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还是不投降,这是摆在索钦茂等人面前的问题。
而且,政府官员投降,也没有多大影响,投降之后,等被释放回去,换个职务再当官就行。
但军队就不一样了。
失去了士兵的军官,就像没有领土的国王,有可能什么都不是了。
所以,最纠结的是丁吞将军。
在没有得到上级同意的情况下投降,回去之后,甚至有可能被追究责任。
时间就在犹豫不决中过去。
一天之后,马奎见东枝城的政府军没有投降的动静,就毅然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首先是重炮轰击。
二十门榴弹炮和十门加农榴弹炮齐发,铺天盖地的炮弹砸向政府军的阵地。
炮弹砸到阵地上,一颗炮弹就炸出一个巨大的坑,爆炸中心的政府军士兵被炸得四分五裂,残肢断臂和人体组织到处飞溅。
一轮轰炸,政府军的前沿阵地就全部失陷。
然后坦克出动。
十辆m26潘兴重型坦克,就像十个巨大的钢铁猛兽,威风凛凛地杀向东枝城。
潘兴重坦是美国为了对付德国的虎式坦克而研制的,因研制时间较晚,没能在二战发挥太大作用,但在朝鲜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朝鲜战争结束后,很多潘兴重坦就流向了世界各地的二手军备市场。
潘兴重坦的特点是装甲厚,火力猛,机动性强,适合山地作战,这是朱江青睐这款坦克的原因。
东枝城的守军,根本没有能够对付潘兴重坦的武器,一般的迫击炮和重机枪打在潘兴重坦上面,只能在它表面弹起一阵火花,而不能对它造成伤害。
潘兴重坦在前面开路,如入无人之境,尾随在坦克后面的掸邦革命军士兵,则顺利进入东枝城。
政府军的士兵节节败退,一路退到掸邦政府大楼。
掸邦革命军的士兵在坦克的带领下,将掸邦政府大楼四面包围。
潘兴坦克的火炮对准政府大楼,随时可以开炮。其90毫米口径的大炮,可以轻易打穿政府大楼的墙壁,在它面前,政府大楼就像纸糊的房子。
马奎让部队停止攻击,再次给政府军一次投降的机会。
掸邦革命军将政府大楼围而不打,其劝降的意味非常明显。
在整个东枝城没有和平取得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平夺取掸邦政府大楼,达到减少伤亡,减轻战争对城市的破坏,也是相对令人满意的结果。
此时,掸邦政府大楼里面,以吴登和丁吞为首的政府军政大佬,面临最后的选择。
这个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选择了。
在掸邦革命军开火之前,还可以说面临是战是和的选择,但现在败局已定,只是选择哪一种投降方式的问题了。
最后,政府大楼上面挂起白旗,政府军正式投降。
还剩下的几百名士兵放下武器。
掸邦革命军进入政府大楼,接受武器,清点俘虏,全面接管政府大楼。
对于投降的士兵,掸邦革命军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士兵都是下缅甸的缅族,很多人甚至都不会说汉语和傣语,这些士兵思家心切,不愿继续留在掸邦。
马奎分析, 这些政府军士兵都是缅族,对掸邦没有认同感,和外国人没什么区别,没有编入掸邦革命军的必要。
于是将这些士兵全部释放,并发给路费,让其立即返回下缅甸。
而部队中连级以上军官,则暂时全部羁押。
这样先前释放的士兵群龙无首,不至于弄出乱子。
在攻占掸邦政府大楼的同时 ,101旅的士兵已经控制整个东枝城,并将几种文字的布告张贴在东枝城的大街小巷。
与布告一同张贴的,还有一份《戒严令》。
戒严令宣布,自即日起,掸邦革命军接管东枝城,并施行戒严。
具体措施有:
一、戒严期限,暂定一个月。戒严期满后是否延长视情况而定。
二、戒严期间,掸邦革命军接管东枝城的治安,执行戒严任务。收缴所有民间的武器弹药,严禁个人持有枪支。
三、戒严期间,掸邦革命军在东枝设立东枝军政委员会,作为东枝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戒严期间处理东枝的民政、司法等事务。
四、戒严期间,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进行管控,防止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
五、实施宵禁。
六、设立检查站,对人员和物资流动进行检查。
七、暂时禁止大型集会和宗教活动。建议婚事缓办,丧事简办。
戒严令结合布告,形成东枝过渡时期的基本政策。
这是掸邦革命军第一次接管邦级首府这样级别的城市,以前掸邦革命军分别接管过腊戍、景栋和大其力,还有众多的小城镇,但都没有东枝的地位和影响。
自英国人占领缅甸后,就一直把东枝当做掸邦的首府。
所以接管东枝,马奎非常谨慎。
接管之后,掸邦革命军101旅各级干部,有条不紊地接管东枝城的各个机关,社会秩序也非常平稳,没有出现接管受阻的情况。
这天,马奎带着张申友朱老三等人到东枝城视察。
一行人在东枝城四处查看,只见人来人往,酒肆商铺经营如常,没有看出战争以及政权转移对城市的影响。
不过马奎发现,这个城市的居民,对掸邦革命军好像没有腊戍和景栋那样热情,对比以前接管的腊戍和景栋,这里的居民显得很冷漠。
马奎说出自己的感受,其他人也都有一致的感觉。
马奎有种不安的感觉。
他在想自己在占领东枝的过程中有没有做错什么。
但一时想不出什么原因。
马奎曾经接管大其力,张申友也参与过接管景栋,分析以前的经验,都无法明白原因。
朱老三在景栋曾经跟随朱江拜访过当地华商吴廷安,亲眼见到朱江向吴廷安了解景栋居民的掸邦革命军的看法,于是朱老三就建议马奎找当地汉人了解情况。至于人选,就是郑济民。
于是,马奎立即带着一行人前往郑济民的家。
郑济民正待在家里,见马奎来到,受宠若惊。郑济民这次巴结玉罕,可算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投机行为。
马奎首先对郑济民表示感谢,感谢他在土司权力交接大会期间将自己的房屋让给玉罕一行人居住。
然后马奎就直接把自己的疑问告诉郑济民,希望能从他口中知道答案。
郑济民笑着说,东枝城的人,都知道答案。
马奎等人听了郑济民这话,都很紧张。看来掸邦革命军这次确实做错了什么。
几个人就像小学生,忐忑不安地等待老师公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