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安揉着她的小脸:“阿璃不气了,造反没什么难的,只是没必要与他怄气。”
“哼。”沈璃知道有理,但还是气呼呼的哼了一声。
想到这个行为,很难不生气。
“我会让他自顾不暇的。”顾长安保证了一句又问:“阿璃如何能高兴些?我们出城转转或者去逛夜市?”
沈璃想了想:“我想离开京都,去打仗。”
虽然她浸染京都的尔虞我诈多年早就游刃有余,但这些无意义的事仍然会消耗她,她想做些有意义的事。
“好。”顾长安心里叹了口气,继续道:“此次再派大军上前线,陛下欲派几位御史督战,阿璃大可请战。”
在戎狄的第二次屠杀之后,大昭上下对于此战便有了执念,只能胜不能输。
“我想也是,此番派出了三大营的绝对主力和几位潜力主将,相比于这场战争他对我们的忌惮已然不值一提了。”沈璃心中有把握,但说话的语调是向下的。
她抬起头看着顾长安,满眼眷恋,她何尝不知道此去又要几个月。
“阿璃放心去,我在家是不会纳妾的。”顾长安见她有些伤感,连忙逗她。
沈璃皱了下鼻子,细嫩的手指戳了下他高挺的鼻梁:“你敢。”
“不敢不敢,小可还担心夫人打了胜仗立了功不要我这糟糠之夫了。”顾长安一副忧虑的模样。
沈璃发笑:“夫君愈发贫嘴了。”
“笑了就好。”顾长安揉揉她的头:“阿璃此去要小心,切记不可轻敌。”
“我明白,我担心的反而是京都。”沈璃说到局势便微微眯眼:“戎狄不断挑衅显然是阳谋,三大营调往前线十五万人,京都便会稍显空虚,很难说对方没有后招。”
“阿璃是说那位胡姬公主?”顾长安问。
沈璃点了下头:“夫君要当心,若是出了事一定要保护好我家里人和府中的姐妹。”
皇帝是否有危险,她并不想管。
“阿璃放心,我不会让他们有事的。”顾长安保证着。
“夫君等我。”
“好。”
第二日原本的大朝会取消了,传出消息是因为一整个奉先殿烧成了一片白地,大昭列祖列宗的牌位画像烧得干干净净。
早早等在宫门外的朝臣听到这个后一片哗然,不少人已经脸色煞白,相互交换着眼神,都不敢说但心中已经达成了统一,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沈璃早早到了翰林院,将自己请战的折子送上去,结果还没等折子送上去圣旨便下了。
太监传旨到了翰林院,命沈璃为此次征西的督军之一,并且给了她一支三千人的军队,让她自行挑选兵种全权调遣。
圣旨震惊了整个翰林院,从未听过督军还能亲自领兵的,而且全权指挥便是可不听前线元帅调遣,这是多信任沈璃啊。
不过仔细想想圣上信任沈璃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毕竟沈璃曾经在北境与徐州平叛,皆立下了功劳。
虽然不知道她一个娇滴滴的姑娘是怎么做到的,但即便是运气也能证明她是一员福将,可以委以重任的那一类人。
“臣接旨。”沈璃面上波澜不惊的接旨。
当天下午散值后,葛院长在酒楼中宴请整个翰林院的同僚,为沈璃送行。
第二日她到军营挑选自己的亲兵,轻车熟路的挑了马峥和陈粟,一个是跟着她去过北境的三千营千户,一个是林婉儿为她选的神机营千户。
她选了两千名骑兵,一千名配备了战马的神机营士兵,这些人各个带的都是林婉儿近年造出来的更先进的火铳。
当日沈璃便去了镇国公府,向外公请教对战戎狄需要掌握和警惕的点,得到的仍然是打仗不难,难的是找到路以及长线运输粮草补给。
最好抓戎狄人作为向导找路,而粮草补给却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大部队打仗一定要耗费人力物力来保证运输。
沈璃听得连连点头,辞别外公便进宫求见成帝,见到的是满脸燥郁之气的皇帝,两日之间双鬓竟然生了更多的白发。
“啪!”
成帝砸了内侍端来的茶,怒声道:“放肆,简直是放肆,这些混账居然敢说朕失德,要朕下罪己诏!”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成帝掀翻了桌案上所有的东西:“下旨,给朕杀了他!”
“陛下。”老太监王儒跪倒:“那是言官,杀不得啊。”
“朕不管,圣旨不要经过内阁,令飞鱼卫去抓人。”
“陛下,使不得啊。”王儒正求着情看到沈璃进来,连忙对她道:“沈大人,您劝劝陛下,言官杀不得啊。”
沈璃意识到自己来的不是时候,但已经来了便没办法不劝了,她避开地上的碎片跪下:“陛下何必为这些御史动怒,此事归根结底是戎狄之乱,只要破敌一切谣言可破。”
她算是说到了根上,成帝思量片刻便平静了下来,问:“璃丫头可是有退敌良策?”
“良策谈不上,只是有些想法,想请陛下允准。”沈璃平稳道。
“平身,说来听听。”成帝再次坐了下去。
接下来沈璃说了自己的想法,成帝略微思量便答应了,将从前赐过的那块金牌再次赐了下去。
“朕知道你机灵,到了前线见机行事,到了必要时候用此令牌,可调文官听命行事。”成帝这话带着殷切的期许。
他觉得沈璃这想法很好,但能够实施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而这令牌只能辅助她,不可调兵。
“臣遵旨,臣定不负陛下嘱托。”沈璃躬身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