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她想巡查下方三个县的,但顾长安担心她奔波劳累,会让影子汇集了消息送过来,沈璃坐在徐州城内仿佛开了天眼一般。
记得有一次有个县令懈怠了些,沈璃得到消息在公文中便具体指了出来,从此那县令再也没敢出过岔子。
“大人,工部来的公文。”院外传来声音。
沈璃不必吩咐连翘便上前取了递上来,芍药则遗憾不是来送吃的。
她们身体底子毕竟好,吃了药痊愈的也就快些。
沈璃又吃了块西瓜才又躺下,同时打开了公文。
信息很简单,工部即将赶来修河堤,希望沈璃能帮忙招募本地劳工,毕竟修这样的工事需要大量的人力。
沈璃翻完也没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招工倒是容易,工钱怎么算?”沈璃看这公文上就没提钱这种字眼。
“连翘,你吩咐小厮将本府的师爷找来见我。”沈璃放下公文道。
片刻后一名四十几岁、身材瘦削的师爷便走进院来,见到沈璃也是规规矩矩一礼。
“不知道大人叫学生来,有何示下?”师爷微微拱手,不卑不亢。
沈璃瞧此人有文人风骨,不由得便有几分欣赏。
“本官有几个小问题,你若能据实相告本官感激不尽,若是不能,还望师爷沉默不要骗本官就是了。”沈璃说着示意看座。
师爷正眼瞧了瞧沈璃,微微颔首表示答应了。
“河口决堤之前,修河堤的工人可是徐州百姓?”沈璃问。
“正是。”
“那你们给结多少工钱?”沈璃担心自己问的不够细致又补充:“一天。”
“工钱是布政使定下的,每人每日十文。”师爷答。
沈璃皱了下眉头:“如此算下来,他们劳作百日才能赚一两银子,这样的活儿谁愿意来。”
“不瞒大人说,劳工又苦又累,百姓自然是不愿意来的,于是府台大人只能规定每家每户只要有壮丁就一定要出。”
“抓壮丁?”沈璃了然。
“百姓没办法,府台大人也是没办法,上面就给这么多,工事又紧,只能出此下策了。”师爷又为知府解释了一番。
沈璃点了点头,问:“若是按照市面上定价,修河堤这样的活儿每日能赚多少钱?”
“五十文。”
“那劳烦师爷为我写份告示张贴,即日起招募劳工修河堤,每人每日工钱八十文。”
师爷原本以为自己看透了很多事,以为自己不会很惊讶了,但听到这话还是不由自主的睁大了眼睛。
八十文?
翻了八番!
“大人,并非学生拆您的台,只是如此下去开支巨大,户部是不会批的。”师爷劝着。
“你也说了,是户部。”沈璃语调轻松。
师爷愣了一下而后恍然,这就是所谓的朝中有人好做官吗?
他们府台大人抓破脑袋也想不到怎么从布政使手里扣钱,沈璃这么一句话就这么轻飘飘的办了?
“大人心系民生实乃徐州百姓之幸,学生这便去贴告示。”师爷再给沈璃行礼的时候也带了几分真心。
生下来有权有势的人不在少数,向来是仗势欺人者多,借势为百姓者实在难得。
等师爷走了连翘便问:“小姐,这样是可以的吗?不会太多了户部拿不出吧?”
“夫君与我提过,以户部的拨款若是安排得当是足够用的。”沈璃说着又吃了块西瓜:“之所以没拿到,你猜进了谁的口袋?”
“贪官。”芍药愤愤道。
“如此即便户部多些开销也总算用在了实处。”沈璃放下碗躺在椅子上摇晃了起来:
“且那布政使和漕运总督的不菲家资都是在此地搜刮而来,回头抄了家,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连翘听得点头:“小姐此言有理。”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这怎么听都像是劫富济贫的土匪。”芍药小声道。
沈璃笑了:“倒是贴切,只不过在这一潭浑水中,土匪来了都算清白的。”
终究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想要世道清明,终是要一位明君。
“大人,济州萧小公爷来信,还为您送了些特产来。”一人进来禀告。
沈璃坐直了身子,将送信的小厮请进来,问了一番济州的事,听得林婉儿身子好些她才放心了些,叫人带下去好生招待了。
她本以为只是一封问候信,看的时候也很随意,可看到第三行之后咀嚼的动作都停了,双眼也逐渐绽出光彩来。
原来是郎情妾意,这就好办了。
她当即回了信,信的内容只有四个字:回京提亲。
林婉儿被太子和弈王两方势力惦记着,自己上次出那主意拖不了多久,既然萧启有心思就要尽快定下来,以免夜长梦多。
“小姐,什么事那么高兴啊?”芍药看着沈璃的神色:“从离开京都您可都没这么高兴过了。”
“我瞧见了一桩机缘,你可知何谓机缘?”沈璃心情大好,便与她说了起来。
“机会和缘分?”
“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人,发生任何事都可以是机缘。”沈璃将信封交给她:“待会儿给那小厮。”
“连翘,把昨日成衣铺子送来的夏衣你挑几件素净……”沈璃说到这又想了想:“两件素净的,再选几件颜色鲜艳的让小厮一并带回去。”
她出门是少不了要做衣服的,林婉儿必定没为自己准备,她便多做了些,两人身量差不多,穿着也合适。
“是。”
沈璃原是想再带些吃的,担心做的太明显暴露两人关系,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今晚吃点好的,只不过也不要太奢靡,适可而止即可。”她是想庆祝,但想到城内城外尚且有灾民还保守了些。
当日告示一出引发城内外轰动,百姓甚至不相信为朝廷做工竟然能赚到这么多工钱,不少百姓问到府衙,听说是御史大人让张贴的告示才算相信了。
沈璃虽然来徐州不过短短月余,但威望已经非常高了,百姓也都愿意相信她,问过之后便争先恐后的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