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被贫穷与困苦紧紧勒住咽喉的小山村里,李老三是众多挣扎求生的农民之一。他身形佝偻,脊背被岁月与繁重的农活压得微微弯曲,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每一道纹路都像是生活艰辛的记录。
天还未亮透,天边仅存一丝若有若无的晨曦,李老三便已扛着那把磨得发亮的锄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自家的田地。那片土地,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尽管它贫瘠得可怜,产出的粮食仅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傍晚,当夕阳的余晖将江水染成一片橙红,李老三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来到江边。他想趁着回家前,在江边洗把脸,驱散一天的疲惫。就在他蹲下身子,双手浸入清凉的江水中时,眼角的余光瞥见了不远处的草丛里有个东西在微微蠕动。
李老三好奇地走近,发现是一条小蛇。它身形纤细,鳞片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奇异的光泽,眼睛黑亮黑亮的,透着几分灵动。李老三知道,这附近常有善男信女来江边放生一些小动物。他心想,这小蛇在这野外,说不定会遭遇各种危险,倒不如带回家养着。
李老三小心翼翼地将小蛇捧起,带回了家。他的家,不过是几间破旧的茅草屋,墙壁因年久失修,到处都是裂缝,寒风能毫无阻碍地灌进来。屋里除了一张破旧的木床、一张缺了角的桌子和几条摇摇晃晃的凳子,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当。
他找了个旧木盆,在里面铺上一些干草,算是给小蛇安了个家。然而,从那以后,李老三却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小蛇什么都不吃。他尝试着去抓一些小虫子,又挖来蚯蚓,满心期待地放在小蛇面前,可小蛇只是静静地蜷缩在角落里,对这些食物不闻不问。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蛇的身体愈发消瘦,原本灵动的眼睛也变得黯淡无光。李老三看着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他每天在田间劳作时,心里也总是惦记着家中的小蛇,干活都有些心不在焉。
终于,在一个阴沉沉的日子里,李老三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像往常一样去看小蛇。却发现小蛇直挺挺地躺在木盆里,一动不动。他心中一紧,颤抖着伸出手去触碰,小蛇的身体已经变得冰冷。
李老三呆呆地站在那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满心的愧疚如潮水般涌来,几乎将他淹没。他自责地想,本以为把小蛇带回家能让它更好地活下去,可没想到却害了它的性命。
小蛇的尸体开始发出腐臭的味道,可李老三却像是浑然不觉。他坐在床边,目光呆滞地望着那只木盆,嘴里喃喃自语:“我本是一番好意,怎么就把你给害死了呢……”
村里的人知道了这件事,纷纷前来安慰他,有人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你,或许这就是命。”可李老三却怎么也无法释怀。
李老三的悲苦,又何止这一件事呢。他自幼父母双亡,靠着吃百家饭长大。长大后,娶了邻村的一个姑娘,本以为日子能有个盼头,可妻子却在生下孩子后,因难产去世,只留下他和嗷嗷待哺的儿子相依为命。
为了把儿子拉扯大,李老三没日没夜地干活。农忙时,他在田里从早到晚地劳作,除草、施肥、浇水,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农闲时,他就去山上砍柴,再挑到集市上去卖,换些微薄的收入。
然而,即便他如此拼命,生活却依旧没有起色。儿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他却连学费都凑不齐。看着儿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李老三满心的无奈与痛苦。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对儿子说:“娃啊,爹对不住你,等爹再攒攒钱,一定送你去上学。”
如今,小蛇的死,仿佛是又一根压在他身上的稻草。李老三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他觉得自己的一生似乎总是在事与愿违中度过。他本想通过辛勤劳作让生活变得好起来,可却始终在贫困的泥沼中挣扎;本想给小蛇一个安稳的家,却让它丢了性命。
夜晚,李老三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他轻声说道:“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绝不会去把你抓回来。愿你在来世,能过得比我好,千秋万世永安,极乐永享太平。”
李老三知道,生活还得继续,即便充满了苦难。他只希望,自己的勤劳终有一天能换来生活的转机,也希望世间所有如他这般勤劳的人,都能不再被生活辜负,万事顺遂,永享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