方长青的计划虽不完美,但确实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
他们虽渴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展现羌国将士的英勇,但也明白,战争不能只靠一腔热血,更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合理的战略。
“既然如此,便依方爱卿之计行事。”
百里中君的声音低沉却有力,仿佛在宣告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深知,这个决定将关乎羌国的生死存亡,也将决定无数人的命运。
随后,众人开始围绕方长青的计划,详细商讨具体的部署和细节。
如何合理调配兵力,怎样确保百姓和粮草的安全转移,怎样与敌军周旋而不陷入绝境……每一个问题都至关重要,每一个决策都需要慎之又慎。
不知不觉,夕阳的余晖已经透过窗户,洒在众人疲惫却又专注的脸上。
御书房内,灯火渐次亮起,众人仍在热烈地讨论着。这场关乎羌国命运的战争,虽还未真正打响,但在这御书房内,一场智慧与谋略的较量已经悄然展开。
而百里中君和他的臣子们,正在艰难的局势中,寻找着一丝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