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送日子之盛谈传统婚姻的特点和改变
冬日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岳西南的村落被一片萧索的冷意笼罩。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瑟瑟发抖,田野里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整个村庄仿佛被冻住了一般。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日子里,阿丽一家迎来了从岳中松江市远道而来的客人 —— 贾晓臻父亲贾茂林带队,土根开着他的商务车,与贾晓臻、王世坨一同前来阿丽家送日子。
三爷爷迎客人到堂屋,一一给大家倒上茶水,闲聊了几句家常后,话题渐渐转到了岳西南这边的传统婚姻上。“咱岳西南这边,传统婚姻的讲究可多了去了。” 三爷爷缓缓说道,“就说这婚姻的缔结,以前那大部分可是包办的。”
贾茂林微微点头,问道:“三爷爷,包办婚姻具体是咋个说法呢?”
三爷爷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这包办啊,一方面,在决定跟谁结婚的时候,家里人主要看的是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家族背景,对孩子们个人的想法和条件倒不怎么看重。毕竟在过去,婚姻那是两个家族的事儿,为的是延续家族。另一方面呢,整个结婚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父母、族人还有媒人在操办,孩子们自己说了不算。以前的帖子,那都是以父母的口气写的,都是长辈们的意思,根本不考虑孩子们愿不愿意。而且传统婚姻讲究‘三媒六证’,可就是没孩子自己啥事儿。”
三爷爷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这包办啊,最着名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贾府的大小姐元春。那贾府在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元春自打小就被家族寄予厚望,不仅模样长得俊,还得端庄大方,给贾府的女子们做个榜样。到了元春及笄那年,婚事就提上了日程。
元春的父母,贾政和王夫人,就开始在亲朋好友和家族长辈里头寻摸合适的夫婿。他们考虑的头一条,就是对方家族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当时京城那些有头有脸的富商、官宦人家都进了他们的‘候选名单’。后来,他们把目光定在了和贾府有世交的礼部尚书家。那家子不仅家财万贯,在朝里头也有不小的权势,和贾府的政治利益那叫一个契合。
可这事儿对元春来说,来得太突然。她心里头早有了个青梅竹马的表哥柳湘莲,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的,常常在贾府的花园里吟诗作对,互诉衷肠。可元春心里清楚,在这个家族至上的年代,个人那点情感,跟芝麻粒儿似的,根本不算个事儿。她只能把那份感情往肚子里咽,乖乖地听父母的安排。
筹备婚事的时候,元春的父母和家族长辈们忙得脚不沾地。他们请来了京城最有名的媒婆,精心准备彩礼和聘书。媒婆们像穿梭的蜜蜂似的,在两家之间来回跑,传递着双方家族的意思。礼部尚书家也挺上心的,他们同样看重这门亲事能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两边在聘礼的规格、嫁妆的多少以及婚礼的仪式细节上,反复地商量、斟酌,就为了把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
元春呢,被排除在这热闹之外。她只能待在自己的闺房里,望着窗外的花园发呆。那花园,曾经是她和柳湘莲的乐园,如今却成了她回忆过去的地方。她也试着跟父母说说自己的想法,可每次都被父母用‘家族利益为重’给堵了回去。元春心里明白,在这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的家族里头,她个人的幸福,就跟草芥似的,微不足道,重要的是家族的延续和荣耀。
终于到了婚礼那天,贾府里里外外张灯结彩,宾客们挤满了院子。元春穿着华丽的嫁衣,戴着凤冠,坐在花轿里头,心里头满是无奈和悲哀。她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离开贾府,走进一个陌生的家庭,开始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而柳湘莲,也只能成为她心里头永远的痛。
婚后,元春虽说在礼部尚书家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她心里头始终忘不了柳湘莲。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一个人默默流泪。她的丈夫,礼部尚书的儿子,对她倒是百般疼爱,可就是进不了元春的内心。元春在这样的婚姻里头,慢慢地失去了自我,变得不爱说话,整天闷闷不乐的。
这贾府的包办婚姻啊,可不就是对元春个人幸福的掠夺嘛,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传统婚姻观念对个人的压迫。在这样的规矩下,不知道有多少青年男女被迫放弃了自己真正的爱情,成了家族利益的牺牲品。而这种牺牲,往往伴随着一辈子的痛苦和遗憾,让人想起来就心里不是滋味儿。”
“是啊,那个时代的元春真是个悲剧人物,确实令人为她感到悲哀。”土根插话道。
阿丽母亲在旁边听了说:“不用说以前书里讲的那些事儿,就说五年前,就发生在咱邻居老王头家的事儿。有个熟人给咱邻居王家的老大介绍了个对象。那姑娘家在邻村,模样长得那叫一个俊,家里条件也不错。本来吧,这是好事儿,可有人说那小妮儿脾气不太好,王家一家人就有点犯嘀咕,心里头直打鼓。
有一天啊,媒人跑来捎信儿,说那小妮儿要自己来王家相看老大。王家一听,都吓了一跳。你说现在这小闺女儿,怎么一点都不害臊呢,一个女孩子家,自己跑来相婆家,这事儿在咱这地方可太少见,太出格了。不过呢,王家又寻思,这小妮儿才 18 岁,就敢一个人来相媒,以后指定是个有个性的人。
后来王家老大见了那姑娘,回来就说:‘我见了她,没看出脾气不好啊,这可咋整呢?’这时候,王家的二婶就跟她儿子说:‘你妈我没啥能耐,那姑娘个性又这么强,以后要是长时间接触,过门了还不得拿捏我啊?这婆媳关系肯定不好处,咱还是算了吧。’她儿子听了二婶的话,去找媒人,说别再让那姑娘来了,这门亲事就这么黄了,真是可惜了。“
王世坨忍不住插了一句:“三爷爷,现在可不一样了吧?”
三爷爷笑了笑:“现在啊,是有变化。孩子们在结婚对象的选择上,有了些发言权。不过说实话,父母和家人还是起很大作用的。为啥呢?咱这儿的孩子结婚都早,年纪小,没多少跟异性打交道的经验,也没那独立选人的本事。就像前几年,有个媒人跟孩子父母拍着胸脯保证,说保准对得起他们,可不是说对得起孩子,这就说明结婚还是父母的事儿。虽说现在自由恋爱不咋遭人骂了,可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觉得不好意思。那些在婚姻里太有主见的姑娘,还是不太招人待见,阿丽娘刚才说的那个姑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土根一边听,一边暗暗在心里记下三爷爷说的这些,还时不时点头。
贾晓臻静静地听着,想到自己和阿丽的感情,心里有些感慨。他偷偷看了一眼父亲,贾茂林则一脸认真地听着三爷爷讲述。
“就说这相亲吧,一般都是媒人先去两边家里说合,双方家长觉得条件差不多了,才会安排孩子们见面。以前见面可不像现在这么随便,都得有长辈陪着,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双方见个面,互相看一眼。要是看着还行,就接着往下走。” 三爷爷说道,“见面之后,要是都有意,就该换帖了。这帖子可不是随便写的,得按照规矩,把双方的生辰八字啥的都写上,然后互相交换,这就算是定了初步的婚约。”
土根好奇地问:“三爷爷,现在还有换帖这事儿吗?”
三爷爷摇了摇头:“现在啊,好多程序都简化了。换帖这仪式,有的地方都没了。以前还有‘合八字’的习俗,看看两个人的属相和生辰八字合不合,现在也不怎么讲究了。以前‘相媒’、‘见面’和‘换帖’是分开的,现在都有合在一起的趋势。”
贾晓臻忍不住说:这样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但仪式感不弱!”
三爷爷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以前那些复杂的步骤和仪式,让婚姻显得庄重、神圣,也让两个人对婚姻更有责任感。现在程序一简化,婚姻就感觉没那么郑重了,”三爷爷故意用眼睛余角看了看贾茂林。
贾茂林沉思片刻,说道:“三爷爷,您说的这些确实有道理。不过不管仪式怎么变,我和晓臻她妈,都会把阿丽当亲生女儿一样对待。”
三爷爷欣慰地笑了:“那可太好了。虽说现在婚姻习俗有变化,但这父母对孩子的心意不能变。”
王世坨也说道:“三爷爷,您讲的这些传统婚姻的事儿,让我们大开眼界。以后我们也得好好跟别人讲讲。”
三爷爷笑着摆摆手:“我就是个老头子,知道些过去的事儿。现在时代变了,有些东西该变,可有些对婚姻的重视,不能丢。”
大家又围绕着婚姻的话题聊了许久,阿丽三爷爷的话语,就像这冬日里的炉火,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也让大家对婚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