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开国太子的惊人一致点,秦到清】
秦朝
秦始皇看到这个标题,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或许很快就能明白扶苏错在哪里了。
虽然前段时间将扶苏贬去修长城,但多年的培养毕竟还是有感情的,这使得秦始皇前所未有的严肃。
当年吕不韦当仲父时,自己好像也没有这么严肃。
汉朝
刘邦正欲去找戚夫人,看到这个标题后,脸上露出了少有的严肃。
别看他平时嘻嘻哈哈,但他一直担忧皇后吕雉的势力,也一直为身后之事操心。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天幕。
汉光武帝刘秀刚从东夷小岛归来,便看到了这个标题,说道:“有意思,一致,难道都是太子吗?”
三国
曹操站在司马懿面前,面色阴沉,而司马懿则显得平静。曹操刚刚承受了几乎所有世家的压力。
在世家看来,这是莫须有的罪名,他们认为如果开了这个先例,会让曹操逐个击破他们。
即使这是真的,给司马家族一个面子,世家也是稳赚不赔的。
曹操正欲说话,天幕却发生了变化。
曹操说:“这个标题很有意思,是吗?仲达。”
司马懿回答:“是,丞相。”但他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隋朝
杨坚正准备休息,他和独孤伽罗已决定明日废太子,立杨广。
看到标题后,他顿时不困了,搂着独孤伽罗说:“让我们一起看看,勇儿是否能善终。”
独孤伽罗在杨坚怀中找了个舒服的姿势,两人一同观看。
唐朝
李世民被魏征“请”到皇后宫。长孙皇后很好奇,虽然她知道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有了魏征这个手下,也了解魏征的性格,但魏征一天来好几次还是让她感到奇怪。
李世民见到长孙皇后,正欲撒娇,此时天幕上显示出了标题。
他一看,沉默了,又想起了李建成,但他并不后悔。
长孙皇后抱住他,说:“陛下,您可以看看后世是怎么评价您的。”
李世民沉默不语。
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的前夜,本来有些不满,因为他未能被评为千古一帝。
但看到这个标题,他难得地精神起来,也很好奇自己后来是选择了晋王还是自己的孩子。
元朝
成吉思汗站在城墙废墟上,他一生几乎都在征战,但也看到了孩子们与结拜兄弟孩子的矛盾。
他也想知道答案,或许这对他的未来有所帮助。
明朝
朱元璋看到这个标题后,亲自将马皇后请来,说:“妹子,咱们可以一起欣赏一下标子的一生了。”
清朝
努尔哈赤刚统一女真各部,志得意满之时看到了这个标题,说:“正统王朝的太子能有什么特别?男的?”说完自己笑了起来,看着天幕。
【秦到清,经历了九个正式王朝,他们的开国太子竟然无一善终,这是历史的诅咒,还是什么原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播到这里,故意停了一下,然后看了看各朝的情况。
有些王朝的皇帝直接昏了过去,御医正手忙脚乱地救治。
见了,立刻分出一丝丝能量闪了过去。
在皇后怀中的某位皇帝立刻站了起来,效果立竿见影,只是不知为何,某位皇帝的脸色有些黑。
见了,心里说了句抱歉,第一次使用电击疗法,电量没控制好。
【第一位,秦朝-扶苏】
播到这里,扫视了秦始皇一眼。秦始皇依然站在那里,表情严肃,但轻微颤抖的身子表明他内心并不平静。
【扶苏,秦二世矫诏逼令扶苏自尽,葬于上郡】
秦朝
李斯刚睡下就被叫醒,然后被紧急召入宫。
路上,他看到一个个急匆匆赶来的同僚,听下属说了经过后,不由感叹道:“天,塌了。”
【先说一下扶苏的性格: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敢于直言劝谏父亲】
【也就是说,扶苏是从小受到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人,这和他的自杀有一定关系】
【儒家思想是什么?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李斯刚进殿门就听到了秦始皇的咆哮。
他转身向一旁心惊胆战守门的太监询问情况,然后叫来随从吩咐了几句,整理了一下衣容,缓缓走进去,跪在地上说:“陛下,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弄清楚。”
秦始皇沉默不语,这与他原来的想象大相径庭。
【众所周知,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轻罪重刑,而扶苏所坚持的儒家思想则主张宽厚,这与秦朝的总体治国理念格格不入】
【公元前215年,始皇派人求仙,儒生反对,且博士淳于越建议始皇仍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的政策,遭到李斯反对。始皇命令焚书,此时始皇心里已感到受骗,命令御史案问诸生,互相揭发牵连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将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
【扶苏表示反对,触怒了秦始皇,被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汉朝
刘邦感叹道:“如果当初继位的是扶苏,哪有朕的今天啊。”