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的心猛地一跳!
来了!
他瞬间想起了苏尘在乌衣巷老宅里问他的话。
——“如果……你皇爷爷跟你说……”
——“你,信吗?”
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到了头顶。
他感到后背渗出了冷汗。
他定了定神,低下头,声音有些干涩地回答:“孙儿……不知。”
老朱似乎并没有在意他的回答,依旧望着远方,语气平静地继续说道:
“那是因为,咱大明,需要的是一个守成之君。”
“一个能够稳稳当当,将咱打下的江山,传承下去的君主。”
“而不是……宋神宗那样的变法之君。”
老朱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警告。
“变法,变法……”
“步子迈得太大,扯着了筋骨,是要亡国的。”
朱允熥的心脏,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
守成?
不变法?
那新政呢?
安国公呢?
天下万民呢?
他感觉自己的脑子乱成了一团麻。
老朱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挣扎,转过身,目光如炬地看着他。
那目光,仿佛能洞穿人心。
“允熥啊。”
老朱的语气忽然放缓和了一些,甚至带上了一丝长辈的温情。
“皇爷爷知道,这些日子,你心里不好受。”
“咱一直没有给你明确的支持,你……恨不恨咱?”
朱允熥猛地抬头,对上那双深邃的眼睛。
恨吗?
说一点都没有,那是假的。
他咬了咬嘴唇,最终还是选择了诚实,声音低低地道:“……有一点。”
老朱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意外。
他叹了口气,向前走了一步,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
“允熥。”
“今日,咱给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
“只要你答应咱,安安稳稳地,做个守成之君。”
“不再去折腾那些……新政,变法。”
“咱,就让你亲政。”
“这个大明的江山,咱就放心地交给你。”
轰!
朱允熥只觉得脑子里一声巨响!
亲政?!
皇爷爷……竟然许诺让他亲政?!
只要他……放弃新政?放弃安国公?
巨大的诱惑,如同潮水般向他涌来!
他几乎要站立不稳。
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不出任何声音。
答应?还是不答应?
答应,唾手可得的就是皇权!是皇爷爷的认可!
不答应……
他不敢想那后果。
他下意识地想要跪下,却又强行忍住。
苏尘的话,再次在他耳边响起。
——“能够不为别人的喜恶所动摇,这,才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
——“那将会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内衫。
他就那样僵直地站着,既不答应,也不拒绝。
时间,仿佛又一次凝固了。
不知过了多久。
老朱看着他那张苍白却倔强的脸,最终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
“罢了。”
“你……好好考虑考虑吧。”
“咱……也需要再考虑考虑……”
老朱转过身,不再看他,重新望向那沉沉的夜色,以及夜色中无边无际的大明江山。
高台上的风,更冷了。
……
淮王府。
朱允炆坐在书案后,脸色阴沉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怎么会这样?
那个他从未放在眼里的弟弟,朱允熥,当上皇太孙才区区一个月!
一个月啊!
那该死的科举改革,竟然真的在各地掀起了波澜?
那些泥腿子出身的新衙门,竟然真的敢执行东宫的命令?
朱允炆捏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他感觉自己像个笑话。
精心布置的舆论攻势,仿佛石沉大海,连个响动都没听到多少,反而让朱允熥借机立威了?
昨日收到四叔朱棣的密信,字里行间透出的催促和许诺,更是让他心烦意乱。
不能再等了。
他强压下心头的躁动,目光扫过面前的几位心腹。
刘三吾,齐泰,黄子澄,还有……方孝孺。
这几个月,他一直刻意低调,但现在,顾不上了。
“都说说吧。”朱允炆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东宫那个所谓的科举改革,你们怎么看?”
话音刚落,齐泰第一个站了出来,面色涨红,语气激烈。
“殿下!此乃动摇国本之举!”
“废弃经义,专取算学格物之流,是毁我儒家千年道统,乱我大明取士之基!”
“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尽是些市井小吏,商贾之徒,成何体统!”
黄子澄微微颔首,补充道:“齐大人所言极是。更何况,此令绕开中书,无视六部,仅凭东宫印玺便下达地方,已是坏了规矩。若不及时制止,恐后患无穷。”
刘三吾捋着胡须,痛心疾首:“圣贤之道,岂容如此践踏?此风绝不可长!”
朱允炆的目光,落在了从刚才起就一直沉默的方孝孺身上。
“孝孺,你的意思呢?”
方孝孺眉头微蹙,似乎在斟酌言辞。
他抬起头,眼中带着几分复杂。
“殿下,若论取士之法,自当以圣贤经义为本,此乃不易之论。”
他顿了顿,话锋却微微一转。
“然……算学、格物等,亦非全无用处。苏……安国公此前推行新政,于国计民生,确有补益之处。”
“只是……”方孝孺的声音低沉下来,“如今这般,将此等‘杂学’列为取士标准,甚至凌驾于经义之上,未免……过于激进,恐引天下读书人非议。”
他的话,让齐泰等人眉头皱得更紧,显然不满意他这模棱两可的态度。
朱允炆心中冷哼一声,方孝孺这点心思,他岂能看不出来?
不过现在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
“那依你们看,天下读书人,对此事是何反应?”朱允炆追问,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
这一次,众人的回答倒是统一了。
“回殿下,天下士子,无不视此为奇耻大辱!”齐泰斩钉截铁。
“各地儒院学宫,群情激愤,皆言此举乃乱政!”黄子澄附和。
刘三吾更是激动道:“老夫已收到无数门生故旧来信,皆愿为维护圣道,奔走疾呼!”
朱允炆听着,脸上的阴霾似乎散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冷酷的决断。
好。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天下读书人都反对……那就让这股反对的力量,再猛烈些吧!
四叔的信中说得对,要掀起更大的风浪!
朱允熥,苏尘……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