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红瓦顶、燕尾脊,地道的闽南建筑,门楣上悬着艺术字体的“二吾民宿”四字。
进了二吾民宿,按规定交了房租,李聪便一一安置了住处,又热情地招呼道:“康老师、赵老师、沐老师的三间房,都在二楼。一会儿仔细着点,楼梯有些窄,怕你们不习惯。”
“王姨,我也是刺桐人,习惯着呢。”
毫无疑问,李聪口里的沐老师,便是顾小喜的学弟沐川了。
“哟,这么巧呢。”
“可不巧吗?小沐还是小喜的学弟,都一个传媒学院的。”
“咋不早说呢,老顾办事也不靠谱,”李聪嗔怪道,转又对准备上楼的沐川说,“过来阿姨这,我给你们打个九折。”
“不了,王姨,下次吧。下次我还来。”
“那行,阿姨记着。小喜——”
李聪向顾小喜努努嘴。
接到母亲大人的指令,顾小喜没有理由反驳,便一边安慰自己要有服务精神,一边大跨步向前走,笑吟吟地拎起赵兴的拉杆箱:“我来,我来,赵老师。”
“这个很重,顾小姐。”赵兴忙要拦。
“我力气很大的。叫我小顾好了。”顾小喜径自往前带路。
比赵兴年龄还大的那位,名唤康捷,他见顾小喜动作麻利,手劲奇大,不免有些讶然:“这箱子有四十斤呢。”
“没问题,康老师请放心。”
沐川也轻声笑道:“顾学姐是真的行,康导您放心。”
顾小喜用目光杀了沐川一次,心里品咂着“康导”二字,暗想这莫不是一位导演。这点心思勾动了一些尘封往事,搅得顾小喜心里隐隐不安。
民宿里原先的几位租客,见着新人来了,好奇者都不免探头看了几眼。租住多日,顾小喜女汉子大力士的人设,他们早就领教过了。只不过,走在顾小喜身边的沐川,却以要风度不要温度的行头,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好俊的男生。”
“嗯啊,好靓仔!”
听得这些赞语,沐川不仅不羞涩,反而大大方方地抬首,像是要让别人看个够。
宛若一只孔雀,嗯,一只骄傲的孔雀。
对,四年过去了,顾小喜对沐川的印象,还停留在当年。
5
“几个月后,陈三从广州回到潮州府衙,就择了吉日,准备迎亲。这时他在潮州城制造传闻:‘陈三就要迎娶五娘啦。’林大鼻他……喂,你在听吗?”
沐川敲敲石桌,瞪住对面坐着玩手机的顾小喜。
顾小喜怔了怔,才回道:“对不起,对不起,我刚在回微信。”
“拜托,学姐,我们在对戏好吧?明天就要彩排了,你这么敷衍真的好吗?”沐川皱起眉,川字形的那种。
顾小喜自觉理亏,正要道歉,忽而听得微信响了一声。
对方来的是语音。
鬼使神差的,或者说是条件反射式的碰了语音键,“对什么戏啊,电影票我都买好了”的一道男声,响亮地炸开在顾小喜耳边。
沐川神色一变,顿然从不耐变得紧张起来,直勾勾盯住顾小喜。
“你……”沐川欲言又止。
“我还有事,半个小时可不可以?”
“可以,”沐川沉着脸,“这是你朋友?”
“嗯,男朋友。他过生日。”
“男性朋友?”
“男朋友。”
彼时,对于沐川咬文嚼字般的追问,顾小喜是有些不舒服的,而沐川的情绪,则肉眼可见地起了变化,从皱眉黑脸,到扬起脖颈,伸手撩了撩额前的碎发,唇边逸出迷之微笑。宛若一只孤芳自赏的孔雀。
然后,这只孔雀说:“今天就到这儿吧,我也很忙。”
彩排前的一场对戏,就此草草结束。不过,在那一次校园文艺汇演中,沐川和顾小喜所主演的梨园戏《陈三五娘》,却得到了评委、观众的一致认可,还收获了一批cp粉。
这也不奇怪。在一众同质化严重的唱跳节目中,突然出现了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戏曲,这本身就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八年来过去,“古南戏活化石”的艺术魅力,自然非同一般。
6
海蛎煎、石狮甜果、黄金五香卷、面线糊、姜母鸭、土笋冻……
刺桐的特色菜,碗挨碗、碟碰碟地摆了一桌。
“刺桐菜的烹调手法有很多,蒸、炒、炸、烩、烤、煎、淋、烧、卤、煨、炖这些技法,全都有。来来来,别客气啊。”顾长顺笑眯眯地说。
“好。”
“这都是顾叔叔做的菜?”沐川一边舀面线糊,一边问。
“面线糊、姜母鸭是我做的,其他的都是老板娘做的,嘿嘿。哦,土笋冻是买现成的。”
李聪接笑着接过话:“平时都是蒋师傅在做菜,这阵他回老家去,还没销假。我夫妻俩手艺就差了点,大家多担待些啊。”
“阿姨太谦虚了,阿姨、叔叔的厨艺一点都不比大厨逊色。”
二吾民宿,比起其他民宿而言,自有一番特色。一是处于历史底蕴深厚的小巷之中,颇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便利;二是经营方式十分灵活,租客可以选择包餐和不包餐两种方式。
至于这包餐的质量嘛……
大家都一个字点评:值。
比如,坐在沐川旁边那位社畜陈爽曾算过一笔账。
此处距离上班地点虽有三公里之远,但她上下班可以搭小白,两块钱便能到巷子口。再想想并不高昂的房租,每晚都能吃到的各色刺桐菜。这么一来,每个月能节省六七百且不说,生活品质远比在外与人合租要高得多。
陈爽人如其名,为人爽朗得很,很自然地从沐川手中接过勺子,也舀起了面线糊:“三位老师今天有口福啦。平时我们都是各吃各的,只有周日才一起吃饭,看,多热闹啊。”
“小陈平时上班远不远呐?”康捷也乐呵呵地搭话。
“有点远。不过,有小白呢!”
“小白?”康捷有些困惑。这名儿,听起来像是一种交通工具,但康捷刚到刺桐不久,出门不是步行就是打的,倒没注意这个。
“哎!就是我们刺桐古城里的一种交通工具啦!一种小巴士车,随招随停,大概能坐六七个人。可方便了!”
说着,陈爽又把手机掏出来,给康捷看她下载的App:“呐,现在还有预约功能。只是咯,用的人不多,不太好使。”
有道是,入乡随俗,康捷也听得来了兴趣:“回头我也坐坐小白。嘿嘿!”
他正转头看沐川,但见他连嗦了两口面线糊,啧啧赞道:“这面线糊!这海鲜汤!地道!比馆子里还做得好。那些流水线造出来的饭菜,乍吃滋味浓烈,但却耐不住细品。”
在刺桐人的日常生活中,油条搭着面线糊,往往就是一餐饭——尤其是早饭——的标配,既寻常易得又最考验功力。最地道的面线糊,要诀全在面线、底汤本身。
面线拉得像发丝儿一般细而不断,莹然透亮,劲道十足;汤底则以大骨头或是海鲜汤来熬制,草鱼、梭子蟹、虾米则要先分开熬制,再倒在一起熬成浓汤,方才合格。
顾长顺听得这话,直夸沐川有见识,又咧嘴笑道:“这话说得不全对。以前吃饭没多少油水,油腻的大骨汤才受欢迎。现在生活开得好了,大家的口味也清淡起来,大骨汤就换成海鲜汤了。你要是喜欢大骨汤的,下次顾叔叔给你做。”
“好,谢谢顾叔叔,”沐川说,“我十岁的时候才跟着家人搬到刺桐,这些老规矩都不知道呢。”
闻言,顾长顺更是来了精神,打开了话匣子:“嘿!那我再跟小伙子讲几句。开锅之后,最好是用一尺长的甘蔗来搅拌。哦,大铁锅的,都是用大铁锅。火要调小点,不断打磨碾碎,隔一时就要把甘蔗伸到锅底搅拌一次。前前后后,差不多要半小时。”
“啊,这……甘蔗的作用是……”沐川大是意外,不觉瞪圆了眼。
“要把甘蔗里的糖分溶解到汤汁里啊!咸咸甜甜,那才够味。出锅之后,最好是再点几滴高粱酒。嘿!你没吃出来吧?”
沐川忙用调羹舀了一勺,放进口中慢慢品咂,这一咂,甘蔗的清香,高粱酒的浓醇,一丝不漏地渗入舌尖,回味无穷。
“甘蔗嘛,我老顾这里是从来不缺,”顾长顺嘴巴往巷尾努了努,“我家的糖厂就在那边。”
作为“寻常小味”糖厂的老厂长,顾长顺说起糖来就精神头十足。如不是李聪对他频频皱眉,接下来他大概又要说一堆车轱辘话了。
于是,在李聪的引导下,一桌人说说笑笑地吃菜,每个人的情绪都有被照顾到。看着一桌地道的刺桐菜,沐川只觉食指大动,一口气把菜品尝了个遍,抬眼时碰到顾小喜忍笑的神色,便说:“学姐,一会儿带我们再逛逛呗。去坐坐小白。”
顾小喜忙摆手:“这我可带不了。小白进不了巷子呢!”
“你这格局小了不是?”沐川调侃道,“叔叔阿姨都是‘街巷文化大使’,你就不考虑考虑发扬一下,将来做个‘街道文化大使’?”
“不考虑,我只管这几条巷子。”顾小喜嘻嘻一笑,不接他的话茬。
先前,她在帮老顾值守的时候,突然间遇到沐川,见他嬉皮笑脸毫不意外的神色,顾小喜便猜测这不是什么偶遇。只不知,她并不知道,他来寻她所为何事。
正胡思乱想,顾小喜被老妈李聪唤了一声,问她开饭前是否记得,把保温壶里的面线糊给吴老送上楼去。顾小喜忙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