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费祎二人的办公室本就都在原来的丞相府衙内,也就是没事儿走两步的距离,有时候看到精彩的,费祎就主动跑到蒋琬那里,去共赏点评一番,文笔好的,自然也能获得点赞无数。
现在,费祎正神清气爽地从外面进来蒋琬这里,双手展开一本折子,眉飞色舞地看着,过门槛儿时,差点被拌了一个狗啃屎来,看得蒋琬直皱眉头,又是好笑又是好气。
他对于费祎的举重若轻,从来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反正,他自己是做不到的。但有时候,蒋琬也深感这家伙过于没心没肺了,作为蜀汉次席执政首脑人物,不该如此浮浪无状的。
“这又是哪一家的奏章,让大司马大人都沉醉其中其状如狗了?”
“嘿嘿,倒是一笔锦绣文章!啧啧,公琰,该破格提拔才是咧。”
“都谁啊?快别卖关子了,不过是一个花团锦簇罢了,至于嘛你——”
“好久没有见的一个人了,这一出手,还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呢。”
说着,费祎将折子递给了蒋琬。
蒋琬才不会上费祎的当,他费祎费文伟怎么可能会有大把的心思浪费一个掺自己的折子上!但这个人的名字,蒋琬一眼扫过去,却不由得眉头皱了一下——庞宏。
庞宏,字巨师,这是当年一代人杰凤雏先生庞统的儿子,现在在蜀汉,也算是一个异类人物,关于他的一切,关于他的精彩人生,我们在后面描述。
其实费祎关注的,一点也不是庞宏写了什么,而是写这个东西的人,叫庞宏而已。
至于那些文笔不怎么样的奏折,就被他们一目十行看过,一个“好”字都欠奉,便塞在一堆里,做了景观物。
然后,这些折子都被他们原封原样地打包好了,由宫里来的黄门郎一抱一抱地捧到宫里,让陛下亲自过目。
一开始,每天早上一抱一捧就是了。
没过几天,黄门郎一天要跑好几趟的,工作量增加的不是一倍两倍,个个筋骨酸软叫苦连天。
黄门郎就相当于皇帝陛下的工作秘书,现在,成了运输队长,心里的憋屈,无以复加。
刘禅本来就是一个懒政的性子,自己虽然不再设丞相位置,政治格局恢复到了六部制,表面上算是正式收回了皇权,坐实了皇权大于相权的现实,但其实,蒋琬所做的工作与丞相也差不多,只不过没有丞相的头衔儿而已。
可刘禅哪有心思有精力去看那些参蒋琬费祎的折子?
有些折子,已经隐隐有将矛头对准了他本人的意味在内,只是不那么露骨,但刘禅懒是懒了些,却一点也不笨,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年初杀刘琰,前次斩李邈,那都是趁着一股激愤之情做出的行为,骨子里,刘禅其实依然是一个大度宽容的好人。
所以,对于这些含沙射影的折子,刘禅唯一能做的,便是留中不发。看也不看一眼,就让人丢了出去。
自己吃了如此大的一个哑巴亏,明明知道魏延在南中帮自己平叛,马岱在成都替自己顶缸,但什么也说不出,更不能说出,如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于是,刘禅一不做二不休,就此不再上朝了,由你们折腾去吧,反正来再多的折子,一律留中不发!
“等南中事了,再去惊艳所有人”才是此时此刻刘禅最真实的心情写照。
“相父的不易,朕总算是体会到了。”
刘禅竟然有些怀念起相父诸葛亮了。
“有相父的日子,就是好啊!”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虽然感觉憋屈,觉得皇权旁落,自己只是一个人形图章,一个货真价实的“儿皇帝”,经常在心里生闷气,未尝没有“假如……便如何……”修理诸葛亮的想法,但现在,当他自己真正第一次参与到某一个大的“局”里去的时候,才发现,“做局”之大不易,真的好闷杀人啊。
政治,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更没有所谓的理所当然。
甚至,坐在一些位置上的人,连请客吃饭,也一样蕴含了巨大的政治意味在其中。
皇后娘娘给侯府送吃食的事情,便被有心人抖落出来了。
大家不好意思将矛头直接对准皇后娘娘,但你一个大长秋巴巴地跑到魏氏侯府干什么?太监不干政,你不知道么?想当年,若无十常侍,何来乱黄巾?没有乱黄巾,何来三国杀?
就这一条,能治你死罪知道不?其实谁又不知道,这明显就是针对皇后娘娘的。
如此一来,刘禅心里就不痛快了。他对臣下一向宽容,但并不意味着臣子们就可以如此没了规矩,可以将矛头对准自己的女人!
有几个写折子的人,便被皇帝狠狠地斥责一顿,于是,那些有心人在密谋之后,便将矛头调整方向,全部都对准了蒋琬和费祎,出奇地一致。
但如此一番操作下,张皇后娘娘目前不得不保持静默,没法再去顾及到魏氏。
“管他呢,只要蒋琬和费祎没事儿,顶得住,朝政不乱套就好。”刘禅想。
但要真说蒋琬和费祎一点印象没有,怎么可能呢?
这场针对他二人的倒蒋倒费运动,本就是有心人发起的,其中,影影绰绰的,竟然有老干部李严的影子出现在其中。
由此可见,一直隐藏于水面之下的益州帮派的实力,早已经不输于荆州帮。
此次诸葛亮去世,魏延被诛,杨仪下课,马岱骑墙,本就是一次最好的反攻倒算的机遇,人家益州帮怎么可能放弃这样的机会!
而李严的出马,则就将一切形势明朗化了。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
李严,本不是地地道道的蜀人,而是荆州七郡中的南阳郡人,到达蜀中时间也不算长,但却成为益州势力的代表人,可见此人才干异于常人。
李严先为荆州刘表治下官僚,后,曹操略荆州,李严举族入蜀,并在刘璋手下为官,声名俱佳。
建安十八年(213),刘璋任李严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李严审时度势,英明神武,当即率领部下投降刘备,被刘备任命为裨将军。
刘备入主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刘备于是命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和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后来成为了蜀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
由此可见,李严在刘备时期,就已经成为蜀汉肱骨重臣。
李严的军事才华在刘备时期,更多次显露无遗。
建安二十三年(218),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势力直达资中。当时刘备正在汉中鏖战,无法顾及,而李严却没有等待上峰的命令,直接率本郡士兵即乡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四散逃命,回家为民。
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
由此,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建安二十四年(219),劝刘备晋汉中王的劝进表中,排名情况如下: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将军议中郎将射援、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
这个排名的政治意味浓厚。
马超因为是东汉超级贵族门阀,所以,排名第一,表明东汉贵族门阀对刘备的支持!
许靖、庞羲、射援属于留用的刘璋旧臣,人家的官职是经过东汉政府正式任命的。所以,这几人劝进,表明东汉政府高级官僚对刘备的认可。
其中的徐靖,本就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杰出代表,其与堂弟许劭一起组织的“月旦评”,风云一时无两,汉末人物但凡能被此二人评论上榜的,无论褒贬,皆身价倍增。
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曹操。他为了能上榜,使尽各种手段,逼迫许劭说出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便成为汉末最受瞩目的一颗政治新星,冉冉直上,贯达星云。
接下来是刘备本来阵营的赖恭、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等人,这个不用多说了,是刘备老班底子荆州帮对刘备的支持态度。
接下来的法正,刘璋旧人,但属于刘璋手下东州军的第一领袖,政治态度非常具有价值。
再后面就是李严,此时的李严,却是益州帮派势力的代表。李严的劝进,表示益州土着们的支持态度。但益州土着们被排在这些人之后,也间接表明了此时,益州帮在刘备集团里的座次排名。
此后,蜀汉的政治权力的帮派座次,基本以此次劝进表的排名为准。
李严在犍为太守任上,表现出优秀的治政能力: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
这自然是好的一面。
但是,李严的性格缺陷,也在此时表现了出来。
李严性情孤傲,难与人相处,在任期间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引得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
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
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从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李严被益州土着势力接纳,便是发生在此一期间的事情。
另外,李严与益州土着们的苟合,更像是一个郎有情来妾有意的事情,相看两不厌。
因为益州土着虽说势力庞大,盘根错节得厉害,但在刘备的朝堂里,代表人物并不多,在军中更是弱势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有一个吴懿冒出了头,但很快,吴懿寡居多年的妹子,却忽然就成了蜀汉的皇后娘娘,由此,吴懿吴班这一干军中代表,便沦为外戚,也被高高挂起了。
而李严却恰好填补了益州土着们在军中的空白。
李严的政治智商其实并不怎么高明,只算是中人之姿吧,这样的人,好操弄摆布。若像法正孟达那样的智商超群的东州代表,其实很不好相与的。
法正太强横,孟达多反复。
有了益州土着们的支持,李严的能力便也被加倍凸显出来。
特别是治下剿匪,换了旁人,还真的没有那么简单,但在益州土着们的加持下,李严的剿匪事业干得“如火如荼”“顺理成章”“成绩斐然”,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匪患,本就是土着豪族们的势力外延,或者说穿了,就是豪族们的利益诉求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所以,只要李严需要,就会有匪患发生。然后,只要李严需要,匪患很快便销声匿迹。至于牺牲几个匪头豪酋,对于土着豪族们来说,这算什么?连个屁都不算。
既然这些匪首们早就成了别人的工具人,走上了这条路,被牺牲便是一种觉悟。没有这种觉悟,还想被人家豪族利用,你滚一边子去,最好有多远你滚多远。
这世上,最不缺的,便是拥有这种觉悟的人。
蜀汉最奇葩的一幕便出现了,朝堂上专注外敌,忙得不亦乐乎;李严到处平叛,胜利接踵而至。
李严成为短暂的刘备时代最耀眼的军事天才,光芒一度胜过所有开国元勋,包括张飞赵云等人,都被掩映在其光芒之下,委曲求全。
于是,李严的政治地位便越来越重要了。
章武二年(222),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夷陵之战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这就已经有了托孤的意思了。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益州土着们的计划,正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成功,趋于完美。
大家都拭目以待。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将军,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建兴元年(223),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自此,李严和诸葛亮成为唯二的托孤大臣,理蜀汉事。
在刘备的托孤计划中,诸葛亮主理政务,李严主理军务,二人互相配合。此时的李严,作为益州土着们的代表,正式开始在蜀汉朝堂上成为顶梁之柱,这是刘备不得已的作为,更是益州土着们乐见其成助推多年不懈怠的结果。
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蜀汉风雨飘摇之际,李严却度过了一段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幸福时光。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本该拥有大好前程的李严,却被命运的车轮给碾压得面目全非。
刘备托孤时,将荆州帮和益州帮的二合一架构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但他唯独忘记了一点——此时非和平时期。
也因此,在刘备去世后,随着蜀汉国外国内迅即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刘备原本的托孤格局瞬间就被全盘打破。
首先,因为夷陵一战将蜀汉的生机几乎全部败亡,主力没有了,一批骨干人才也都陨于此战中,南中叛乱四起。诸葛亮必须集中所有力量讨伐南中叛军。
这,需要一个托孤大臣亲自坐镇的吧。
然后,蜀汉和孙吴之间的关系,既是盟友,亦为仇雠。这二者的关系,唇齿相依,但若有机会,由二而一,与曹魏来一个“隔江而治”,也并非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李严镇守永安宫,防止东吴趁火打劫,也就显得和南中平叛同等的重要了。
于是,两个托孤大臣一个去了南中,一个镇永安,就显得十分合理。
相对而言,征南中的,要有许多动作运作,要集中蜀汉几乎全部的有生力量,而镇永安的,只要睁大两只眼睛,不给孙吴以可乘之机就好了。
由此,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位托孤大臣的命运,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两个方向。
李严没有机会参与南中平叛,从而让诸葛亮一步步坐大,将军政民政所有政,都一把抓了。
南中平叛结束,诸葛亮已经一家独大。
而当蜀汉的精力放在北伐事业上时,李严又因为必须坐镇永安宫,防止孙吴来犯,所以,再次遗憾地全程脱离了北伐战场,逐渐地沦为看客一枚,并逐渐远离了蜀汉政权的核心。
北伐十余年打的轰轰烈烈,诸多将军文人成为政治明星,名不见经传的人成为将军侯爷者,数不胜数。
而托孤大臣李严都有意无意地都被排除在外,成了一个名不副实的“托孤大臣”,被市井笑为“托孤闲人”,独自凋零在白帝城的巴山蜀水中,凌乱得一批。
这可不是李严想要的结果,更不是益州帮们想要的结果。
“凭什么呀,大家好不容易推你上位,最后你却一直枯坐白帝城,想干嘛?钓鱼过余生?”
不管是钓鱼,还是摸鱼,都是益州土着们所不能忍受的。
在益州帮一而再再而三的鼓捣之下,李严的心态便有些变态了。
于是,李严多次上书诸葛亮,主动要求参与到北伐战争里去——大家皆为托孤重臣,某愿为北伐尽一份力。
诸葛亮也念及他是托孤大臣,总是这样被孤立在北伐大业外既不好看,也不好听,于是,李严便也参与到北伐事业中来,成了都粮草官,负责为北伐大军筹集转运粮草。
如果一切顺利,也就罢了,北伐的功劳簿上,也会给李严这个托孤大臣记上一笔。
但,诸葛亮的如此安排,却引来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李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因为李严对这个“都粮草官”很不感冒,甚至认为这是对自己这个托孤大臣的侮辱!
“我去你大野的都粮草官!你把老子当哈儿耍的嗦!”
不出意外,意外很快便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