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行海外,扬名异域
李元婴在她耳边低语几句,林婉儿眼睛一亮,随即噗嗤一笑,捶了他一下:“你呀,总是鬼点子这么多!” 李元婴得意地挑了挑眉,正要继续调笑,却被侍卫的通报打断。
吐蕃使臣的到来让李元婴意识到拓展海外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
“语言不通?怕什么,本皇子有的是人才!”李元婴大手一挥,立马招来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人才,组建了一个豪华翻译天团。
“文化差异?不存在的!我要让大唐的陶瓷成为国际时尚!”他随即召集工匠,根据各国不同的文化喜好,设计出一系列定制款陶瓷,从造型到花纹,都力求做到“入乡随俗,因地制宜”。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李元婴派出的使者在海外四处碰壁,带回来的消息一个比一个令人沮丧。
“殿下,高句丽人嫌我们的陶瓷花纹太繁复,他们喜欢简洁的风格。”“殿下,倭国人嫌我们的陶瓷不够精致,他们喜欢小而精美的器物。”“殿下,天竺人……”
各种吐槽如潮水般涌来,李元婴听得头都大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啊!”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推销员,四处推销却无人问津。
“难道我的计划要泡汤了吗?”
眼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定制款陶瓷无人问津,李元婴陷入了沉思。
林婉儿见状,轻轻地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杯清茶,“别着急,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苏瑶也走了过来,安慰道:“殿下,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万事开头难,我们再想想办法。”
看着两位佳人关切的眼神,李元婴深吸一口气,重新燃起了斗志。
“不就是卖陶瓷吗?我就不信我卖不出去!”他猛地站起身,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
“来人,备马!我要亲自去看看!”
“殿下,你要去哪?”林婉儿和苏瑶异口同声地问道。
李元婴神秘一笑,“嘿嘿,我要去……微服私访!”
李元婴微服私访的第一站,选择了距离大唐最近的高句丽。
他没有直接推销瓷器,而是乔装成一个普通的商人,流连于高句丽的市井街头,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了解他们的文化喜好。
他发现高句丽人崇尚简洁实用,喜欢素雅的色彩。
于是,他立刻给大唐的工匠们飞鸽传书,让他们放弃繁复的花纹,转而制作简洁大方、色调素雅的陶瓷。
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倭国。
他发现倭国人对精致小巧的物件情有独钟,尤其喜爱樱花、富士山等元素。
于是,他又指示工匠们制作了一批小巧玲珑、带有樱花和富士山图案的陶瓷。
就这样,李元婴走访了多个国家,根据每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定制了不同的陶瓷产品。
比如,为天竺人定制了带有佛教元素的陶瓷,为波斯人定制了带有异域风情的陶瓷……
当这些定制款陶瓷再次出现在各国市场上时,立刻引起了轰动。
高句丽人惊叹于大唐陶瓷的简洁之美,倭国人对精致小巧的樱花陶瓷爱不释手,天竺人对带有佛教元素的陶瓷更是视为珍宝……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大唐的陶瓷迅速风靡海外。
曾经对李元婴的新造型陶瓷嗤之以鼻的张传统窑主,如今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一船又一船的陶瓷运往海外,眼红得不行。
“这…这怎么可能?他…他怎么做到的?”他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就像个老古董,被时代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就连之前对新造型陶瓷持怀疑态度的王陶瓷工匠,也对李元婴佩服得五体投地。
“殿下真是神了!竟然能想到这种办法!”他激动地对身边的工匠们说道,“我们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做出更多更好的陶瓷!”
曾经担忧海外市场风险的刘运输商,现在笑得合不拢嘴。
“殿下真是慧眼识珠啊!这生意做得,真是太赚了!”他一边指挥着工人装货,一边盘算着这次能赚多少银子。
就连那些被李元婴请来传授技艺的孙外地工匠,也对李元婴的商业头脑赞叹不已。
“跟着殿下干,果然没错!这比我们以前闷头做陶瓷强多了!”他们干劲十足,纷纷表示要为大唐陶瓷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那些来自各国的陶瓷收藏家,更是对李元婴的新造型陶瓷趋之若鹜。
“这可是大唐最新的陶瓷,听说还是限量版,有钱都买不到!”李陶瓷收藏家一边小心翼翼地捧着手中的陶瓷,一边炫耀道。
李元婴看着这一切,嘴角微微上扬。
他成功地将大唐的陶瓷推向了世界,不仅赚得盆满钵满,更让大唐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些曾经嘲笑他、质疑他的人,现在都只能仰望他。
他转身,走向等待他的林婉儿和苏瑶……
“接下来……” 李元婴顿了顿,“我们该……”
李元婴搂着林婉儿和苏瑶纤细的腰肢,感受着两位佳人投来的崇拜目光,心中美滋滋的。
周围人群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震耳欲聋。
“殿下威武!”“殿下了不起!”“殿下千古奇才!” 李元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迷人的微笑。
这感觉,真是太爽了!
成功将大唐陶瓷推向世界,李元婴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成为了陶瓷行业的传奇人物。
曾经那些老套的陶瓷造型和烧制技术,如今被彻底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李元婴带来的“新陶瓷美学”。
那些曾经固守传统的窑主们,现在纷纷上门求教,希望能够学习李元婴的“独门秘籍”。
张传统窑主更是带着厚礼,亲自登门道歉,请求李元婴的原谅。
李元婴自然不会跟他一般见识,大度地接受了他的道歉,并传授了他一些新的烧制技术。
“殿下,您真是太厉害了!”张传统窑主激动得老泪纵横,“老朽真是有眼无珠,之前竟然还质疑您的新造型陶瓷,真是罪该万死!”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李元婴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大家一起努力,把大唐的陶瓷产业做大做强!”
陶瓷行业的改革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李元婴并没有就此止步。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繁荣上,更体现在民生的稳定上。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粮食仓储改革。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李元婴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说道,“如今,我们的粮仓陈旧不堪,粮食损耗严重,这必须得到改变!”
然而,粮食仓储改革触及了某些旧势力的利益,他们自然不会轻易妥协。
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殿下,粮食仓储一直沿用旧制,岂能轻易更改?”一个老臣站出来反对道。
“是啊,殿下,改革耗资巨大,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另一个官员也附和道。
李元婴早料到会遭到阻挠,他胸有成竹地笑了笑,“诸位大人不必担心,本皇子自有妙计!”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