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山北麓,秋风习习。
这里是一处庞大的工地,木料石料砖瓦堆积如山,人来人往,搬瓦运木,担土负石,夯土筑墙,水泥厂、肥皂厂、被服厂、鞋厂,以及单独隔开的火药厂,一个个厂房正在建造,拔地而起。
自义军入驻南京城,总督府便投入大量资金,在南京城外适宜地址修建厂房,发展工业,繁荣经济。
只有工业,才能带动各行各业的兴盛,推动经济的发展!
水泥,建筑之基,文明之石。
整体性强、高强度、耐久性、防水性、防火性……
修路搭桥、建筑房屋,尤其是建造厂房……
这也是朱和垚念念不忘发展水泥的初衷。
水泥,石灰石与粘土高温煅烧而成,加上石膏,磨细后就是成品。
“大人,水泥厂建造好以后,每月可产水泥两百万斤,应能满足修葺城墙与建造道路所需。”
秦淮河边,堆满原料的工地上,南京知府刘文石,兴致勃勃向朱和垚禀报。
他之所以难以兼顾银行的事情,就是因为政务繁忙,光是这些工厂建造,就已经耗费太多精力。
李之芳急道:“工厂什么时候才能完工?何时才能投产?”
修建道路,建造厂房,以及建筑房屋,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水泥。到了冬天,天寒地冻,许多建筑都要停下。
对于他来说,清军随时来攻,修葺城墙要塞,重中之重,这也是他一直寝食难安的原因。
他现在已是实实在在的“叛逆”,而且还是“江南贼首”朱和垚的未来岳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只能死心塌地辅佐女婿了。
“李大人,不用等厂房修筑完毕,大概要半个月,水泥就可以投产,用在城墙及要塞修建上。”
刘文石恭恭敬敬,估摸着说道。
李之芳是大人任命的江苏巡抚,职权上管不到南京的政事。不过李之芳是大人的泰山,无论义军中大小将领官员,都要礼让几分,他也不能例外。
“刘大人,增加人力,最好能早些投产,造出水泥!清军随时来攻,不可懈怠啊!”
李之芳郑重叮嘱道。
如今是秋末,没有多少政事,他苏州南京来回跑,不辞辛苦。
“李大人所言极是!下官一定尽力!”
刘文石连忙道。
朱和垚点点头,他看着周围的厂房修筑,心中也是充满了期待。
生产水泥,首要是建造厂房,用于工业生产,发展经济。
相辅相成,则是道路交通,要想富、先修路的模式完全复制。
其次,城墙要塞炮台等的修葺修建,同样需要大量水泥。
次之,南京城内外街道,以及总督府治下所有的坑坑洼洼的土路(主要是官道),他都要一一修建。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许可以列一个五年计划,有条不紊推行。
“大人,军政庶务支出,军中的饷银,官员的俸禄,光靠火耗之利,恐怕远远无法支撑未来之计。与日本的贸易尚无进展,恐怕还要另寻他法。”
在其位,谋其政,对总督府庞大的银钱支出,李之芳头疼。
修路搭桥,建造厂房,需要的银钱何止千万。银行的铸币只能顾及眼前,肯定无法顾及长期度之。但不兴建工厂,又没法谋财。
钱从那里来,这是总督府目前最大的掣肘。
“李大人所言极是!”
朱和垚点点头:“兴建厂矿,造船造枪,势在必行。以大人之见,如何筹集银钱?”
“大人,以下官之见,江南之地,多有士人在外为官,京城供职者比比皆是,不如颁下公文,使其向总督府捐纳,违者以“汉奸”论处。如此一来,必可解总督府燃眉之急!”
李之芳眼睛放光,朱和垚胸口如遭重击,他看着李之芳,一时愣住。
刘文石同样瞪大了眼睛,满眼错愕。
江南仕宦多如牛毛,为清廷效力者不知凡几。黄锡衮、叶方蔼、高士奇、毛万龄、昆山三徐、王鸿绪等等,只要拿这些江南仕宦开刀,何愁拿不到银子。
“大人,南京初定,拿江南这些豪族仕宦开刀,只怕会人心浮动?大人三思。”
刘文石心神不定道。
江南仕宦豪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如杭州的黄洪钱顾四大家族,又如昆山戴叶王顾李五姓,勾连往复,牵一发而动全身。总督府一旦对江南仕宦豪族动手,难免引起动荡不安。
“总督府财政告紧,银钱短缺,向民间募集银钱,古以有之。大人刚入杭州,不也向杭州士绅募捐吗?如今总督府官员空缺不少,若是迫不得已,可让百姓捐纳,赐以官职,也无不可。”
李之芳不满道:“江南文人,有骨气者太少,唯以功名利禄为重。拿他们开刀,既可以充盈府库,也可震慑宵小,以正人心。要不然,督府需要那么多银子,从何而来?”
李之芳话里话外,似乎很不满意刘文石的小心。
这些江南读书人,一边为清廷出谋划策,享受富贵,一边在地方被士民所尊崇,名利双收。
就比如现在,义军破了南京城,前来投诚者寥寥无几。这些人似乎还在观望,想着左右逢源,为自己留条后路。
世上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朱和垚点头又摇头。
点头是同意李之芳对江南士族处置的看法。
对这些身在京城、享有既定利益的江南读书人及他们的家族,他似乎太过仁慈了。
但他又绝不能接受以捐纳的方法,来解决总督府财政不足的困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士民捐纳,的确可以弥补财政困难。但捐纳泛滥的结果,则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捐纳得官的官员,多会选择收受贿赂,刮取民脂民膏,吏治一坏,盗贼四起,各种政治社会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这不是饮鸩止渴,在找死吗?
“捐纳就算了,以后也决不能再提。要不然,我会被世人骂娘的。”
朱和垚看着刘文石,轻声问道:“南京的去辫令与废除缠足令,有张贴榜文吗?”
刘文石回道:“回大人,已经张贴榜文,传告四方百姓,但似乎效果不是太好。”
义军进入南京,军政大事纷杂,去辫令虽然下达,但核查上难免不够严密。
“在报纸上刊登去辫令,遍告江南士民,自去辫令刊登日起,凡十五日内没有去辫者,以汉奸论处,处三年以上牢狱之刑。此外……”
朱和垚继续道:“在报纸上告天下百姓,凡在江南以外为清廷官员者,三月之内没有弃官,同样以汉奸论处。将他们的名字都登在报纸上,我倒要看看,官员与他们的家族,作何抉择?也让江南的百姓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一番嘴脸!”
他平定了江南大部,江南士绅们帮了他吗?
没有。
他征战四方,需要这些人吗?
不需要。
他要治理地方,缺这些人吗?
无伤大雅。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给他们面子?
事关汉家江山,既然这些人还想左右逢源,甚至想跟着清廷博取功名,他就砸了他们的饭碗,断了他们的念想。
“大人,江苏富裕,就交给下官去做吧。”
李之芳请令。
“那就辛苦李大人了。”
朱和垚继续道:“李大人不妨等报纸上刊登了去辫令,以及为官者的名单以后再做打算。让舆论先发酵发酵,子弹飞一会,再动手不迟。”
可以让李之芳先做恶人,他再出面调和,恩威兼施,也许能解决部分财政上的短缺。
李之芳领令。
高青已经来了南京城,主要负责报纸的事情。也许明日一早,最迟后天,这些政令,就会面世,告诸天下了。
“说起来,震慑江南士绅豪族只是第一步,这第二步,是从根本上解决府库不足的困境。”
朱和垚道:“既然总督府已经有了江南银行,便可以江南银行的名义发行国债,许以利息,用来融资,确保总督府的各项政令推行下去。”
“国债……”
无论是李之芳还是刘文石,都是吃惊。
大人思维敏捷,脑筋转的太快,他们怎么也跟不上。
“所谓国债,不过是士民购买银行的债券,几年后再去银行兑换回来,本金加上应得的利息。购买的国债越多,年限越久,利息就越高。”
朱和垚耐心向二人解释。
“大人,这似乎与钱庄一样,此法可取。不过……”
刘文石恍然大悟,跟着道:“大人,要百姓购买国债,恐怕不太容易。即便是严刑苛法,若是义军不能在江南立足,谁会购买银行的国债?”
“大人,刘大人所言极是!距离南京光复,已经足足月余。清军随时来攻,谁会将身家性命,寄托在这国债之上?就说眼前这些厂房修筑,恐怕也会毁于一旦。”
李之芳心头,始终忧心忡忡。
清军之所以没有前来攻打南京,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江西安徽战事胶着,无法抽身。
另一个原因,则恐怕是因为犹豫观望,要集中兵力再来攻打。
至于国债,义军能在江南立足是前提。要不然,没有几个人会买那些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