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快起床了!」何雨柱被惊醒,揉了揉朦胧的眼睛,显得有些不满。
「我知道了!」不情不愿地回应了一句。
擦去了嘴角留下的唾液,何雨柱依旧回味无穷,长叹一口气,似乎还在梦中流连。
何雨柱刚要起身,却发现被子里的状况让他心里咯噔了一下。
掀起被褥看了一眼,他的脸色立刻变得复杂起来,急匆匆地把被子盖好,脸也因为羞涩而红了起来。
随后他迅速地换了一条裤子,更换了床单和被子,才去厨房准备给何雨水做早餐。
“哥!昨天剩下的那只烤鸡去哪儿了?是不是让老鼠拖走了?”
何雨柱刚进厨房,便听到了何雨水的询问。
“呃!”
“雨水,昨天不是把人家的花打坏了嘛,那半只鸡我就送给秦姐当作赔礼了。”
何雨柱坦白道。
“噢!”
何雨水虽回应了一声,但也显得有些失落。
如果知道结果是这样的话,她昨天晚上应该多吃一点。
她嘟囔着,带着几分不满地说:
“哥,不是已经给了他们五块赔款了吗?何必再送鸡呢?”
“哎呀,昨天是哥哥太过冲动,邻里这么多年,不能因为这点事闹僵了。”
何雨柱试图安抚她说。
看到何雨水依然不满意,他又安慰道:“好啦,等发了工资,哥哥给你买一只整鸡,让你吃到够。”
“好吧。”
何雨水无奈地点点头,勉强答应了。
高家的小院子里,传出一阵对话。
“妈,您可以走了吗?我送您去上班!”
“不用,孩子,等你再回来送我,怕是要迟到了。”
“妈妈,不会的!新买了辆车,速度很快的。”
高阳坚持道。
最终高阳还是先将母亲送到医院,自己又调头回到轧钢厂。
来到轧钢厂时,时间还早。
高阳没有直接前往实验室,而是直接去了厂长的办公室。
厂长王振海已经坐在办公室,正品味着手中的茶。
看到高阳进来,王振海立即站起:“阿阳,你怎么来了,快坐下说话。”
边说边请高阳到座位上坐好。
“厂长,不用如此客套。”
高阳微笑着说。
王振海亲自为高阳倒了杯茶,开口问道:“阿阳,再过不久大学就要开学了吧?”
“是的,再过两周就要开始了。”
高阳喝了口茶回答。
“时光飞逝啊,转眼快两个月过去了。”
王振海感叹道。
“高阳同志,这两个多月你为厂里做出的贡献真是很大!”
王振海面带赞许地说道。
“哪里哪里,厂长,这些是我应该做的,再说厂长您也给予了许多帮助,反而给我带来不便。”
高阳连忙表示。
“我还真没做什么,就是改良了一下机器,设计出了一台风扇,可惜它不在这儿生产。”
高阳继续说,并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电动车。
“对了,厂长,关于电动车的生产进展如何?研发出来了吗?”
王振海摇了摇头:“事情进展并没有那么顺利,即便生产,怕也轮不上我们。”
这番话说得王振海满腹牢 * ,明明有利可图,为何总是没有他们的份。
尽管接管工厂时间尚短,王振海真心想要有所作为,然而作为一个转业军人,他对工业生产设计等环节知之甚少。
即便是操作机床这样的活儿,他也是花了好大功夫才刚刚入门。
工厂里面的技术工人都不多,这使得王振海即使心有灵犀,也无法做出一番事业。
因此,他常去工业部门请求支援,希望能分配几个懂得技术的工人给他。
然而,这种人才每个地方都需要,目前的钢厂只是一个小型工厂,这些技术工人不可能优先安排到这里。
正因如此,了解到高阳的能力后,王振海对他十分青睐。
虽然高阳日后还需步入大学学习,但是当高阳学业完成后,他还会走出校门的。
到那时,凭借他与高阳建立的良好关系,有很大的希望能够将高阳纳入麾下。
这也能看出,王振海尽管性格直率、有时火爆,但也不失细心,并且有着自己的一番打算。
“对了!阿阳!这次来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我的帮助吗?”
“是!”
高阳点头回应,从背包中取出了一个材料单,交到了王振海手中。
“王厂长,这是我的下一个项目所需的物资,请问您能不能帮帮我?”
“哦?高阳同志又有新项目了吗?赶紧让我瞧瞧!”
王振海连忙伸出手接了过来,随后开始仔细研究。
看过清单上的内容后,王振海发现所需材料并无特别难以获取的。
大部分都是常见的钢材、橡胶和一些特制塑料等。
于是他点点头,说道:“可以,阿阳,这事我就去办!”
“不用急,王厂长,我即将要去上学了,您把材料准备好,我会选在假期再来这里。”
“没问题!话说,阿阳,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下,这一次你打算做什么东西?能透露一下吗?”
高阳笑了笑,“也没什么需要保密的,王厂长,说不定这个项目,上面会给您的工厂呢!”
“真的吗?”
王振海一听,顿时来了兴致。
“阿阳,快说说看,你这次想制造什么?”
面对王振海的期待,高阳慢慢地说出了三个字。
“拖拉机!”
“你说什么?用来耕田的拖拉机?”
王振海有些困惑地搔了搔头,似乎不太相信自己所听到的。
确实,高阳的下一步计划并不是制作什么先进武器,而是一辆拖拉机。
虽然拖拉机早在1851年由大英帝国的帕斯和史密斯用蒸汽发动机首次应用于农田作业,
在现代社会,拖拉机已经相当普及,在许多乡村家中都不再被视为新鲜玩意儿。
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拖拉机还是个陌生的概念,甚至很多人并不知晓其存在。
直到1958年,我国第一款自制拖拉机“东方红”
才诞生,型号即“东方红”
-54轮式拖拉机,是根据 ** 的dt54型号复制而来。
建国初期,全国各地大约有八十万多个村落,而拖拉机却仅仅拥有两百多台。
大部分地区仍依赖牛马或是人力来进行耕地作业,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在那个极其艰难的时期,高层硬是挤出了4亿多元人民币,用来从海外购入2.8万台(好王好)拖拉机,主要是满足像东北这样的国有农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