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岁?年纪不大啊……”
看完王勃简短的一生,众人皆有些惘然,英年早逝绝对是人生一大痛。
有才华的人的逝去,总是令人深感沉痛惋惜。
此时,王福峙也站在天幕下,呆愣愣的看着天幕。
虽然现在的他尚且还没有孩子,但天女这样鲜明地指出了他的名字,他当然知道这个“王勃”是他的孩子。二十七岁,溺水而亡——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潦潦结束了一生。
他就只是这样呆愣的看着,无言无语。
玉不识卷了卷手中的书卷,捏着纸张,抬眼望向录制的系统屏幕。
【王勃的一生,少年得意,两次被贬,在看望父亲回来后戛然而止,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璀璨动人、流脍人口的诗词佳作。他的诗词流传千古,他的生命也与我们同在。】
听完了王勃的一生,天幕底下的众人打起精神来。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接下来应该是说他的诗词作品了。也不知道他的作品中能透露出什么情况来。
“接下来应该是王勃的作品吧。他是唐朝人,也不知道能从他的诗作中获知多少后世的信息。”
只见天幕上的青衣女子合上书,话题一转,轻柔的嗓音缓缓讲述起了一个故事。
【在上元二年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沿着运河而下,准备去看望他的父亲。而在这场探亲的旅途中,王勃风尘仆仆地路过洪州,给我们留下了一篇惊艳千古的赋文。那这里又发生了什么呢?】
【《新唐书·文艺传》记载滕王阁诗会:“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大宴宾客,文人雅士云集。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得名,阎都督想着修好了这华美如画的滕王阁,自然是美事一桩。于是他想让其婿作序来彰显其名,顺便也能弘扬其德,结果在众人都配合着谦让时,“愣头青”王勃来了,他此时虽然遭遇官场之事有些低沉,但仍不掩少年意气,他没有想多,直接表示:“我上了!”】
听到这里,天幕下的众人都是听得津津有味,对此也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此时的王勃年岁也不大,加之自己也才华出众,有这样的表现也很正常。
而宫中则是一阵沉默。唐太宗李世民?滕王李元婴?
【宴会之主阎都督很是恼火,拂袖而去,说着去更衣,实则暗含不快,拂了王勃面子。但他又吩咐身旁下人及时向他汇报,他为了给女婿造势扬名,为了多大的劲,结果被个年轻人毁了,他倒要看看,这个年轻人能写出什么东西!
王勃并没有注意到旁边的纷纷扰扰,直接拿起笔,行云流水,笔走龙蛇,锦绣文章慨然而出。】
【阎都督派去的人没一会回去禀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阎公嗤笑:“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
没过多久,又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
阎公听了,低头沉吟不语。
等传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阎都督不由矍然,赞叹“真乃才子”!于是他坐不住了,走出内室来到王勃身边。】
“好!”
仅仅是念出的几个单句,便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
待念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更是赞叹不已。
李世民对着自己的百官说道:“文气势恢弘自然,辞采绚丽工整,写得很好啊!”
身边的群臣纷纷点头称是。
而有了李世民开这个口,旁边的文武百官已经纷纷讨论开了。
“要是能看到全文就好了。”
“……滕王阁……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豫章、洪都……”
“现在这个滕王阁应该还没有建吧?”
每个人的重点都不一样。
伴随着玉不识的讲解,系统也很知趣地在天幕旁边放上整篇《滕王阁序》。
底下众人看得是如痴如醉。
【不久,一篇传之不朽的骈文诞生。
整篇文章没有涂改,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满堂震惊。
周围的文人墨客都争先恐后地品鉴这篇千古骈文,赞叹不已。一时之间,气氛热烈,整场宴会没了之前的僵硬,众人极欢而罢。】
【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就这样出世了!
这似乎是他人生中最闪耀的一刻,但王勃写完没有留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告别了滕王阁后,从南昌离开,前往越南,去拜见自己的父亲。他本以为他还有着长久而光辉的未来,只是没能想到这篇《滕王阁序》成为了绝唱。】
“所以这是绝唱吗?我记得王勃是从看望父亲回来的途中落水的吧?”
应话的人细细品读这篇赋文后答道:“但不可否认,这篇《滕王阁序》写的是真的好,怪不得天女称它为‘千古第一骈文’呢!”
“说是千古第一是不是有些夸张了,但写的确实很好。”
想起王勃写出这篇骈文的年纪,又想起他逝去的年纪,心中的那一丝丝羡慕突然淡了呢。
【我们一说起王勃,总是会谈起《滕王阁序》,说起他那博大而又凌厉的文气,说起诗人怀才不遇、困顿不堪,却又不甘不屈的精神,说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绝胜秋景。但王勃不仅擅长骈文,留下了千百年间被传为佳话的《滕王阁序》,他的诗作也很是有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而整首诗更是送别诗的名作,主要意在慰勉友人在离别之时勿过于悲哀。这首诗便是出自王勃之手,他的这位姓杜的少府朋友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因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天幕下的人读了又读这首简短而隽永的诗篇,似是看到了年少的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带着些许伤感和劝慰。
“唉,写的是真的好,怎么就这么早就去世了呢?”
“人家现在还没出生好吧?”
玉不识轻抚手中的书,用清脆婉转的嗓音说道。
【王勃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