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谢了啊王哥。”
李东生跨上自行车,让妙妙坐在前面的横杠上,小心地扶着她,另一只手拎着饭盒。
“爸爸,那个肉肉真好吃!”
妙妙坐在车杠上,小腿晃悠着,还不忘回味刚才的红烧肉。
“好吃也不能天天吃,肚皮该撑破了。”
李东生笑着蹬动自行车,车轮轻快地转动起来,“回家还有好东西呢。”
“还有啥?”
妙妙立刻来了精神。
“回家就知道了。”
李东生卖了个关子。
父女俩回到家,还没进院子,就看到院门敞开着。
李秋生正蹲在院子中央,围着一个用破雨布盖着的大家伙仔细检查着什么。
“秋生叔!”
妙妙眼尖,先喊了一声。
李秋生闻声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灰,脸上带着兴奋。
“哥,妙妙,回来了?东西我拉回来了,一点没磕着碰着,你看,盖得严严实实的。”
李东生停好车,把妙妙抱下来,走过去掀开雨布一角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
“行,辛苦你了。快进屋,给你带了饭。”
他把饭盒递给李秋生:“厂里食堂打的,还热乎着呢。”
李秋生接过来,入手温热,打开一看,白米饭配炒鸡蛋和白菜豆腐。
“嘿,谢了哥!”
他也不客气,刚才拉车可是费了大力气,早就饿了。
陈老太太听到动静,也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李东生和妙妙回来,脸上露出笑容。
“回来了?哎呦,秋生也在,快进屋吃饭。”
李东生招呼着:“婶子,你也一起吃点。妙妙,去洗手。”
几个人进了屋,李东生把厂里打的饭菜倒出来,加上家里原本准备的一些简单的吃食,倒也摆了半张桌子。
李秋生是真的饿了,端起碗就大口吃起来。
陈老太太知道妙妙吃了就不管她了,自己也动了筷子。
李东生简单扒拉了几口饭,心里还在想着下午的事情。
吃过饭,李东生没歇着,又拉着李秋生出门了。
机器买回来了,但配套的东西还得去琢磨。
兄弟俩合计着,先去废品站和一些旧货市场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淘到些便宜的边角料和结实的线。
一直忙活到傍晚,天色擦黑,兄弟俩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了家。
还没进门,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女人叽叽喳喳的说话声。
推开院门,只见金花和二姐陈晓燕正围着那个盖着雨布的大家伙,一脸好奇地指指点点。
陈老太太坐在一旁的小马扎上,也是满脸疑惑。
金花和晓燕今天去镇上卖东西,忙了一整天,收获不错,回来的时候还挺高兴,结果一进院子就看到了这个庞然大物。
“婶子,这啥玩意儿啊?方不方圆不圆的,看着像个缝纫机,可哪有这么大的缝纫机?”
金花纳闷地用手拍了拍雨布,发出沉闷的响声。
二姐和晓燕也凑近了看:“是啊,看着铁疙瘩似的,死沉死沉的。东生弄回来的?”
陈老太太摇摇头:“下午秋生拉回来的,盖着布,我也没看清是啥,就听东生说是买的机器。”
“买机器?买这干啥?”
金花更糊涂了。
这时,李东生和李秋生走了进来。
“回来了?”
金花立刻迎上去,“东生,这院子里是啥啊?神神秘秘的。”
晓燕也看着李东生:“是啊三哥,买这么个大家伙,花不少钱吧?干啥用的?”
李东生看着三个女人好奇的样子,故意卖了个关子,走到那机器旁,一把掀开了雨布。
“嘶——”金花和晓燕同时吸了口凉气,眼睛瞪得溜圆。
雨布下,露出一台泛着金属光泽的机器。
虽然布满了灰尘和一些油污,但整体结构清晰可见,压脚、针杆、巨大的线轴架子,还有一个连着电线的踏板和电机……
这分明就是一台缝纫机,但又跟她们平时见过的家用缝纫机完全不同,更加粗犷,更加复杂。
“这……这是缝纫机?”
晓燕有些不确定地问道,围着机器转了一圈。
“对啊。”
李东生笑了笑,从兜里掏出中午顺手揣回来的几块厚实的皮革边角料。
“光说是缝纫机不准确,这叫工业平缝机,专门对付硬家伙的。”
他把皮子放到压脚下,示意了一下。
“喏,你们之前不是愁那皮子不好缝吗?有了它,就不是问题了。”
“用电的?”
金花眼尖,看到了电机和电线,“这玩意儿……能缝皮子?”
她还是有些难以置信,她们之前试过,家里的缝纫机根本扎不透那些厚皮子。
李秋生在旁边帮腔。
“嫂子,二姐,你们是没看着,这机器厉害着呢!”
“卖机器那老板当场就试了,咔咔几下,老厚的皮子,跟缝布一样轻松!”
李东生拍了拍机器外壳:“这可是给你们的投资,以后能不能吃上肉就看你们了!”
他半开玩笑地说道。
金花和晓燕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震惊。
她们都是做惯了针线活的人,自然明白一台能缝厚料子的电动机器意味着什么。
“这……这得试试!”
金花跃跃欲试。
接下来的几天,李家小院就没安静过。
白天,李东生和李秋生该忙啥忙啥,而金花和二姐,晓燕则一头扎进了研究这台德国机器里。
陈老太太也时常在旁边看着,偶尔递个线头,搭把手。
一开始,三个人还有些手忙脚乱。
这电动的家伙什跟手摇脚踏的完全不一样,速度快得吓人,力道也大得惊人。
不是线绞在一起,就是针直接把皮子扎了个大窟窿,要么就是缝得歪歪扭扭,跟狗啃似的。
“哎呀!慢点慢点!这玩意儿跟脱缰的野马似的!”
晓燕一脚踩下去,机器猛地发出一阵轰鸣,吓得她赶紧松开,皮子已经被带歪了老远。
金花相对沉稳一些,但也废了好几块皮料才慢慢摸到点门道。
“得轻轻踩,一点一点给劲儿,跟哄孩子似的。”
她总结经验。
几个人互相打气,互相提醒,遇到难题就一起琢磨,实在搞不定了,就等晚上李东生回来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