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是记得,在当时小公主背诵那首什么《三字经》时,可是有过这么一句“根命星,飞地智。腻谢法,见民过。”
后来李世民可是从小公主的口中得知,这所谓的“飞地智”就是“废帝制”,“腻谢法”就是“立宪法”!
这岂不是说,若是真按小公主口中的这个方法实施下去,他这个皇帝就变得可有可无?
李世民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小神兽该不会是所图甚大,想借着小公主的手,逐步废除帝制,掘大唐的根吧?
可……他又仔细想想,却发现这其中的逻辑似乎严密无比,且逻辑自洽,可行性非常高。
按照小公主的提议,即便真的立了宪法,皇帝依旧是国家最高的掌权者。
只要牢牢把控住军权、财权、监督权和司法权。
那么,不论是宗门还是丞相,都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而且,若是操作得当,他完全可以借助宗门和丞相的手,去对付那些根深蒂固的士族门阀。
毕竟,对于朝堂而言,最不缺的就是党派之争。
与其让朝堂之上的党派之争成为国家动荡的根源,倒不如主动出击,设立一个框架,让它们在框架内争斗。
如此一来,既能将党派之争的破坏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又能让朝堂始终保持活力,不至于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想到这些,李世民不禁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是被说服了。
不过,宪法这个名字不好,让李世民有些忌讳,不如就叫做《唐律》吧!
……
就在李世民和小公主在为了大唐未来的制度变革而深思熟虑之际。
朝堂之外的大唐天下,也因小公主所带来的种种奇物,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
伴随着高炉炼钢技术的广为传播,使得农具和工具都经历了革命性的改变与创新。
农田里,新型的钢铁犁铧翻起层层沃土;
工坊中,精制的钢铁工具提高了工匠们的生产效率。
而在沿海的州郡,伴随着新型造船技术的传播,以及朝廷下拨的蒸汽机到来。
一艘艘震撼人心的蒸汽铁甲舰被造了出来。
这些铁甲舰不仅坚固无比,而且航行速度极快,仿佛是大海中的霸主,预示着大唐海军的崛起。
然而,这些铁甲舰刚造出来不久,就有少部分被地方官员以撞礁而毁为借口上报给了朝廷。
实际上却被某些世家门阀所占据,开着浩浩荡荡地向着殷商洲的方向而去。
至于归属大唐海军的那些,则同样浩浩荡荡地一路南下,去寻小神兽口中的婆罗洲去了。
将作监内,同样成果斐然,他们终于用蒸汽机打造出了简易的蒸汽小汽车。
虽然这些蒸汽小汽车的速度和舒适度还远远无法与后世的那些豪车相比,甚至其车身还只是用木头简单制造。
但这却依旧是划时代的产品,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逐步摆脱对畜力的依赖,进入到了机械动力时代。
不过,这个新时代的曙光并非全然明媚。
河朔三镇,范阳卢氏的隐秘工坊内,火光闪烁,铁锤敲击声此起彼伏。
“快点,动作都麻利点!”工坊的头目,一个满脸横肉的中年男子,大声催促着工匠们。
“头儿,这门山炮的射程能比得上朝廷的红衣大炮吗?”一个年轻的工匠好奇地问道。
头目冷笑一声:“哼,朝廷的红衣大炮?那不过是小儿科。
我们这改良版的马揣山炮,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到时候,在战场上,谁还敢与我们抗衡?”
工匠们闻言,纷纷露出兴奋的神色。
他们知道,自己手中正在打造的,不仅仅是一门武器,更是家族未来崛起的希望。
在大唐这个时代,虽然朝廷并不允许世家大族拥有私兵。
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世家大族都暗中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以备不时之需。
范阳卢氏身为五姓七望之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不仅在朝堂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更在私下里积蓄了强大的力量。
这次,他们研发的改良版马揣山炮,便是他们野心的一个缩影。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先进的武器,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未来的影响力,甚至改变未来的天下大势。
这些世家大族不仅同样掌控了大量手艺娴熟的工匠。
同时通过对朝堂千丝万缕的渗透,获取了大量本该只属于朝廷的技术和先进工艺。
制造这门山炮的高炉炼铁炼制的钢材,以及那些红衣大炮的资料,都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从朝廷内部获得的。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世家大族并不仅仅满足于制造武器。
他们还在暗中研发更为先进的科技,试图在未来的争斗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有的家族已经开始尝试制造更为精密的机械,甚至有人开始研究如何复刻生产蒸汽机的机床来制造蒸汽机。
更甚者,还有许多世家对那天小公主展示出来的那把连发火器很感兴趣。
虽然李世民说那把火器不可复刻,这并未阻止 这些世家大族的尝试。
他们召集了家族中最顶尖的工匠,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希望能够仿制出类似的火器。
“只要我们能成功仿制出那把火器,未来的天下,还有谁是我们的对手?”
范阳卢氏的家主,在密室中与心腹们讨论时,满怀信心地说道。
不仅范阳卢氏,其他世家大族也都抱着类似的想法。
他们作为这个时代的顶尖世家,自然知晓这种连发火器所具备的强大威力。
因此,他们私底下都不遗余力地投入巨资到这款火器的研发中去。
这些世家大族的野心和行动,无疑给大唐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一旦他们的势力壮大到一定程度,很可能会对朝廷产生直接的威胁。
然而,此时的李世民还并不知道这些世家大族背后的动作。
他正在与小公主,或者更应该说是李浩泽一起,全力推进《唐律》的制定,以及大唐内部的各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