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之际,陆通亲手将那补血益气的珍贵药物递与秦琼,语气中满是关切:“叔父,此药虽非灵丹妙药,却也能助您调养身体,望叔父珍重。
秦琼接过药物,眼中闪过一丝感激,点头致谢,心中暖意融融。
尉迟恭见秦琼手中之物,不禁眼巴巴地望向陆通,口中轻唤:“我的呢?”
言语间带着几分孩童般的急切与期盼。
陆通见状,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另一份包裹,递予尉迟恭:“自然不会忘了你,这是一些强筋健骨的药材,你平日里武艺练得辛苦,正好可用。”
尉迟恭接过,面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连声道谢。
待秦琼与尉迟恭离去之后,陆通方长舒一口气。
幸得春儿机智过人,早早为尉迟恭备下了一份厚礼,才不至于令场面陷入尴尬之境。
他缓步至窗前,望着二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暗自思量着接下来的事务。
自此之后,陆通鲜少外出,终日埋首于书斋之中,挥毫泼墨,笔耕不辍,悉心撰写关于新军建设的宏图伟略。
窗外风声鹤唳,室内墨香四溢,一卷卷兵书战策,一页页筹谋布局,皆是他心血所凝。
每至夜深人静,烛光摇曳,陆通仍不辍劳作,只愿早日练就一支铁血雄师,以保家卫国,不负平生所学。
李英与春夏秋冬四位佳人,初尝情之甜蜜,心有灵犀,却亦知趣,不愿扰了陆通。
她们心中虽是千回百转,满腔柔情似水,然则皆守礼而行,只在夜深人静之时,轻倚窗前,遥望书斋内那盏不灭的灯火,默默祈愿,愿他事事顺遂,功成名就。
新军之招募细则、训练章程、思想教化与军官培育等诸般事宜,皆需陆通反复筹谋,悉心修订。
他昼夜不息,笔耕不辍,力求每一条规制皆能切合实际,既能振奋士气,又能稳固军心,以期打造一支纪律严明、勇猛善战之师。
每当夜幕低垂,烛光摇曳,其身影便独坐于案牍之间,批阅文书,斟酌字句,直至晨光微露。
“英妹,汝父为将之时,亦是这般劳心劳力否?”夏儿轻声询问身旁之李英。
言罢,目光温柔地注视着李英。
“平素倒也安好,唯独战事频发之际,家父方如君般,夜半犹秉烛研读兵书。”
李英忆及父亲李靖昔日之勤勉,语气中带着几分敬仰与怀念,缓缓启唇言道。
“吾等加入新军女子营,是否令夫君太过劳心?”
冬儿虽素来活泼好动,然其心地纯良,见陆通连日来夜以继日地研习兵法,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柔情与担忧,轻声细语间流露出对夫君的体恤之情。
“军中之事,岂容儿戏?夫君如此尽心尽力,正因其责任感之重。
昔日夫君教授 108 卫武艺之时,亦是事必躬亲,悉心教导。
这便是我们的夫君,始终如一。”秋儿轻抚冬儿的头,温言细语中带着几分安慰,嘴角含笑。
陆通将新军细分为五类:骑兵、步兵、弓兵,此外还设有炊事兵与医疗兵。
他深知,一支精锐之师不仅需要勇猛善战的战士,更要有后勤保障的坚实支撑。
尽管如此,陆通仍要求所有兵种皆需学习各类战斗技巧,不求样样精通,但求人人合格。
他深知,多一项技能便多一分生存的可能,无论是在正面交锋还是在紧急情况下,都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骑兵、步兵、弓兵,还是炊事兵与医疗兵,皆需接受全面的军事训练,以提升整体战斗力。
诚然,每一类兵种中的士卒皆需为队中翘楚,不仅需掌握多种技艺,更要在其专精之技上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譬如,骑兵须练就骑术如飞,步兵则需化身武器大师,弓手箭法精准无匹,而炊事兵与医疗兵亦不可轻视。
陆通还需筹措军饷与抚恤金,更要制定诸多奖赏之策,只因李世民密诏有令,欲令泾阳县解决新军之需。
现今泾阳县供养三千新军尚属易事,然新军所需之兵器甲胄却成难题。
此等装备非但耗资巨大,且需精工细作,方能确保士卒在沙场之上,既能守身保命,又能勇猛杀敌。
如今大唐之兵器甲胄虽称上乘,却未能尽如陆通之意。
陆通早已筹谋良久,备下新式装备之设计图,然工部巧匠虽多,对此等创新之物亦感棘手。
是以,陆通不得不亲力亲为,多方寻觅能工巧匠,以期将心中构想化为实物。
其间,陆通还需兼顾军中诸事,日夜劳心,只盼早日见成效,使新军得以披坚执锐,成为大唐之利刃。
陆通遣泾阳官府联络各地商贾,前往漠南草原广购良驹,以充军中所需。
同时,他又命匠人试炼新式高炉,冀望以此提升铁器之品质与产量,为大军备足精良武备。
至于打造兵器之所,陆通则择泾河之上,拦水筑坝,借水势之力驱动锤炼之机,建起水力锻造工坊。
此地水势充沛,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亦便于物资运输,实乃天时地利之选。
陆通命陆一带人前往泾阳各地,广泛宣传募兵政策。
消息一出,许多百姓闻讯而来,得知是陆通筹建新军,皆踊跃报名,争相效忠。
然而,募兵亦有严格要求:参军者年龄须在十六至二十五岁之间,且家中独子不得参军,以保家庭之安稳。
“陆爵爷此次募兵,待遇确是优厚无比。”
一名官府小吏手持宣传册,向乡民们详细解说,“凡入伍者,年俸十贯,且家中将获赐‘军人之家’牌匾,若家中遇事,可直往官府求助。
更甚者,若是战死沙场,家中老幼将由官府悉心照料,直至老人终老,孩童成人。
此外,其子女还可免学费入学,受教于县学之中。”
此言一出,众乡民皆为之动容,纷纷议论纷纷,不少青年心中更是燃起了报国之志。
“我等今日之安乐,皆因陆爵爷之恩德。”
一位百姓慨然言道,“纵使陆爵爷不施如此厚待,仅管饱食,吾等亦愿随陆爵爷披甲上阵!”
言罢,四周百姓皆激昂响应,呼声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