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局势其实已经很明朗了,唐玄宗昏君之势已成。
从前期励精图治到后面的纵情声色,这难道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或许李隆基骨子里就是一个耽于享乐之人。
早期的时候,虽然表现出的是一副英明神武,颇有先祖在世的模样。
可本质上,李隆基也是一个富贵公子罢了。
只是与大多数的富贵公子相比,他更狠辣,更果敢,也能暂时压制心中的欲望罢了。
和李世民这样真正的马上天子比起来,他还差的远!
一个正常的王朝建立之初,虽然比起前朝而言或许富贵不足,但却是进取有余。
国家穷是穷了些,一切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这是欣欣向荣的局面。
与其说是李隆基缔造了开元盛世,不如说是时代选择了他。
在他所处的那个时期,本来就已经到了王朝鼎盛的巅峰,就算此人不是李隆基,换另外一个皇帝上台,但凡他安分一些,不那么作一些,都能成就出一个盛世来。
诚然,李隆基的功绩也不能全盘否认。
当时的局面,内刚刚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韦氏的叛乱。
外还有姑姑太平公主虎视眈眈,妄图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这种情况下,不是果敢狠辣之人,实际上很难将局面处理的很好,就算后面平息了,所花费的时间很难说会比李隆基长多久。
再加上早期的时候,还算英明神武的他任用各种人才,最终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互相成就了这么一个盛世明主。
怪只怪他活的太久了。
但凡在开元十九年去世,他一生微不足道的污点都会被人习惯性的忽略,但那无边的功绩却是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的。
一个空前绝后的千古一帝怎么都跑不了了。
可惜,凡事都有例外。
于李隆基而言,寿命太长,反而成了毁灭的根源。
李世民一眼洞悉了这点。
面对现在姜饼讲述他如何如何耽于享乐,心理预期其实已经降低到了极点。
不就是当昏君吗,这他可太熟了。
当年他表叔做的事情,李世民现在可还历历在目呢。
姜饼顿了顿,喝了口清茶。
故事说到这里,其实唐玄宗的形象,李世民等人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接下来就是好好说道说道,这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
“其实,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源,无法简单的归结为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作乱,从当时的局面来看,他是由各方矛盾所构成的。”
听见这话,李世民正襟危坐,想要好好听听到底是什么原因。
“其一,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后来的白居易长恨歌中是这样描述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当时的社会制度,男儿被视作传宗接代的象征,同时一个男孩也能作为家中的一名劳动力,能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可就是因为杨贵妃的一朝得势,受尽了宠爱,连带着她的家人亲眷也是财禄通天。
这极大的刺激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一度达到扭曲的程度!”
李世民认同的点了点头。
生个男儿,要读书习武,至少二三十年才能勉强达到卖与帝王家的程度。
即便如此,还要和无数人争抢一个位置,哪怕最终胜任了,又得处心积虑向上爬,十年、二十年,直到头发花白,双眼朦胧了,或许才能到熬到个四五品官的程度。
或许在普通人的眼中,已经是高不可攀的大人物了。
即便如此,在面对杨贵妃的亲眷时,还不是得卑躬屈膝,说尽好话。
前者凭自身努力,花费十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得到的东西。
后者只消凭贵妃娘娘的一句话,便唾手可得。
这样严重的心理落差,怎会不让人觉得不平衡呢。
“其二,则是阶级矛盾。”
姜饼继续道: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但真正根本的问题,还是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由于当时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李隆基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