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到陈宅之后的第二日辰时,陈明进入皇城,向着永安宫而去。
细算起来,这是他第三次进宫,第一次是参加殿试,第二次是跟随太子进宫,第三次是到公主公主征兆。
每次来此的境遇不同,心情也千差万别。
初时战战兢兢,中间临危不乱,而今五味杂陈。
来金陵任职这么久,陈明还从未参加过朝会,不过他心中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
当朝皇帝勤勉,每天都坚持上朝,天子规定的上朝时间为五更天,五更天是卯时(换算下来以后是现在的清晨5点到7点)。
而官员们大都在寅时(凌晨3点到5点),便已等在前门外。有些住的较远的官员们,甚至前半夜便已经起床准备。
曾有文官以诗明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如果官员迟到,轻则罚俸,重则处以杖刑,一次最少二十大板。
二十大板打下去,皮开肉绽在所难免,但不管怎么样,第二天还是得乖乖上朝不然又是二十大板,次数多了,还会被直接革职。
不过规定是规定,处罚权最终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对于宠臣,即便是迟到几次也无关紧要,不会被真正处罚。
但对于那些本身就不那么讨皇帝喜欢的臣子,一旦迟到就要严重许多。
总之,还得看皇帝的心情。
另外,参加早朝也是个体力活儿。
首先,上朝期间不能如厕,毕竟没人敢以出恭的理由,打断众人讲话。
所以大多数官员起床以后都不吃不喝,这对年事已高的官员是很大的考验。
其次,朝堂之上没有座位,只能站立,而上奏的官员还需要跪着禀报,越是位高权重的官员上奏事情越多,时间也越长,半个时辰以上都很正常。
所以官员们会事先准备好特制的护膝。
这些都是陈明从他的好兄弟许观那听来的,想想都觉得难受。
陈明有公主腰牌在手,一路畅通无阻,到达永安宫门口,让宫女通报以后,他便安静地等待着。
很快,便有一个绿萝的侍女引他到一间无人的屋中待着,应是公主的书房。
陈明左等右等,始终未见到公主的身影,本来他恭恭敬敬地站着,站累了以后,他渐渐找地方坐了下来,其后,陈明觉得实在无聊,索性找本书看看。
女子所读之书,本就不多,此举又是为了解闷,那选择的余地就更小了。
最终,陈明觅到一个蓝册子,不知是何人所写,上面所述之事,由一首诗开篇: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传闻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回到家乡四川临邛。
有一次,他赴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家宴饮。
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
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相如亦早闻文君芳名。
相如、文君倾心相恋,当夜即携手私奔。相如一贫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孙怒其败坏门风而不分给她一文钱。
两人只好变卖所有东西后回到临邛开了家小酒铺。
每日,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来,卓王孙心疼女儿,又为他俩的真情所感动,就送了百万银钱和百名仆人给他们。
司马相如有财、有名后,又受皇帝宠幸,便宿娼纳妾,竟不理会卓文君。
文君因作《白头吟》以诀别。
陈明读到这里才明白,原来这就是古代的话本子,公主喜欢读这样的书,就跟21世纪的女性喜欢读言情小说一样。
故事本该在此已经结束,下半段却是这个故事的另一种说法。
传闻西汉时期,蜀郡成都有个叫犬子的人,因崇拜战国时期的名相蔺相如,便改名为相如。
司马相如自幼好读诗书,学习击剑,精通音律,但他家境贫寒,无以为生。
因与临邛县令王吉交好,应王吉邀请,司马相如前往临邛(今四川邛崃市临邛镇),住在都亭里。
临邛县里富户很多,例如卓王孙家有八百奴仆,程郑家也有数百人。
这两家共同商量,决定设宴款待县令王吉,司马相如随之同往。
卓王孙有个女儿名叫卓文君,她才貌双全,二八年华时曾经嫁人,不料未过一年丈夫过世,年纪轻轻的她便返回家中守寡。
纵然如此,她的爱慕者依旧无数。
直至在宴席上听到宾客司马相如弹奏起音律,一曲《凤求凰》弹过,满座宾朋皆拍手叫好,却只道琴声委婉动听,只有同样精通音律的卓文君知其曲中深意。
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将一封含有爱慕之意的书信委托卓文君的婢女转达。
他不知道的是,卓文君也被他的风度与才情所吸引。
卓文君读罢书信,内心激动的她当夜便去寻觅司马相如。
其后的故事大致相同,但是在结局上,却说司马相如读了卓文君所作之诗后,回心转意,放弃纳妾,与卓文君重归于好。
看完整个话本的陈明摇摇头,这后半段的故事分明是为了迎合女性所作,前边疯狂打压司马相如的出身,展现卓文君的优越,后边又给故事加上完美的结局,与那个时代的部分电视剧可谓换汤不换药。
读完这个以后,陈明刚想换个别的话本瞧瞧,忽听得外面传来动静,他赶忙起身,正襟危立,以待来人。
姚静姝刚刚进门,就见到陈明叩首而拜,她拿着手中的东西,走到书案前坐下才让对方起身。
姚静姝翻开其中一本奏折,细看之后方知,此乃雍州知州所奏,弹劾陕西官校欺压当地百姓,危害一方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