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广东每个工厂对新员工都要押一个月的工资,晓晓进新厂后为了省钱,常常是不吃早饭。因为厂里是没有早饭吃的,只有中午和晚上两顿一模一样的青菜米饭,而且量还少。就那样差的伙食打饭大妈的手还要抖两抖,大伙背地里管她叫“抖抖病大妈。”
饭堂只有一个长相标致四十岁左右的大妈和一个五六十岁很矮小猥琐的驼背老头俩人做饭。久了,听工友们说老板是祖籍本地的香港人,承包饭堂的本地人驼背老头是老板亲戚,大妈是外省打工的,据说离异,有一女儿在老家读书。大妈和老头姘居在一起,老头出钱帮她养女儿。难怪心那么黑。
全厂五六百人,除了少数十几个搬运工外,其余清一色女工,和大多数工厂一样,尤以未婚女工最多。因为招工启事写得最常见的招聘条件之一就是“十八岁至二十五岁未婚,”有的还只要二十二岁以下。后来人们发现,有这种年龄规定的厂各方面都不差,不是工资高就是条件环境好。凡是不择年龄的工厂大多数一般般甚至很垃圾,但也有需要技术的岗位要大龄女工,比如服装厂就没有未婚的规定,而且只要你有技术,会平车会电车会烫染印等熟练工,就是三四十岁也要的。
其实对于工厂只招未婚女生至今让人想不明白,因为二十几岁未婚男女是都要谈恋爱的呀!进了厂稳定下来刚刚做熟练很多还掌握一些技术了,因为谈恋爱了,或者老家有婚约的,又要请假回去结婚。结了婚很快就要怀孕生宝宝,那女工们都是要辞职的,工厂又要新招一批未婚女工,又要培训,熟练老员工带新员工重新来一遍。所以很多大厂每天都有人员流失,隔三差五的就要招新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没人认为那样不合理,甚至是一种歧视,对已婚已育女性的歧视。那时候还有一种奇葩的证件,“未婚证。”需要在老家的户籍室办,好像还要十五块钱的工本费。工厂有婚育规定的必须出示这玩意儿。
那是人口红利最好的时代,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往广东经济特区涌去。到处是年轻人,大街上成群结队,尤其是工业区下班的时候,全是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的年轻面孔。那时候基本工资不高,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希望。
晓晓新进的这个厂有几个是原厂的同事,晓晓就是听她们介绍才来的。伙食是很差,好在劳动与收获成正比。晓晓第二个月就拿了七百多。九十年代中期的七百多呀!她只留了几十块的零头,整数全还了因妹妹生病寄回去的借款。不久就收到了家里的信,是她妹妹代妈妈写的,问为啥不寄钱?晓晓无语极了,上次一下子给家里寄的两千块钱不还吗?
因为饭菜没有油水,菜也是天天顿顿都是水煮大青菜,那种青菜内地人都不喜欢吃,都是喂猪的,所以每时每刻都感觉饿。每晚加班到八点下班后肚子饿得咕咕叫不说还直冒清水。肚里是真的没有二两油啊!厂门口每天早晚有一个三轮车拉的一箱油炸面团,卖五毛钱一个。那是姐妹们的早餐和宵夜。就那样,晓晓那几个月除了生活必需品精打细算也还是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