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次召见的目的是为了安排后勤调度,确保战争期间补给万无一失。
军需准备非一日之功,不可轻视。
在章台宫中:
李斯等人躬身敬礼,恭谨地回应始皇的要求:“臣等定不会让陛下失望,定在十五日内筹齐大军所需的粮草。”
始皇点头,威严地吩咐:“李斯,朕相信你能办好,但粮草运输必须绝对保密且顺利进行,任何人不能得知此事的进展。”
李斯应道:“请陛下放心,臣自会妥善处理。”
“嗯,退下吧。”
“喏!”
另一边,冠军侯府中黄享匆匆前来找赵牧。
“公子,请问您是否在提取这类物质?”
黄享展示了一个手掌大小的透明晶体,询问道。
赵牧接过,笑着说:“是这个东西没错!”
阳光下,这块透明晶体虽含有杂质,但基本能替代水晶使用。
他问道:“这样的玻璃可以做得更大吗?”
黄享稍作思考,肯定地点了点头:“完全可以,属下这次就是为了确认这点来的。”
赵牧说:“可以全力赶制,但这几天不需要着急。”
接着他又问:“五天内能生产多少机关鸟?全力以赴的话!”
黄享看着赵牧严肃的表情,略微犹豫片刻后,拱手说道:“禀殿下,大约有五千只。”
赵牧心中估算一番后点头道:“大约五千,也行。
务必在五天内全力制造机关鸟。”
他又补充道:“至于玻璃,可以暂时搁置。”
“到时候我也会安排武库令那边协助你们。”
听到这些话,黄享心里明白了大秦帝国即将有所动作,于是恭敬回应:“遵命!”
等黄享离开后,赵牧坐在庭院中陷入了沉思。
尽管大秦帝国能在短时间内产出这么多机关鸟,但他认为这其中的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不仅是因为工具落后,可能也与制度有关。
墨家和公输家都是由赵牧举荐,自然对其忠心不二;所选出来的人才也非常精干,在制造上并无问题,但对武库令这边,赵牧却没那么有信心。
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改进计划,前往咸阳宫面见始皇帝,呈报了他的提议。
章台宫内。
始皇帝惊讶地问道:“改革武库令?”
赵牧坚定地点了点头:“是的!儿臣以为,现在大秦正处关键发展期,生产和制造业决不能滞后。
要扩大规模增加人手,也要改进体系以提升效率。”
始皇帝思考了一会儿,问道:“你打算如何做呢?”
赵牧恭敬答道:“现今武库令按月发放俸禄,与生产量无关,导致工匠缺乏积极性。
但如果改成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定能激发生产动力。”
听此,始皇帝眼前一亮:“不错,确实是个好主意。”
但赵牧继续说道:“然而这制度也可能出现弊端——工人为了赶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
所以我建议成立专门审核队伍,检查每一件产品,一旦发现问题则重新制作,并对严重失误施以罚款。”
“如此,必能有效防止偷工减料,极大提升大秦的整体生产力。”
始皇帝连连点头称赞:“好得很,这办法真不错!”
又说:“有了你提的这一套制度,必能加速我大秦的发展。”
赵牧微微一笑,拱手再拜道:“父皇,除了此事,儿臣还有一件事想向您启奏。”
“哦?还有什么新思路?一起说来听听。”
对于儿子每次总能想到新颖又实用的方案,始皇帝充满了期待。
自从赵牧出现后,许多困扰大秦的大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始皇帝感到肩上的责任也因此轻了许多。
“父皇,儿臣已派人研制出了玻璃。
有了这东西,我国便不再需要用水晶制造铜管望远镜。”
“这些玻璃还可在多方面广泛应用。”
始皇帝惊讶地喊道:“玻璃?!”
看着儿子手上的新奇物件,始皇帝面露疑惑,不甚明白这是何物。
“启禀父皇,其形状大体似水晶。”
始皇帝微微点头,思考片刻后问道:“那这种玻璃的制造成本应该不高吧?”
赵牧听闻此语,忍不住笑了笑,“不止不高,几乎可以称得上零成本了!”
始皇帝闻言更感兴趣,“你知道这是如何提炼出玻璃来的么?”
……..
始皇帝摇了摇头,满脸疑窦地等待解释。
“父皇,是石头,就是大秦随处可见的那些石头,尤以河岸附近的石头蕴藏最多。”
听到这话,始皇帝难以置信,惊愕说道:“石头?!”
他怎么也想不到,原来石头竟也能提练出类似水晶的东西。
但稍加思索之后,又渐渐有所领悟。
毕竟,晶体本身就是一种矿物。
过去,这种宝物因为稀有才逐渐被视为珍贵之物。
始皇帝心中一动,赞许道:“很好!朕早知你会有这样的才能。”
接着,他又说,“关于你的提议,我会让武库令负责跟进。”
赵牧谦逊答道,“儿臣不敢当此赞誉。”
他继而请问道:“不知父皇,是否已有海事的消息了?”
“海上探险一事路途遥远,并未传来确切消息。”
始皇帝沉稳地回答。
赵牧感谢到:“儿臣感谢父皇恩典。”
当前的大秦正开始尝试拓展海外活动。
为了吸引商人出海经商,尚未征税或颁布出海令。
现阶段重要的是鼓励商人先进行探索,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来讨论具体的法规和制度也不迟。
镇奴关。
距离王贲和韩信等人收到咸阳城消息已经过去了五天。
韩信见众人商议无果,建议道:“再等等。
我们现在并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行动。”
根据他的暗线侦查,发现已有近五百个安息人混进城里。
此时传报声响起:
“元帅、副帅,圣上有密旨。”
两位将军闻言立刻回应:“快呈上来。”
他们看完密旨后都了解了始皇和赵牧的意图。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着手准备行动了。”
韩信语气充满兴奋与紧迫感地说。
王贲站起来下令:“城中留下你八万精锐部队,你认为可以坚守吗?”
韩信微微一笑,显得信心十足:“防守此城,三万兵力足够应对一切攻击;而要在城外让敌军难以靠近,则需五万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