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改革税赋,也是李信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直以来,他都感觉,那个丁税,和人头税是不人道的。
他酿的,在皇权社会,只是单纯的活着,也要缴纳税赋服徭役,这他酿的是人干的事...
至少,这在李信看来,其中剥削手法简直太过惨无人道,也太过直接和残酷。
李信见识过新时代的剥削手段,自然知道该如何建立,隐性剥削制度。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那就是统治是尽可能的多薅羊毛,而少让羊叫的艺术。
暂免三年徭役,是李信为了将来,彻底取消徭役制度,而做的改革前的试用和缓冲实验。
若果真替代得当,效果显着,那李信便会彻底的废除,自秦汉以来的残酷的徭役剥削制度...
当然除了徭役丁税这玩意,大夏连自春秋战国时期,延续了近千年的田亩税,也初步给革了...
同样是三年免税期,作为缓冲和试验期,若是水土不服,在继续沿行老一套便是。
若是效果显着,那就彻底免除人头税,和初亩税...
为的就是,补偿北方百姓对自己的支持,和此前被榨狠的补偿...
同时也是想改变秦汉以来的弊端,让治下的农民,不要再被剥削的那么惨,不要再动不动搞什么起义了。
当然这些都是一步步来的,而且还是有区别的对待的。
黄河以北的百姓,三年内不用缴纳丁税、田赋、口贡、同时也不用服徭役。
其中河套夏州,和并州之地的百姓,不但不用缴税和服徭役,每家每户,还有官府授田,和额定的牛羊马匹可领。
毕竟李信如今征服草原,征服鲜卑和辽东诸部,治下并不缺少牛马,也不缺少羔羊...
只要打通南北贸易,放开长城关卡,有的是南北货物通流的机会...
这相当于,南北战争胜利后,释放的一种战争红利,毕竟此前夏军将治下压榨的确实太狠了...
当然作为一名人主,同时又是一名有着喜怒哀乐的人...
李信除了黄河以北地区,及河套并州地区的百姓的优待之外,对于黄河以南的州郡,则是大搞区别对待...
而黄河以南的那些州郡,那些百姓,田赋照交,人头税照拿,至于徭役,则稍微变更成了额定有偿服徭役,留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作为一名有着自我人格的人,李信也有着自己的好恶,有着自己的喜怒...
他并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也不是冰冷的政治机器...
对于青州、徐州、兖州、雍州、凉州、河东、河南、河内地区,那些不大识时务的世家和百姓,李信直接一刀切...
既然你们感念朝廷恩德,怀念大汉旧统,那就依然用汉律治理,用大汉的税赋法剥削...
往日里这些地方支持大汉北伐,老子还没和你们计较,诸夏开国的政策红利,则更加不可能的上赶着,优待他们...
当然李信在北方,革新税赋徭役的同时,还鼓励农桑,鼓励商业流通,鼓励民间自主开矿,鼓励百姓开荒。
然后以法规的形式,限定土地兼并,提高兼并的成本,只需要中等富农稳定,不需要那种垄断地主。
想垄断可以,那你就交天价的税,一千亩以内不用交税,但每超过万千亩,就多征收一成的税赋。
超过两万亩,就多征收两成,超过十万亩,征收十成的税赋,从根子上杜绝这些垄断地主的形成。
有那个买地钱,还不如多办些工坊,多产出物资,多养活百姓,来的让他舒心...
李信这是要,从根子上,在北方四州的基本盘上,改变朝廷以往那种剥削手法...
转而运用新的模式,新的手段,新的东西,来替代历朝历代那种传统压榨的模式...
因为秦汉那种,剥削农民的招术,太过残暴和直接,会激起民怨。
想要剥削,何必需要去绞尽脑汁,弄那么多直接的明目...
李信现在有了时间,有了空间,有了精力,自然有的是方法去搞间接剥削,为何一定要将农民逼上绝路呢。
人均一千亩的限额,以亩产两百到三百斤粮来算,这就是二三十万斤粮。
如此多的粮食,劳作三五年,便足以保证治下百姓,三十年余粮无虑,不被饿死。
当然这些都只是理论上东西,具体如何还需要看后续的实施和普及,一步步摸索,哪里需要改进,就改哪里。
改革税赋,短期内对大夏财政的压力肯定是大大的,但有些事必须要迈出那一步,必须要有人去做出改变。
而且李信又不是没有其他手段,财政增收,未必需要一味的剥削百姓。
比如铸造开元通宝,发行大夏货币,甚至直接开动印钞机,印上宝钞...
同时鼓励矿山开采,鼓励商业贸易,收取商贸税,开设州府工厂。
建设番邦朝贡体系,军队开拓,向外掠夺等等,增创增收的手段太多了...
何必将眼光局限在,剥削境内,剥削自己基本盘点百姓身上呢...
现在的李信,已经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降伏了鲜卑,逼服了大汉...
度过了初期的危险,已经不需要再用残暴的统治,和暴政去维持国富策略了。
因为他已经熬过过了那个压榨剥削的阶段,开始进入实行创造共富,正向循环反哺的境界。
除了税赋和徭役改革之外,还有奴仆问题,李信也没一棒子打死。
只是用律法的形式,限制了新奴的出现,限制世家大族,土地的继续兼并...
也就是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不管你以前如何,自法令颁布起,世家的土地可以减少可以不变,但只要增加土地,就要多缴纳税赋。
奴仆亦是同理,可以释放,可以由官府赎买,也可以维持不变...
但之后便不允许有新的奴仆出现,如果数字增加,同样苛以重税。
这是李信,利用律法的手段严格约束的,过个二三十年,奴仆便会彻底从大夏治下消失。
李夏与世家的争斗,注定了是一个时间漫长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这种事,急不来,也不能急,李信有信心,凭借有生之年,一点点改变世界,因为他现在还年轻,有的是时间。
整顿内治,这是大夏目前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因为内治如何关系到百姓能否安稳,关系他们的生活水平...
除了以上的几种复杂问题之外,李信为了改变这个世道,改变时代,还制订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计划。
准备在各州、郡、县、乡、亭、建设三千座萌学园,八百所中等学院,六十所高等学院,和九所国学院。
萌学园教的不多,主要就是由那些识字的退伍士兵,在乡亭之间教授百姓与孩童识字。
至少要让下一代的人,能看得懂书籍,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至于中等学院和高等学院,则是给那些愿意学习进步的人,创造的机会。
而九所国学院重点吸收的,则是那些各行各业中真正的学者。
是总结和创造新知识的地方,用来推动大夏文明进步的阶梯。
竹书馆是李信有感而发,弄出的一个免费供真正进步者,可以自由学习的地方。
他希望为那些真正愿意学习知识,却又没有余财购买书籍的人,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
大夏欠百姓的太多了,若有可能,李信会尽量施以仁政,减轻治下百姓负担。
而开科取士,则效仿鼎鼎大名的科举制,而弄出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不同于隋唐那中原士子,自带投碟可以参加科举的形式,而是效仿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自文帝创立以来,一直到野猪皮时期延续...
其存在了一千多年,便已经说明了它,具有某些可取性和优越性...
李信创建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普通的萌学识字有退伍士兵打底,师资力量勉强还算可以。
能有这么多的识字官兵,其实还是要感谢李信弄出的,那个讲武堂...
讲武堂不但教授士兵与武官战阵知识,同时也在教授他们识字。
夏军的识字率,不说有说多少,但裁撤将近八十多万人的队伍...
其中识字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也足够他们应付启蒙识字教学了。
这些官兵在乡亭任职,在萌学园任职,不但解决退伍安置问题,同时提高治下尚武风气...
并加深大夏的统治力,提高了李信这个国主的正统性,一举多得。
除了普通官兵的安置与处理外,便是针对世家的一系列措施了...
那就是李信弄出了科举选官之后,世家子和寒门士子,想当官已经不能在像以前那样察举推荐了。
而是需要先入学院任教或者学习,从思想和身份上认识到自身的改变...
认识到天下已经是大夏的天下,认识到李信这名共主,才是中原正统,才是天下正主。
只有这些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意识到自身的改变,李信才能更快的稳固自身统治...
才能宣扬大夏的威严,让大夏的正统,深入人心,深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