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大唐皇帝降旨封,钦差玄奘问禅宗。
坚定心志磨砺志,专心修持登鹫峰。
边疆远行经过多,云山重重难度多。
自此别驾西行去,秉教迦持悟大空。
在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天,唐王和众多官员亲自送别玄奘离开长安。他们日夜急行,迅速抵达法门寺。寺中的住持上房长老和五百余僧人列队接待,献上茶水。茶后,大家共进斋饭,斋毕已是黄昏。
此时,寺中的僧人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佛门的定旨,以及三藏法师前往西天取经的缘由。有人说前方水路远,山高;有人说途中有猛兽虎豹;还有人提到,险峻的山岭、陡崖难以攀越;有的说,途中可能会遭遇毒魔恶怪。三藏法师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指着自己的心,几度点头。大家不解其意,纷纷合掌问道:“法师为何指心并点头?”三藏答道:“心生则魔生,心灭则魔灭。我在化生寺曾立下大誓愿,不是我不尽力,而是这份心愿已定。这一趟,我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让法轮回转,愿圣王的江山永固。”听完后,众僧无不赞叹,纷纷称他为“忠心赤胆的大阐法师”。
接下来,大家请他上榻安歇,三藏法师也顺从地休息了。
第二天,竹声敲打着残月,鸡鸣声随清晨的云雾响起。僧人们准备好茶水和斋饭,玄奘穿上袈裟,上到正殿,先前礼拜佛像,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因肉眼愚钝,不识真佛形象。今愿立誓:途中遇庙烧香,遇佛则拜,遇塔则扫。愿佛慈悲,早现真身,赐予真经,传承东土。”拜完佛,回到方丈进餐。
餐毕后,二从者整顿好鞍马,催促赶路。三藏告别法门寺的众僧,众僧不舍,送了十里远,含泪回去。三藏继续西行。此时,天气正是秋季,四周景色如诗:
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杨红叶坠。
路途烟雨故人稀,黄菊丽,山骨细,
水寒荷破人憔悴。白红蓼霜天雪,
落霞孤鹜长空坠。依稀黯淡野云飞,
玄鸟去,宾鸿至,嘹嘹呖呖声宵碎。
三藏法师和随行的弟子行了几天,到了巩州城。城中的官员早已得知消息,恭迎他们入城,安顿他们过夜。第二天清晨,他们继续启程。一路上,途中的食物和饮水匮乏,几经辗转,三日后他们终于抵达了河州卫,这也是大唐的边境。
当地的总兵和僧人们早已收到通知,知道是钦差法师玄奘上西方取经,大家对他无不恭敬。于是将他接待到寺中,安排晚餐和住宿。晚餐后,二从者给马匹喂饱,准备启程。清晨,僧人们准备了茶汤和斋饭,再度送别三藏法师。斋毕,三藏法师和随行的弟子继续离开边界,向西进发。
此时秋深,天寒地冻,清霜覆盖,鸡鸣得早。三藏和随行的两名弟子骑马前行,经过数十里,遇到一座山岭,便开始在崎岖的草丛中寻找道路。由于道路难走且容易迷路,他们心生疑虑,正在犹豫之间,突然失足,三人和马一起跌入了一个坑坎中。三藏心中一慌,随从的两位弟子也非常害怕。正当他们惊慌失措时,突然听到坑内传来一阵哮吼声:“拿将来!拿将来!”只见一阵狂风吹过,五六十个妖邪从里面涌出来,纷纷把三藏和随行弟子抓了起来。
三藏心中极为恐惧,偷眼观察,看到妖邪中坐着一位魔王,模样十分凶恶,威风凛凛。这个魔王的形象如下:
身体雄伟,气势逼人,眼中电光闪烁,雷声震动四周。
嘴巴张开,露出锋利的锯牙,腮边有凿齿,身上披着锦缎,脊背上有斑纹。
身上稀少的钢须,钩爪像霜一样锐利。
他令东海的黄公和南山的白额王都感到恐惧。
三藏看到这一切,心神恍惚,感到魂飞魄散,随行的两位弟子也吓得浑身软弱无力。魔王下令捆绑三藏一行人,准备吞食。就在此时,突然外面传来喧哗声,有人报告:“熊山君和特处士二位来了。”
三藏抬头一看,前面走来的是一位黑汉。你问他长什么样子:
这位黑汉勇猛且胆量十足,身形轻盈,力大无穷,穿越水面轻松自如,林中奔跑也威风十足。
他习惯了大自然的力量,所以外号为“山君”。
紧接着,他后面走来的是一位胖汉。你问他又是怎样的模样:
这位胖汉头戴双角冠,肩背挺拔,穿着青色衣服,步伐较慢。
他是个田地能手,因此被称为“特处士”。
这两位来者摇摇晃晃走进来,魔王见状赶忙迎接。熊山君对魔王道:“寅将军,最近得意,值得庆贺!”特处士则说道:“寅将军的风采胜过平常,实在值得高兴!”魔王回答:“多谢,二位近来如何?”山君答道:“一切安好,守旧无事。”处士则答:“一切随时而定。”三位互致问候后,各自坐下谈笑。
此时,三藏和两位弟子仍被捆绑着,痛苦得哀叫。那黑汉问:“这三人是什么来历?”魔王答:“他们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处士笑道:“是否准备好款待客人了?”魔王笑道:“太过奉承了。”熊山君说道:“不可一口吃尽,取二人食,留一人可也。”魔王点头同意,随即指令手下妖怪,将两位弟子剖腹取心,剁碎其尸体,将心肝奉献给山君和处士,四肢则被妖怪们分食,剩余的骨肉则分给其他妖怪。只听得“啯啅”之声,仿佛猛兽啃食羊羔。
三藏几乎被吓死,这就是他出发长安后的第一场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