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孙思邈回到了太白山。没过几日,师尊了尘真人就召唤他。孙思邈来到山巅,与师尊对面而坐。了尘道:“徒儿,你明年即将面对八八,六十四岁这道坎,不知你身体如何?”孙思邈道:“徒儿一切正常,并没有什么特殊变化。”了尘喜道:“看来你服用的天年丹,药力并没有损失。我再传你一套胎息功,以帮助你养生。寻常道士勤练此套胎息功,亦能度百岁乃去。”孙思邈道:“徒儿,谨遵师尊教诲,必将勤加练习。”
了尘道:“道家讲究服气,服气乃是胎息之精要。佛教《法华经》云:‘那些行住坐卧,身心不乱的佛,曾言气主心。心邪则气邪,心正则气正。’今人举手投足,喜怒哀乐,莫不由心,心之动息,莫不是气。气感意,意从心,心和则气全,气全则身全;气灭则神灭,神灭则唯有填沟壑矣。故医家诊病先诊脉,乃是观五脏与四时之气,查找病源。得病源,方能开药方。能察气的医家,必查病人用鼻或用口呼吸,用鼻者方合自然,五脏和,脉调气顺。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岐伯曰:食气者,则空灵而寿延;食谷者,多智而命限。’
凡服气练胎息功,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身有三万六千气孔,使其俱可纳气,则化为真仙,号曰真人。现传你胎息法:正强卧,徐漱玉津咽之,以鼻微微纳气,徐徐引之,莫令太极满,入五息,停一息,乃吐气。如此由首次至九十次,为一节,四节为一竟。时时习练,众病自除。”孙思邈道:“谢师尊传授,弟子定当勤加习练。”
话说京城的李百药为了写好《齐书》,一有空就读《史记》,学习其中的写史方法。他读得津津有味,正读道:“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李淑倩来找孙静,看见夫长,一副陶醉的表情,乐在其中。便走过来问道:“老师,你读书这么有趣味吗?我看你一副陶醉的模样。”李百药被打断并没有生气,而是笑道:“读书当然有趣味,你读懂了就会乐在其中。”李淑倩道:“什么悔之无及,老师你悔之无及吗?”
李百药笑道:“真是被你难住了,怎么跟你说呢?比方说有的人临终了,才开始珍惜自己的身体。有的人判罪了,才想着要从善。有的人病的起不来了,才想着要寻医问药。这些都是悔之无及。所以我们要从小就珍惜生命,小的恶行就要防范,没病之前就要注意养生。我悔之无及的事情很多,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学武。如果我是一个文武全才,面对任何危险都不会感到害怕。”
李淑倩道:“学武有什么用?干嘛要学武?”李百药道:“学武可以保护自己,让自己免受侵害。一个人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至少会遇上几件被人侵害的事。没有武艺,没有见识,自然而然就会被坏人侵害。学武可以保护家人,作为一个男人,时刻要保护自己的妻子,保护自己的孩子,没有武艺在身,始终觉得缺乏底气。学武可以保护家园,当自己的家园被山匪,被乱贼给屠戮的时候,有武艺在身便可以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家园,不被恶人践踏。学武可以保卫大隋,当敌人侵犯大隋时,可以亲上战场,杀敌立功,维护大隋的尊严,保护大隋的百姓免遭劫掠。”
李淑倩道:“老师学武这么好,我也想学武。”李百药笑道:“我都说了我不会武功。况且你一个女孩子学武干嘛?”李淑倩道:“我要当花木兰,我要当女英雄。”李百药笑道:“关键是我不会,我会的话,倒是挺愿意教你。”李淑倩问道:“那谁会呀?”李百药道:“好像雪寒就会。”
李淑倩听后撇下李百药就走,也不找孙静了。她风风火火跑回了学馆,去找杨雪寒了。杨雪寒见到她便问道:“什么事啊?你跑这么急,满头大汗的。”李淑倩道:“杨姑姑,我要学武。”杨雪寒诧异道:“你要学舞?”李淑倩道:“没错,我要向你学武。”杨雪寒笑道:“我也不会跳舞啊!怎么教你?”李淑倩道:“姑姑,你听错啦!我不是学舞,我是要学武功。”杨雪寒道:“这就奇怪了,你一个女孩子学什么武功?就算要打打杀杀,也是由男人们去。”
李淑倩道:“我要学花木兰,成为女英雄。”杨雪寒笑道:“难道你跟花木兰一样没有哥哥,需要你去上战场吗?”李淑倩道:“我不需要别人保护,我要自己保护自己。”杨雪寒道:“学武可是很辛苦的,你能够坚持吗?”李淑倩道:“就算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我不想将来悔之无及。”
杨雪寒道:“你这孩子又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话,听风就是雨?谁蛊惑你了?”李淑倩道:“没人蛊惑我,是我自己想学武,我觉得学武有很多好处。可以保护自己,可以保护弟弟,可以保护父母。”杨雪寒道:“如果真是你自己想学武,我可以考虑教你。你现在刚刚七岁,开始学武,也是最佳年龄。从现在开始学,学个十来年。应该就能成为高手,从此纵横天下,没人再敢欺负你。你便能保护你想要保护的人。不过你学会了武功,也不能去欺负别人。只是要教你武功,我还得征得爹爹的同意,他同意教你,我才能教你。”
话说孙思邈收到杨雪寒的一封信。信中询问是否能将他所传授的武艺,教给李淑倩,李淑倩想学武。孙思邈看后,感慨道:“现在的孩子也变了,竟然有女孩子主动想学武。她想学那就让她学呗,这又不是什么千古不传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