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天边那轮圆月,云天明忽然想起这里已经不是曾经的太阳系了,只是指环模仿着太阳系创造出来的一片天地,一个用巨大能量罩罩起来的“太阳系”,只能维持八百年左右的太阳系。八百年看似很长,可相较于几百亿上千亿的宇宙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就是这弹指一挥间,他们四人必须完成指环留下来的使命,他们能行吗?
云天明相信一定是有某种力量才让他们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否则单靠他一人还真不一定有这个信心。云天明不免又想起几人在太虚幻境中的长谈——真好啊,他们三人都不曾像他一样经历过那些无边的黑暗与绝望,所以他们的乐观和必胜信念极大地感染了自己,两天两夜制定出的那个“太虚计划”。这个计划的第一个版本是郭松军制订的,目的是快速进入工业化革命。郭松军根据自己对历史以及目前大宇朝的了解,提出了一个大框架:
一、提升中央集权效率。效仿张居正的改革,推动更灵活的财政和行政制度,减少腐败,提高资源调配效率。鼓励地方创新,允许沿海地区(如江南、福建)发展地方自治经济,形成类似欧洲城邦的工商业中心,推动竞争和技术扩散。主动参与全球贸易),与欧洲、中东建立技术交流渠道,吸收外来知识(如数学、机械、航海技术)。
二、打好经济基础。前朝中后期的江南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如苏州的纺织业),需进一步扩大工场规模,推动分工专业化,形成规模化生产。通过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促进资本流动,鼓励投资于矿业、冶金、纺织等产业。
同时扩大国内外市场,通过贸易网络(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出口丝绸、瓷器等商品,换取白银和资源,同时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三、科技突破,实用科学与技术转化。突破传统儒学“重道轻器”的思想,鼓励工匠与学者合作,将《天工开物》中的技术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包括大规模开采煤炭(此时已用煤冶铁),改进蒸汽机的原型技术。提升炼铁技术,生产高质量钢铁,为机械制造奠定基础。发展水力机械(如水力纺纱机),逐步向动力机械过渡。引入欧洲的几何学、力学知识,推动精密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引领全世界的科技风向。
四、改革科举制度,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在传统四书五经外,增设算学、工学、农学等实用科目,吸引人才投身技术研发。同时建立技术学院,设立专门的技术教育机构,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推动科学思维的普及。
五、 改变社会结构,释放劳动力和创新动力。抑制土地兼并,解放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为工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建立专利制度,保护发明者的权益,激励技术创新。减少士大夫阶层对商业和技术的歧视,推动社会价值观向“农商并重”转变。
六、面对全球殖民化的趋势,通过军事技术升级,占领全球殖民化的制高点。
几人就此计划讨论之时,无不叹息真实历史中明、清两朝都曾错过的大机遇,一致认为明隆庆万历年间与清雍乾年间是上苍赐给中华民族的两次走向世界之巅的机会。先说明隆庆年间,从高拱推行的隆庆开关、废除海禁、封赏蒙古,到张居正的土地改革,考核法,推行一条鞭法等一系列万历新政,这些若是能够完全推行成功的话, 在万历一朝根深蒂固的话,大明朝就会迎来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可惜“党争”毁掉了这一切。
而乾隆年间也是一次中华民族走向顶峰的机会。经过雍正13年的勤政改革,乾隆年间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乾隆在享受雍正帝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仅没有继承其父务实进取精神,更是通过挥霍财政、纵容腐败、闭关自守、压制思想等反雍正之道的政策,逐渐削弱了清朝的根基,使清朝在国力达到顶峰后迅速走向衰落,最终在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彻底暴露了其虚弱本质。可以说,乾隆年间是中华民族走向顶峰的一次机会,但乾隆的短视和保守,彻底毁掉了这一机会。
当时谈到这一问题,王永利拿出后世键盘手的喷子精神,将乾隆足足骂了半小时,听得高一宁眼睛都直了。
几人也曾分析过大宇目前的现状,不禁也庆幸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大宇朝目前的政治生态呈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清明状态。与历史上常见的党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等痼疾不同,这个王朝似乎天然具备某种免疫力。云天明等人推测,这可能得益于指环对历史轨迹的干预。无论是建武帝还是隆盛帝,都展现出相对开明的治国理念。
这种政治清明的局面为改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党争的掣肘,改革措施可以快速落地;没有宦官和外戚的干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高效。这种政治环境使得大宇朝能够集中精力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必像历史上许多王朝那样在内耗中消耗资源。
与此同时,原本历史上那些被清朝中断或埋没的技术与文化,在大宇朝得到了延续和发扬。蒙古与满清这两个曾经给中原文明带来深重灾难的势力,在这个时空已经被提前消灭。这意味着大宇朝无需面对外来入侵的威胁,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内部建设中。前朝遗留下来的多项世界一流技术为大宇朝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冶铁技术炉火纯青,纺织业已经展现出工业化的雏形。这些技术积累不仅为工业化革命奠定了基础,也为军事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同时,西方的文化思潮并未因地理阻隔而消失,而是持续流入中原大地。这种开放的文化环境使得大宇朝能够吸收外来知识精华,避免了闭关锁国的历史悲剧。
虽然前期的御驾亲征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但随后二十余年左右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经济迅速恢复并稳步增长。充足的财政储备为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建武帝的余威之下,隆盛帝虽然开拓不足,却在守成方面表现出色。他继承了先帝的治理理念,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是,汉家天下民众对王朝的归属感异常强烈。经过百年的文化传承和制度建设,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深厚的民意基础为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
从政治清明到技术传承,从经济积累到民众基础,大宇朝当前的种种优势完美地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云天明等人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际遇。在这个被创造的世界中,他们肩负着超越历史、开创未来的重任。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只要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条件,他们就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文明的质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几人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场重新定义文明发展模式的伟大实验。八百年的时间窗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们必须也有信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