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初推:荆棘满途意难平
“大人!大人!不好了……”门外侍卫的声音焦急万分。
萧景川眉头微蹙,还未等他开口,房门已被推开,“大人,太学…太学那边出事了!”侍卫上气不接下气地禀报。
萧景川和宋婉儿对视一眼,心中升起一丝不祥的预感。
他快步走到前厅,只见一个衣衫不整的太学生跪在地上,满面惊慌,“萧大人!太学…太学的诸位学子…他们…”
“慢慢说,出了何事?”萧景川沉声问道。
“吴…吴学士带领众学子联名上书,抵制…抵制大人的科举变革!”那太学生颤抖着递上一份卷轴,上头密密麻麻的签名如同一条条毒蛇,盘踞在雪白的纸上,看得人触目惊心。
萧景川接过卷轴,目光扫过那些名字,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吸一口气,对那太学生道:“带路。”
太学里,气氛剑拔弩张。
数百名学子聚集在广场上,群情激愤,高呼着“维护祖制”、“反对变革”的口号。
吴学士站在高台上,慷慨激昂地痛斥着萧景川的科举变革方案,言辞之激烈,如同要把萧景川生吞活剥一般。
萧景川的到来,如同火上浇油,点燃了学子们更加激烈的反抗情绪。
叫骂声、质疑声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萧景川淹没。
宋婉儿紧紧跟在萧景川身后,担忧地望着他。
她能感受到萧景川身上散发出的寒意,那不是畏惧,而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面对着这群被煽动的学子,萧景川的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负手而立,任由那些污言秽语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却岿然不动,如同暴风雨中的一座孤岛。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次日早朝,金銮殿上,气氛凝重。
刘御史手持笏板,一步跨出,高声道:“臣参权相萧景川,扰乱朝纲,动摇国本!”他掷地有声的弹劾,如同一道惊雷,在金銮殿上炸响。
萧景川神色不变,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回应:“刘御史此言差矣!下官推行科举变革,乃是为了大盛江山社稷,何来扰乱朝纲之说?”
刘御史冷笑一声,“科举取士,乃祖宗定下的规矩,萧大人如此妄为,岂非是置祖宗于不顾?”
“祖宗之法固然重要,但也要与时俱进。如今科举弊端丛生,寒门子弟难以出头,长此以往,必将动摇国本!”萧景川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两人唇枪舌战,你来我往,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
其他官员皆是噤若寒蝉,静观这场龙争虎斗,生怕被卷入其中。
皇帝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游移,看不清喜怒。
“皇上……”萧景川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决绝。
萧景川的目光扫过殿上众臣,最终落在了皇帝身上
朝堂之争,终究是无力的。
萧景川回到书房,看着案几上被搁置的科举方案,心中的沮丧如同潮水般涌来,这群老顽固,简直油盐不进。
现代知识是牛,可也架不住他们人多啊,这感觉就像是拿着屠龙刀,却砍在了棉花上,有劲儿没处使。
宋婉儿端着热茶进来,看着萧景川紧锁的眉头,心疼不已,她想说些安慰的话,却又怕打扰他的思绪,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
萧景川深吸一口气,他不能就此放弃,他要让这群老古董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变革。
他起身,目光如炬,“婉儿,走,随我去太学!”
太学之中,依旧是那副剑拔弩张的景象,只是这一次,萧景川不再沉默。
他站在高台之上,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孔,用充满磁性的声音,如同春雷般,在太学的广场上炸响。
“诸位学子,你们口口声声维护祖制,可曾想过,为何祖制也会出现弊端?”他反问道,声音清晰而有力。
“你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安逸,却没看到多少寒窗苦读的学子,因为出身而埋没了才华!”萧景川继续说道,他将现代教育的理念娓娓道来,又结合古代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证明着科举改革的必要性。
他如同一个现代的演说家,用激情和理性,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学子,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种热梗信手拈来,让那些原本义愤填膺的学子,逐渐沉默。
吴学士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已经无话可说,萧景川的每一个观点,都如同精准的利剑,刺破了他们固有的观念。
有些学子开始交头接耳,
看着学子们动摇的眼神,萧景川知道,机会来了,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自信的笑容,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彻底征服这群年轻人,太学的气氛,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大人……”宋婉儿看到萧景川如此自信,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走吧,婉儿。”萧景川转身,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太学的大门。
“大人,接下来,我们去哪儿?”
萧景川刚走出太学大门,一股不祥的预感便涌上心头,就像是期末考试前,总觉得有道大题没复习到位。
果不其然,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到处都在议论着他。
那些人绘声绘色,把他说成了一个沽名钓誉,想要借科举变革培植党羽的奸臣。
“大人,这…这可怎么办啊?”宋婉儿跟在萧景川身后,听着那些刺耳的流言,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萧景川眉头紧锁,心想这群老家伙,阴招一套接一套,简直就像是游戏里的氪金大佬,不按常理出牌。
他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这舆论压力,简直比他当年996的上班还让他头疼。
回到府邸,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院子里,却丝毫驱散不了萧景川心中的烦闷。
他坐在书房里,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那些弹劾他的奏折,就像是双十一的促销短信,一波接着一波,让人不胜其烦。
宋婉儿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羹走了进来,她小心翼翼地放在萧景川的面前,轻声说道:“大人,喝点汤吧,你今天都没怎么吃饭。”她的声音温柔如水,带着一丝担忧。
萧景川抬起头,看着宋婉儿那张精致的脸庞,她眼中的关心和信任,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心中的阴霾,他微微一笑,接过汤羹,“还是婉儿对我最好。”他喝了一口,一股暖流涌入心田,将那些烦躁的情绪冲散了几分。
宋婉儿站在他身边,看着他,暧昧的气息在两人之间蔓延开来,空气中仿佛都充满了粉红色的泡泡,周围的空气都似乎变得粘稠。
“大人”宋婉儿轻声说道,她的声音里带着坚定和信任。
萧景川看着她,心中一动,他放下手中的汤碗,深吸一口气,说道:“婉儿,你说的对,我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不过,不是现在,今晚,我要做一些别的事情。”
“大人,您要干什么?”宋婉儿一脸好奇地问道。
萧景川没有急着去辟谣,他知道那些空洞的辩解,只会让事情越描越黑。
他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广发英雄帖,邀请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学究、大文豪,到府中做客。
这群人,平日里个个都是高冷范儿,寻常人想见一面都难如登天,如今却被萧景川一股脑儿请来,直接把他的府邸变成了大型学术交流现场。
这些文人,起初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的,毕竟谁都知道萧景川最近在风口浪尖上,都想看看这位“权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结果,萧景川一开口,就直接把他们整懵了。
他没有摆官腔,也没有滔滔不绝地念那些官方文件,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和他们推心置腹地聊了起来,从科举的弊端聊到教育的不公,再从古今中外的案例聊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时不时还蹦出几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现代词汇,把这群老学究唬得一愣一愣的,这感觉,就像是听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脱口秀,既有深度又有梗。
萧景川一边讲,还一边用手势比划,时不时地还拿起桌子上的瓜果当教具,把那些复杂的问题,解释得明明白白,让他们茅塞顿开。
原本对科举变革心存疑虑的文人们,听着听着,渐渐地改变了态度,从一开始的质疑,变成了后来的赞赏,甚至有人直接拍案叫绝,连连感叹,萧景川简直就是个“移动的教科书”,不愧是权相,能把改革说得这么清新脱俗,简直就是把枯燥的理论讲成了精彩的故事。
这反转,简直比看电视剧还过瘾。
文人一改之前的态度,纷纷开始为萧景川摇旗呐喊,舆论风向瞬间就变了,那些原本攻击他的言论,一下子就变得苍白无力。
反对派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简直就像是买了高科技武器,结果发现对手拿的都是魔法,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萧景川这招,简直是釜底抽薪,直接把他们的舆论阵地给端了。
虽然在部分文人那里取得了进展,但萧景川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那些保守派不会轻易放弃。
他站在书房的窗前,看着窗外阴沉沉的天空,乌云密布,风也变得凛冽起来,感觉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空气中都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息。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里盘算着下一步的对策。
窗外的乌鸦,呱呱叫了几声,听起来,有些刺耳,似乎在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婉儿,你说,现在的人,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萧景川喃喃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