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让大明王朝一下子就封了两个陆军元帅,这让古德里安将军坐不住了,这些荣耀,让所有将军羡慕不已,而古德里安将军,内心更是泛起了层层涟漪。彼时,古德里安的最高军衔不过是上将,面对如此机遇,他怎能不心急如焚?
身为大明王朝的装甲部队训练总监,古德里安虽肩负着为王朝培养装甲精锐的重任,却无奈被困于后方,无法亲赴前线杀敌建功。然而,这位对军事事业满怀热忱的将领,怎会甘愿错过在战场上一展身手、铸就辉煌的机会?
如果古德里安将军再不出手,一旦苏德战争结束,就没有封元帅的机会了。
于是古德里安将军找到内阁首辅李岩,要求李岩推荐他去苏德战场。
对于古德里安将军,李岩一直以来都极为了解且由衷赞赏。他深知古德里安在装甲部队作战领域的卓越才能,那是源于深厚理论与丰富实践的独特智慧。于是,李岩欣然应允,决定与古德里安一同进宫面圣,向皇帝陛下阐述他们的想法
二人踏入宫殿,宫殿内庄严肃穆,朱红色的宫墙与金色的琉璃瓦相映生辉。他们恭敬地走到朱由检面前,李岩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敬畏与诚恳:“陛下,若我大明欲在苏德战场再取大捷,发动第二次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然势在必行。臣斗胆保举古德里安将军,担任此次主攻方向的统帅,相信以古将军之才,定能为我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朱由检听了李岩的举荐,又看了看身边的古德里安将军,心中已然有数,看来这古大将军是按耐不住寂寞了。
“古德里安将军,说说你对苏德战场的看法。”朱由检很想听听古德里安的高见,毕竟古德里安对装甲部队作战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解。
古德里安身姿挺拔,神色庄重,微微欠身行礼后,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在当前苏德战场局势下,鉴于我德明联盟占据优势装甲部队这一有利条件,实施大纵深作战战略,实乃极具可行性与战略意义之举。
从军事理论逻辑而言,大纵深作战旨在以强大的装甲突击力量,突破敌方防线后,利用坦克无与伦比的高机动性,向敌方深远后方进行远距离穿插。这一战术的核心要点在于,打破传统战争中战线相对固定的模式,深入敌方腹地,扰乱其指挥系统、切断其后勤补给线路,进而制造出更大规模的钳形攻势,实现对敌方有生力量的分割包围与歼灭。
以苏德战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苏联地域广袤,防线绵长。若我们仅在前沿进行常规作战,不仅难以取得决定性战果,且易陷入消耗战的泥潭。而装甲部队的高机动性则成为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利器。坦克能够快速穿越复杂地形,绕过敌方坚固防御据点,直插其后方战略要地。例如,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我们已初步展现出装甲部队的强大突击能力,但在后续作战中,仍有进一步拓展运用的空间。
然而,实施大纵深作战,后勤保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装甲部队的远距离穿插作战,对物资供应的及时性与持续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坦克的燃油消耗巨大,弹药补给也必须充足,否则一旦在深入敌后时出现燃油或弹药短缺的情况,装甲部队将陷入绝境。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套高效且稳固的后勤保障体系。
一方面,要确保运输线路的畅通无阻。这意味着不仅要修复和维护现有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还需配备足够数量且性能可靠的运输车辆,光有汽车还不够,如大马力拖拉机和四轮拖车等,也可以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后勤补给点的合理布局也不容忽视。应根据作战计划和装甲部队的推进路线,在适当位置设立补给点,既能及时为作战部队提供所需物资,又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防止被敌方突袭破坏。
同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方干扰,还需安排专门的部队对后勤运输线路和补给点进行保护。如此,在拥有优势装甲部队、实施大纵深作战的同时,保障后勤补给的顺畅,我们便能在苏德战场上更有效地打击苏军,实现战略目标。”
古德里安将军滔滔不绝,长篇大论的讲述他的战争理论,朱由检静静地聆听着,他虽并非专精于装甲作战的大师,但作为从复杂局势中一路走来的统治者,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洞察力与丰富阅历,还是能够深刻领会古德里安所言的精髓,并且越听越觉得大有道理。其实,朱由检之所以特意让古德里安详尽阐述,并非是对其观点存疑,而是有意给予这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军一个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
待古德里安将军终于阐述完毕,朱由检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目光中满是赞赏与信任。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装甲作战理论,朕确实不如将军。将军有运筹帷幄、指挥百万大军之能,而朕擅长统领众将,知人善任,这一点你就不如我了。从今日起,朕便任命你为东亚方面军司令,统领两个装甲集团军群,共计一百万兵力。你需从新疆的西北部出发,沿着哈萨克斯坦边境线,向苏联发动全面总攻。此次作战第一目标就是斯大林格勒,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斯大林格勒,吸引苏军,进而大量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为我大明在苏德战场奠定胜局。”朱由检一边说着,一边凝视着古德里安,那目光仿佛是在传递着对他的殷切期望与坚定支持。
古德里安听闻此任命,心中窃喜,该我古德里安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他赶忙单膝跪地,右手握拳置于胸前,神情激昂地说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重托,愿以死效命,定在苏德战场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