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墨玥的满月酒这天,阳光格外明媚,似乎也在为这个新生命的成长而欢喜。村里一些热心的妇人早早地就来到墨染家中帮忙做饭菜,她们在厨房里忙碌地穿梭着,切菜声、炒菜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院子里简单地摆了几桌,虽然菜式并不奢华,只是些家常的菜肴,但却充满了浓浓的乡村情谊。墨大爷坐在主桌之上,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高兴,一杯接着一杯地喝酒,不一会儿就喝多了。
他原本严肃的面容此刻因为酒精的作用变得通红,眼神也有些迷离,嘴里不停地说着一些含糊不清的话,时而大笑,时而大声地夸赞着自己的孙女。周围的人看着他这副醉态,有的跟着笑,有的则在一旁劝他少喝点,可墨大爷哪里听得进去,依旧沉浸在这喜悦之中,无法自拔。
林青青在罗云怀中,小小的身躯被温暖包裹着。听着外面热闹的嘈杂声,她努力想要合上双眼,进入甜美的梦乡,可是那喧闹的声音却像调皮的小虫子,不停地往她耳朵里钻。
她的小眉头微微皱起,心里有些烦躁,明明已经很困了,但是这吵得让人无法安宁的声音就是不让她好好入睡。她在罗云的怀抱里扭动了几下,试图寻找一个更安静的位置,然而那嘈杂声依旧如影随形,扰得她的睡意越来越淡。
一些人想看看小孩儿,一屋子挤满了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甚至有人迫不及待地伸手戳戳孩子,罗云连忙拒绝了,神色紧张又带着几分客气地说:“孩子小,陌生人碰到容易哭。”
她一边说着,一边将孩子往自己怀里更紧地拢了拢,仿佛在护着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那些想要伸手的人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些许尴尬和歉意,讪讪地缩回了手。但大家的目光依旧紧紧地落在孩子身上,满是好奇与喜爱。
午饭过后,热闹的氛围渐渐消散。村民们心满意足地陆续起身,带着满脸的笑意各自回去了。原本拥挤的屋子一下子变得空旷了许多,只剩下几个热心的婶婶留了下来,帮着打扫那一片狼藉的场地。
她们手脚麻利地收拾着桌椅,将残羹剩饭清理干净,把碗碟叠放整齐准备拿去清洗。一边干活,一边还不忘和罗云唠着家常,关切地询问着孩子的情况,屋子里时不时传出她们爽朗的笑声和亲切的交谈声。
到了下午,那暖煦的阳光逐渐西斜,将树影拉得更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喧闹渐渐远去,便是只剩下墨家人了。
院子里安静了下来,只有偶尔吹过的微风轻轻拂动着晾晒的衣物。墨染坐在门槛上,望着天边的白云,若有所思。罗云在屋内轻轻哄着孩子入睡,墨大娘在厨房清洗着最后的碗筷,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墨大爷则在堂屋里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他的面容显得有些模糊不清。整个院子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又略显疲惫的氛围。
墨染觉得又欣慰又忧愁,此刻他独自站在院中那棵老槐树下,望着天边如血的残阳,思绪万千。如今他也是当爹的人了,那初为人父的喜悦还未完全消散,可肩头的责任却如巨石般沉重。
他深知,一家老小还得靠他。嗷嗷待哺的孩子、产后需要调养的妻子、年迈的父母,每一个亲人的目光都充满了依赖和期望。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可现实的困境却让他感到无比的迷茫和焦虑。
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仅靠着那几亩薄田,如何能支撑起这个家的未来?墨染长长地叹了口气,愁绪在他的眉间凝结成了深深的川字,然而那坚定的目光中又透露出一丝不肯屈服的倔强,他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为了这个家拼尽全力。
在这日复一日、平淡如水的时光中,墨玥不知不觉四岁了。她那小小的身影,还不到大人膝盖的身高,却充满了无尽的活力。
她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在屋内活动。一会儿好奇地摆弄着桌上的小物件,一会儿又跑到床边,拉着床上的被褥,咯咯地笑着。那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在屋内回荡,为这个原本有些沉闷的家增添了许多生气。
她奶声奶气地说着不太清晰的话语,讲述着自己眼中奇妙的世界,那纯真无邪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生欢喜。
墨玥看罗云在忙着洗衣服,双手不停地在水盆里揉搓着衣物,根本无暇顾及她。其他人也都去地里做事了,没空理她。
她眨巴着那双灵动的大眼睛,觉得有些无聊。于是,小小的她一个人迈着不太稳的步伐,走到了村里的泥巴路上。
路上坑坑洼洼的,她小心翼翼地走着,脚下的泥巴软软的,让她每走一步都觉得新奇又有趣。阳光洒在她身上,拉出一道小小的影子,跟随着她一起前行。
然后遇到了一个在田边上玩泥巴的小男孩,墨玥好奇地凑过去,歪着小脑袋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
男孩头也不抬,专注于手中的泥巴,说道:“我在搭房子。”
墨玥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满是疑惑,又问:“这能搭房子吗?”
男孩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看着墨玥,肯定地说:“是啊。”
男孩说:“你是墨玥吧。”
墨玥一脸惊讶,说:“你怎么知道我叫什么?”
男孩一边继续摆弄着手里的泥巴,一边回答:“听大人聊天时提起过。”
墨玥眨了眨眼睛,好奇地问道:“那你叫什么?”
男孩抬起头,露出灿烂的笑容说:“我叫徐阶。”
墨玥说:“我好像没有听说过。” 说完,她嘟起小嘴,皱着眉头,努力在脑海中搜索着关于这个名字的记忆,可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徐阶说:“当然了,因为你是小孩呀?”
墨玥不服气地嘟起嘴巴,双手叉腰说:“你也是小孩。” 她那粉嫩的小脸蛋因为激动而变得红扑扑的,一双大眼睛瞪得圆圆的,满是倔强和不满。
徐阶说:“我已经六岁了,你才四岁。” 他挺了挺胸膛,脸上带着一丝得意的神情,仿佛年龄大两岁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墨玥不知道怎么反驳,干脆换了个话题,兴奋地说道:“我也要搭房子。”
徐阶说:“你把土弄的湿润,然后叠成这样,就可以了。”说着,他用小手给墨玥示范着动作。
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村庄被一层淡淡的暮色所笼罩。罗云站在家门口,双手拢在嘴边,大声喊着墨玥的名字:“墨玥——墨玥——回家吃饭啦!”那声音在空旷的村子里回荡着。
墨玥听到了母亲的呼喊,连忙对徐阶说道:“我要回去了,我娘在喊我。”说完,便匆匆忙忙地往家的方向跑去。
不一会儿,罗云就看着一身脏兮兮的墨玥回来了。只见她的小脸蛋上沾满了泥土,衣服上也到处是泥印子,头发更是乱蓬蓬的。罗云无奈地摇了摇头,又好气又好笑地说道:“你这丫头,出去疯玩一趟,弄得跟个小花猫似的。”墨玥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笑嘻嘻地扑进了罗云的怀里。
墨染吃着饭,嘴里还嚼着饭菜,看着墨玥那脏兮兮却满是兴奋的模样,笑着说:“你这是去哪儿玩了?瞧你这一身脏的。”
墨玥咽下嘴里的食物,迫不及待地说:“我认识了一个小孩,徐阶。”
墨染点了点头说:“喔,徐达家的孩子。”
墨玥睁大眼睛,惊奇地说:“你也知道啊。”
墨染说:“当然了。徐达跟爹也算熟悉,他家孩子爹自然是知道的。”
墨大爷没有说话,只是闷头吃着饭。回想起墨玥刚出生知道是女孩时,他心里确实不太开心,那时候还忍不住嘀咕了几句。
可如今,看着墨玥一天天长大,出落得越发水灵,在村里走到哪儿都招人喜欢,旁人见了都羡慕他有这么个乖巧可爱的孙女。想到这儿,他那颗原本有些固执的心也渐渐软了下来,又觉得有点自豪了。
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和偶尔看向墨玥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慈爱目光,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内心态度的转变。
墨染说:“爹外地去经商了,墨玥要不要一起去?”他一脸期待地看着墨玥。
墨玥睁大眼睛,满是惊喜和难以置信,说:“我吗?我也去吗?”
墨染微笑着,耐心地说道:“你要是想跟着爷爷奶奶在这,也可以,但是娘也会一起去喔。”
墨玥歪着小脑袋,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道:“那我要去,我要和爹娘在一起!”
墨染笑着摸了摸墨玥的头,说:“好,那咱们一家人一起去。”
一家人开始为出行做准备,墨玥兴奋地帮着收拾自己的小包裹,装了些心爱的玩具和小衣服。
出发的那天,墨玥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到了目的地,墨玥看到了与家乡完全不同的景象,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各式各样新奇的玩意儿。
经过这几年的积攒,墨染在京都开了一家茶叶店。这茶叶店虽不大,却布置得典雅精致。门口挂着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店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茶叶,茶香四溢。
墨染每日精心打理着店铺,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罗云则在店后帮忙操持家务,照顾着墨玥的生活起居。墨玥也一天天长大,出落得越发乖巧懂事。
这一日,店里来了一位衣着华贵的客人。他在店内转了一圈,对墨染的茶叶赞不绝口,当场便下了一笔大订单。墨染欣喜不已,这一笔生意让他的茶叶店在京都声名鹊起,生意愈发红火。
后面墨染才知道,是京都的官员,礼部侍郎姜则,因为这份生意稳定,墨染才敢把墨玥也接到身边来。
墨玥来到京都后,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她常常在店铺后面的小院里玩耍,有时也会跟着墨染学习辨认茶叶。
很快墨玥六岁了,愈发的伶俐可爱。墨染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女儿,觉得或许是该让孩子认字了,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于是,他便从家乡请了一位颇有才学的秀才,过来教导墨玥。
这位秀才姓周,名启文,是家乡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他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睿智和温和,身着一袭青衫,举止文雅。
周秀才来到墨府后,墨染亲自将他迎进书房,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墨玥初见周秀才,还有些怯生生的,但周秀才亲切的笑容和温和的话语很快让她消除了紧张。
从那一天起,墨玥便在周秀才的教导下,开始了她的学习生涯,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属于她的未来。
周秀才正是那个让墨土村有名的周末生的远房表亲。周末生在墨土村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考上功名,当了镇长,勤劳能干,为人正直善良,在村里备受敬重。
周秀才虽身为他的远房表亲,却没有周末生那般的豪爽与直爽。他身形消瘦,带着几分文人的书卷气,平日里总是一袭长衫,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
尽管两人性格迥异,亲缘关系也有些疏远,但周末生的好名声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周秀才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让人对他多了几分好奇与期待。
墨玥隐隐觉得,周秀才让她有些眼熟,可一时间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她眨巴着那双灵动的大眼睛,努力在记忆中搜寻着相关的片段,却始终无果。后面又觉得,或许是他长得面善吧。
于是,墨玥便不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将心思都放在了周秀才的教导上。她乖乖地坐在书桌前,小手握着毛笔,认真地跟着周秀才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周秀才那温和耐心的声音在书房里回荡,墨玥也学得格外用心,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已经完全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